农民之痛:亟待关注与破解的困境

婧婧谈天下事件 2025-01-18 00:39:12
一、丰收背后的隐忧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农民们辛勤耕耘,用汗水浇灌着每一寸土地,期盼着丰收的喜悦。然而,现实往往给他们沉重一击,粮食增产了,收入却不见增长,甚至面临亏损的困境。

江西崇仁县航埠镇古塘村的种粮大户吴志泉,今年种了 1000 多亩水稻,平均亩产量高达 1400 斤至 1500 斤左右。在旁人看来,这无疑是丰收的好年景,可吴志泉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斤湿稻价格仅 9 毛多,相较去年还低了 2 毛。即便加上国家发放的稻谷生产者补贴、育秧插秧补贴等各种补贴,每亩合计 100 多元,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兜底,最终的收益也只能勉强保本。

无独有偶,河北的玉米种植户陈先生也大倒苦水。他细细算过一笔账:“今年算下来一亩地也就挣了两三百,加上下一茬种麦子,需要买种子啥的,今年确实没挣多少。一亩地能得到的钱甚至到不了一千,减去种子、农药、浇地、化肥以及各种机器人工费还有租地的钱,甚至挣不到 500 块。”

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关键因素。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当市场供给增加时,价格并不会随之同比例上涨,甚至可能下跌。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凸显,粮价也就难以抬头。

除了价格因素,种地成本的不断攀升也在不断挤压农民的利润空间。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以及土地租赁等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让农民不堪重负。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种一亩水稻约需成本 707.5 元,其中种子 55 元、农药 170 元、肥料 152.5 元、耕地 100 元、播种 30 元、水肥药等田间管理 100 元、收割 100 元。而一般情况下,一亩水稻可收获稻谷 1200 斤,按 110 元 / 百斤计算,收入仅 1320 元,剔除成本后的收益仅 612.5 元。这还未考虑土地流转费用、自然灾害、干旱抽水等风险因素,一旦遭遇天灾,一年的辛苦便可能付诸东流。

二、天灾人祸的双重夹击

农民,作为大地的守护者,不仅要承受市场的风云变幻,还要直面大自然的无情考验。天灾人祸,如同一两把高悬的利剑,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计。

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显得格外脆弱。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能瞬间将大片的农田淹没,即将收获的庄稼毁于一旦;长时间的干旱,会让土地干裂,农作物因缺水而枯萎;狂风、冰雹、霜冻等灾害,更是防不胜防,常常给农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今年 6 月 11 日,陕西宜川县遭遇罕见冰雹灾害,对当地以苹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造成了近乎 “灭顶之灾”。农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一年、寄予厚望的苹果园,被冰雹砸得千疮百孔,果实掉落一地,一年的收入就此化为泡影,前期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都付诸东流。

病虫害,同样是农民的心头大患。随着气候变暖,病虫害的滋生和繁殖愈发猖獗。蝗虫、稻飞虱、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肆虐,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据测算,由于气候变暖,中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每年增加 30% 左右,其中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受灾最为严重。一些顽固的病虫害繁殖代数增加,对农作物的危害愈发严重,农民们不得不频繁地喷洒农药,增加了生产成本不说,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自身健康。

除了天灾,人祸也让农民苦不堪言。农资价格的上涨,使得种地成本进一步飙升。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近年来一路走高,让本就利润微薄的农民倍感压力。部分不良商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还将黑手伸向了农资市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害农民。江西宜春曾破获一起案件,被告人用普通氮肥冒充颗粒水溶肥,通过 “忽悠团” 下乡宣传、免费宴请、赠送礼品等手段,诱导农户购买,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给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这些假冒伪劣农资不仅无法保障农作物的生长,还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让农民一年的辛苦白费。

三、养老、医疗的沉重负担

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辛勤劳作的农民逐渐老去,他们的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大部分农民的养老金水平极低,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

在一些农村地区,60 岁以上老人每月只能领取一两百元的养老金,这点钱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仅仅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很多农村老人为了减轻子女负担,即便年事已高,身体不佳,依然不得不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在农闲时节外出打零工,用自己年迈的身躯换取微薄的收入。

黑龙江一位 70 岁的老人,子女都在外地打工,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他自己每月领着 100 多元的养老金,根本不够日常花销。为了能有点额外收入,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在农忙时节帮着村里的种植大户除草、浇水,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也只能挣个几十块钱。“年纪大了,干啥都没力气,可不敢歇着,没钱花啊!” 老人无奈地叹息道。

与养老困境相伴相生的,是农村医疗保障的不足。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在面对重大疾病时,新农合的保障力度仍显薄弱。

一方面,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有限,许多进口药、特效药不在报销范围内,农民一旦患上大病,需要自行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不堪重负。据调查,一些农村地区癌症患者的自费部分高达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这对于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另一方面,农村医疗资源匮乏,优质的医疗机构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民看病往往需要长途跋涉,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偏远山区,有些村民患病后,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经济拮据,只能选择放弃治疗,在家中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

在云南某偏远山村,一位村民突发心脏病,村里的卫生所条件简陋,无法进行有效救治。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县城医院,可山路崎岖,路途颠簸,等送到医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即便如此,后续的治疗费用依然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绝境,四处借债,负债累累。

