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唯一幸存的儿子:不会讲汉语,64岁首次回大陆完成父亲遗愿

牛辅饭前娱乐 2024-09-02 14:19:34

1994年5月9日,一位64岁的白发老人,乘坐着从北京开往沈阳的火车,即将踏上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故土。

这位老人是张学良唯一幸存的儿子张闾琳。

他曾因各种历史原因长期流落海外,连汉语也不会讲。

然而,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年迈的他还是决定重返祖国。

只能说这次回国之旅,其实不仅仅是一场亲情的重逢,更是一段关于家国情怀的见证。

回到故乡

1994年5月9日的一个早晨,辽宁外事办和台办的官员们,聚集在了沈阳的火车站里。

他们正在等待着一位特殊的客人。

终于,远处传来了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列车停靠在了站台。

列车门打开后,一位身着深色大衣的白发老人出现在他们眼前。

他的身影略显佝偻,但眼神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激动,又夹杂着一丝不安与惆怅。

这位老人正是张学良的幼子——张闾琳。

他站在熟悉又陌生的沈阳站台上,激动的看着周围的建筑。

这些年,他曾无数次在梦中重返故土,而此刻,真实的景象却让他不禁鼻头一酸,眼眶中也不自觉的湿润了。

沈阳,这片他出生的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情感。

这里更是他与家人最后的相聚之地,也是他父亲张学良一生最牵挂的故土。

周围的人群静静的注视着这位老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认识他,但从他的情绪中,还是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波动。

在站台上稍作停留后,张闾琳终于抬步走向早已准备好的接待车。

随着车辆启动,看着昔日的记忆与眼前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他心中的感慨,也愈发强烈。

同时,张闾琳心中一阵酸楚,他也紧紧握着手中的旧照片,那是他父亲年轻时在沈阳的旧居。

照片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勾起了他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因此,这次回归,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替父亲了却那未能实现的夙愿。

他知道,父亲的一生都在盼望着能够重新踏上这片土地。

而现在,这个愿望终于通过他的脚步得以实现,他也终于可以亲眼目睹,这片让父亲一直牵挂的土地是怎样的。

命运多舛

1930年,张闾琳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那时,他父亲张学良虽然位高权重,但也身陷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之中,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更是失去了自由。

张学良被软禁后,赵一荻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但她希望孩子能免受这份苦难,于是,决定把年幼的张闾琳送往安全的地方。

就这样,年仅十岁的张闾琳被送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由朋友伊雅格夫妇抚养。

在美国的生活,对于一个中国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更是孤独的。

好在,在伊雅格夫妇的悉心照料下,他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但糟糕的是,日复一日的异国生活,让他渐渐失去了对祖国的记忆。

时光荏苒,张闾琳在美国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学生,他的聪慧与勤奋使他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入了加州理工学院,并在那里取得了航天工程学位。

之后,凭借才华和努力他又迅速崭露头角,成为美国航天总署的高级工程师。

然而,即便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张闾琳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归属感,他对自己真正的身份非常好奇。

成年后,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同。

他的黄皮肤、黑头发,以及偶尔闪现的童年记忆,都在提醒着他:他并不是伊雅格夫妇的亲生儿子。

1956年,关于他身世的转折点来了。

当时,张闾琳已经是一位年近三十的青年,他早已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方式,但命运却在此时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消息。

他的亲生父亲,竟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张学良将军,母亲则是赵一荻。

得知这一切后,张闾琳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他迫切地想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想了解自己与这个家庭失去联系的真相。

终于,在多方努力下,张闾琳获准前往台湾,与被软禁多年的父母见面。

与父母重逢

这次见面,张闾琳内心激动不已,也充满了不安与紧张,随着飞机降落在台湾的土地上,他的心情也愈发复杂。

这片土地,对他而言既陌生又熟悉。

陌生的是这里的一切,都与他在美国的生活截然不同,而熟悉的,则是内心深处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牵挂。

