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人世间》,年轻人抵达父辈

蓝洞商业 2022-03-14 19:29:53

“回忆每一年的自己,回忆每一个过去的自己,把他们重叠在一起,把时间折叠在一起,对着滚烫的太阳光线,看一看那些灰色的铅笔线条,是不是连绵不绝地画满了整个生命的纸面。”

撰文|蓝洞商业 贾紫璇

编辑|焦丽莎

当马季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毛阿敏的《思念》等八十年代的BGM出现在《人世间》时,一大波90后年轻人在弹幕中飘过:“还有三年,我就出生了”“马上就要有我了”。

《人世间》这部豆瓣评分8.1的年代剧,跨越四代人的人生,将中国近50年的历史变迁,浓缩在一个工人家庭和街坊四邻的日子里。豆瓣短评多达36908条,其中一条写道,“他们(周家人)是那个年代千万人的缩影,从他们的成长和转变看中国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小见大,娓娓道来。”

胸前别着的勋章、头上的雷锋帽、带横梁的老式自行车,都是大多数90、00后陌生的物件,却意外收获了一大把年轻人的眼泪。

“从第一集就开始哭,没停过。”“周母站在火车前默默等待并把自己攒的钱给了儿子,我也蚌埠住(绷不住)了。”“惊觉这就是爸妈的一生,自己参与过的一生。”

导演李路谈起拍摄这部年代剧的初衷,他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为了唤起老一辈人的青春记忆,更重要的是拍给年轻人看。他认为,书中人物的众生相,描摹的人生百态,都是近年来少有的,也是当代年轻人所欠缺的。

片头曲里男孩眼睛的照片,是李路埋下的一个细节,代表着年轻人正用自己的眼睛,试图通过《人世间》的故事重新认识父辈及祖辈。

这是李路希望看到的,“如果我们拍的这部剧,会使我们的年轻人,比如说80后、90后、00后,他们对于自己的父辈乃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一辈人,有一种全新的认识,通过这部剧加强了几代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在这种了解的过程中增进了年轻人对长辈们的尊敬,和对他们身上遗留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的包容体恤,那我们就算成功了。”

是的,他做到了。

过年=团圆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团圆。

《人世间》中,“回家过团圆年”的仪式是贯穿始终的,周家为数不多的两次团圆年,都是剧中的名场面。

由于周父在外地工作,周家大哥周秉义和二姐周蓉都做了上山下乡的知青,过年团圆对于周家来说是一件大事情。

临近过年,周母提前把积攒一年的肉票拿去兑换,结果还是没能等到家人。周父跑到贵州山里寻找女儿,周秉义在兵团就地结婚,那年的春节,依旧只有周母与周家三弟周秉昆二人。而到了1976年,周父与周秉义、儿媳郝冬梅终于回了家,但周蓉却没能回家。

周家的第一个团圆年,发生在周家儿女上山下乡后的第19年。

分别19年后的第一次团圆,周家原本的5口人变成了11口人。周秉昆媳妇郑娟包完饺子拿到院子冷冻的场面,勾起了年轻人儿时的记忆;周家儿女围坐在炕上与父母说笑的画面,也作为电视剧海报传递温情。

看到周家人包饺子,周蓉拽下周父嘴里的香烟,92年出生的李龙不禁想起自己儿时与姥爷蛮横撒娇的故事。

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李龙从小就在姥姥姥爷身边长大,姥爷是出了名的脾气不好,但对李龙却格外疼爱。他告诉「蓝洞商业」,姥爷是几十年的老烟民,但在李龙小时候的一次调皮地抢过姥爷的烟以后,姥爷就渐渐地把烟戒掉了。当时的李龙,其实并不懂得吸烟的危害,只是模仿着大人的腔调,有样学样。

李龙与姥爷的感情很深,小学上下学都是姥爷接送。姥爷工资不多,姥姥是个不识字的大家闺秀,平时从不出门。每次姥姥想要吃肉,姥爷就哄骗姥姥说超市里没有新鲜肉卖,但李龙放学后央求姥爷买雪糕吃,姥爷从不拒绝。