养老与医疗,这两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农民的肩头,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四、土地流转与权益保障难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流转在农村地区日益普遍。这本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好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让农民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一方面,土地流转租金不合理、被拖欠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价格标准,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租金过低,无法反映土地的实际价值。据调查,有的地区一亩土地的年租金仅有几百元,与土地产出的潜在收益相差甚远。同时,部分受让方在签订流转合同后,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等原因,拖欠农民租金,导致农民既失去了土地,又拿不到应得的报酬,陷入经济困境。

在河南某县,一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了一家农业种植公司,约定每年每亩地租金 1000 元。起初,公司按时支付租金,农民们也较为满意。但近两年,公司由于市场拓展不力,资金周转困难,开始拖欠租金,最长的已拖欠了一年多。农民们多次上门讨要无果,无奈之下,只能向当地政府求助。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强制流转、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或是个别干部为了私利,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土地流转,剥夺了农民的自主决策权。还有的受让方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不按照合同约定用途进行农业生产,而是私自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用于修建厂房、别墅、农家乐等非农项目,严重破坏了耕地资源,损害了农民的长远利益。

安徽某地的一些村庄,在未经村民充分同意的情况下,村干部便与一家外来企业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准备建设大型工业园区。村民们得知后,纷纷表示反对,认为自己的土地被低价流转,且工业园区的建设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他们的生活。但村干部以 “发展大局” 为由,强行推进流转工作,引发了村民与干部之间的激烈冲突。

此外,农村土地被违规占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些企业、个人无视法律法规,非法占用耕地建房、建厂、挖沙、取土等,使得耕地面积锐减,农民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据自然资源部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全国查处的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大量耕地遭到破坏,虽经整治,但恢复难度较大。

在河北某农村,一些不法分子私自租用耕地,挖沙售卖,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将几十亩肥沃的耕地挖得千疮百孔,土壤肥力严重受损,周边农田也受到影响,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当地农民痛心疾首,却又无力阻止。

土地流转与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让农民陷入了失地又失业的困境,加剧了他们的痛苦与无奈。

五、知识技能短板与发展受限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技能成为了开启财富大门的钥匙,然而,农民群体却因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屡屡受挫。

从教育程度来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据统计,在近 1 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 0.6%,小学文化程度占 17.4%,初中文化程度占 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 7.9 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还出现了 “逆向选择” 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多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 “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这进一步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

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困难重重。农业现代化需要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方法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而农民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往往难以掌握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比如,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数据分析以及机械维修知识,可现实中,很多农民面对这些高科技设备,只能望洋兴叹,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非农就业方面,农民同样面临着技能匮乏的困境。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民大多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如建筑工、清洁工、搬运工等,不仅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而且薪资待遇低。据调查,超龄农民工的共性特征表现为身体状况较差、年龄高、技术能力单一、文化程度偏低,对现代信息适应能力不足。高安市荷岭镇现有超龄男性务工人员 300 余人,多数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比达到了 84.7%,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员不到 5%,基本为熟人介绍就业。

缺乏非农就业技能,使得农民的就业渠道极为狭窄,收入增长受限。在城市新兴产业不断兴起的当下,外卖、快递、专车等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这些新软件接纳能力相对较差,难以融入其中。即便有部分农民尝试进入这些行业,也往往因为不熟悉操作流程、不了解城市道路等原因,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

六、社会关注与破局之策

农民所承受的这些痛苦,绝非他们独自能够背负的重担,亟待全社会的关注与援手。

政府作为民生保障的坚实后盾,近年来持续加大对 “三农” 领域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涵盖农业补贴、税收减免、农产品价格保护等诸多方面,力求从源头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农业补贴方面,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种粮农民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税收减免政策减轻了农村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民个体的负担,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的建立,在市场波动时为农产品价格兜底,确保农民收入稳定。

同时,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路搭桥、兴修水利、改善供电通讯,让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为农产品的流通、农民获取信息开辟了便捷通道。农村公路 “村村通” 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使农产品能够顺利运出,降低了物流成本;水利设施的修缮与新建,保障了农田灌溉,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供电通讯的升级,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拓宽销售渠道。

社会资本同样是推动农业发展、缓解农民痛苦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组织投身农业农村领域,带来了资金、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一些大型农业企业通过 “公司 + 农户”“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等模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企业为农户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农产品回收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农民提升生产效益、拓宽销售市场,在保障自身盈利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领域,社会资本更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企业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将农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为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农家乐、民宿的兴起,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 “旅游饭”;农村电商平台的搭建,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使农产品能够直面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利润空间。

然而,农民自身的努力同样不可或缺。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农民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身素质,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各地纷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设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机械操作、农产品营销、电商运营等实用课程,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必备技能。许多农民通过培训,成为了农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致富梦想,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农民所面临的诸多痛苦,需要政府、社会、农民自身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只有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才能破解农民之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前行,让广袤农村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农民真正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彼时,田间地头将不再是无奈与叹息的承载地,而是充满希望与欢笑的丰收乐园。

0 阅读:0
婧婧谈天下事件

婧婧谈天下事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