随后,他被带往父母所在的住所,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那场期待已久的重逢。

随着房门被打开,张闾琳看到两个苍老的身影站在门口,他们目光中也带着泪水。

父亲张学良的背影显得有些佝偻,但眼神清明坚定,母亲赵一荻则站在一旁,眼中都是泪。

“爸,妈……”张闾琳声音中,也带着无法抑制的哽咽。

多年未曾用过的母语,此刻显得很不流利,但这一声呼唤饱含了他心中深藏多年的情感。

随着这一声喊,一家三口也紧紧的拥抱在了一起。

然而,当情感的激动逐渐平息,现实的残酷却开始显现出来,语言的障碍成为了他们沟通的一大难题。

多年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使得张闾琳几乎完全丧失了中文的表达能力。

而张学良和赵一荻的英语水平,也仅限于简单的日常交流。

因此,她们三人只能中英文夹杂着手势来进行交流,这让他们的重逢显得有些尴尬和无奈。

重逢后的日子里,张闾琳与父母保持着书信往来,每封信中都饱含着深深的思念。

而张学良,也在信中多次提到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对东北故土的眷恋。

他告诉张闾琳,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再回故乡,看一看儿时的街道,看一看家乡的草木。

尽管这一愿望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但张闾琳知道,父亲的这份心愿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也成为了他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

因此,张闾琳心中,也逐渐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他要替父亲完成这个夙愿,回到中国,回到那个他几乎已经记不清楚的故乡。

他知道,这不仅是为了父亲,也是为了自己,为了填补那段被命运割裂的岁月。

于是,他开始积极寻找机会,希望能在合适的时机重返祖国,也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

圆梦故土看家乡

1994年的春天,张闾琳终于等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作为一名资深航天工程师,他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航天展览。

这次邀请不仅意味着他可以在专业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

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回到祖国、完成父亲遗愿的机会。

接到邀请函的那一刻,张闾琳内心激动无比,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张学良。

电话那头,张学良也激动不已。

多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可因政治原因他无法亲自返回,但儿子能够代替他回去看看,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张学良一再嘱咐张闾琳,要他在回国后多走走看看,尤其是去沈阳,替他好好看看那个地方。

五月初,张闾琳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尽管已经64岁,且长期在美国生活,也不会说汉语,但此刻他的心情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张闾琳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下舷梯,而接待他的中国官员早已在机场等候。

尽管张闾琳无法用中文与他们顺利交谈,但从他们的眼神与微笑中,他还是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友好。

同时,这种来自祖国的温暖,让他在异乡漂泊多年后,终于找到了家的感觉。

在北京的几天里,张闾琳参加了航天展览会。

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感到无比震撼,这也让他倍感自豪。

展览结束后,张闾琳迫不及待的又前往了沈阳。

到达沈阳后,他首先来到的地方,便是“大帅府”,即如今的张学良将军纪念馆。

张闾琳看着一草一木,看着宅院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仿佛都在诉说着父亲张学良当年的辉煌与荣耀。

之后,他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张闾琳深知,自己替父亲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心愿。

尽管他无法亲临故土,但他的灵魂已通过张闾琳的眼睛,重回了这片曾带给他无尽荣耀的土地。

离开大帅府后,张闾琳又来到沈阳近郊的元帅林,这是他祖父张作霖的长眠之地。

父亲张学良曾无数次在书信中提到对父亲的思念,而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亲自为父亲扫墓。

在沈阳的这些天,张闾琳还见到了不少老朋友和故人。

这些人与他一样,都因各种原因在战乱中被迫离散,如今能在异国他乡重聚,实属不易。

他们一同回忆过去,也围坐在一起,吃着地道的东北菜,聊着当年的旧事。

晚上,张闾琳则安静的在房间里整理自己拍摄的照片,他拍下了大帅府的每一个角落,元帅林的每一棵树木,还有那些与他相逢的故人。

他知道,这些照片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更是为了回到美国后,能够将这份久违的家乡之情带给父亲。

在离开沈阳的那天早晨,张闾琳再次走到大帅府的门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知道,这次告别,或许将是他最后一次亲临这片故土。

结语

回到美国后,张闾琳迫不及待地向父亲讲述了在中国的一切,他详细描述了沈阳的变化,也让他看了自己拍的照片。

张学良看着那些照片,眼中闪烁着泪光。

他深知,自己这一生都无法再踏上那片故土,但儿子张闾琳的归乡之行,已足以慰藉他内心的渴望。

因此,这次东北之行,不仅仅是张闾琳完成父亲愿望的一次旅行,更是他与自己身份认同的一次对话。

他在这片土地上找回了失落已久的根,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也实现了自我心灵的救赎。

同时,张闾琳也深知,无论身在何处,这片故土,永远是他心灵的归宿。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关于张闾琳的个人信息

中国新闻网 2014年9月19日 关于《张学良书信曝光 写给子女:内心光明永不会黑暗》的报道

0 阅读:117

评论列表

大吉大利

大吉大利

8
2024-10-24 20:30

相貌随妈赵四小姐

牛辅饭前娱乐

牛辅饭前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