《人世间》的结尾,周父周母离世的场面一度让李龙泪崩,他自然想起姥爷去世的画面,泣不成声。

88岁的姥爷在2018年离开,李龙也曾趴在病床前因为妈妈放弃抢救而大哭,哪怕他心里理解妈妈的做法,但他仍想要留住姥爷哪怕多一秒。

家书=传承

90、00后年轻人早已不再用写信来社交,但“写信”这种通讯方式,却戳中了《人世间》的年轻观众。

写信、寄信、收信的情节,在那个没有电话、非急事不发电报的年代里,连接着亲人之间互相惦记的心,每一次读信的情节,都是一个小高潮。

周家的第一次团圆年,周父以大儿子、二女儿考上北京大学为荣,带着全家走街串巷,与邻里们相互走访拜年,但刺激到了高考落榜的周秉昆,与父亲一怄气就是八年未通信,这期间的信件都是郑娟代笔。

日后,周父在与周秉昆和解的那场戏中说到:“我多希望看到自己孩子的来信啊!”

也是临近过年,周母为了确认家人是否都能回家,几乎每天都会询问家门口路过的骑二八自行车送信的邮递员。

周母不识字,每一次的写信、寄信,都要儿子周秉昆来完成。周秉昆能够透过信中开头多了“亲爱的”三个字来判定,那封信一定不是父亲亲笔,严肃的父亲不会使用这样肉麻的词语。那一晚,周秉昆在被母亲亲昵的打骂中读完父亲的来信。一家人都在外地的日子里,周秉昆和那些信是母亲唯一的依靠。

虽然许多年轻人并不曾有这样的“纸上经历”,但围坐在父母身边读信的画面却能唤起他们与祖辈的记忆。

94年的潘飞,每每看到这样的剧情,就会想起小时候和爷爷去故宫买过一本书,回家以后几个孩子围坐在桌子旁听爷爷读书,在场的每个人都在书上签了名。

看完《人世间》的潘飞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爸爸,意外得知父亲读过原著小说,还曾在小说扉页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愿我的女儿辈、儿侄辈都能看懂此书,都能从上一辈、上上一辈农民父辈、爷爷辈身上学到生存、奋斗的力量!!能对他们的生存有所帮助,因为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孙!”

潘飞告诉「蓝洞商业」:“以前听他们三言两语说日子苦是感觉不到的,因为眼睛看不到那么多细节,现在通过《人世间》这部剧,算是可以体会到了一二。”

房子=家

《人世间》的故事,发生在东北“江辽省吉春市”,“光字片”是剧中人从小到老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出了名的穷,这里的房子盖了修,修了盖,承载着当地人的冷暖与悲欢。

周家住的房子,是周父闯关东到东北后亲手盖起来的。身为建筑工人的周父手艺出众,光字片里其他家担心房子被雪压塌的时候,周家却从无这样的担忧。

周母对年少的周秉义说:“你爸爸盖的房子结实得很,绝不会塌。”用剧中春燕妈妈的话讲:“周志刚(周父)盖的房子是整个光字片最大最好的。”

就在与父亲赌气的八年中,周秉昆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举家搬离了光字片。毫不知情的父亲回到家发现家人搬离,坐在屋里抽着闷烟,眼里满是老房子缺砖少瓦的破旧,心里想的却是如何修缮这座亲手为周家建造的“避风港”。

日后,周秉昆因为新房购买手续违法,再次搬回老屋,仅有两个房间的老屋无法承载添丁进口的大家庭,住惯了大房子的一家人显得辛酸又憋屈。

同样为房子发愁的,还有剧中与周秉昆统称为“六小君子”的曹德宝、赶超和国庆。在那个物质匮乏、国营工人一批批下岗的年代,拥有一间遮风避雨的房子这件事,就足以难倒千万个家庭。

曹德宝搬过四五次家,赶超因为扩建自家房子与街坊发生殴打,国庆两口子还曾借住过周秉昆的老房子,国庆父亲还因家里房子太小而冻死在工厂。

如今,虽然一线城市房价甚高,但家人共同努力凑够首付买一套房也不算难事。而在父辈的年代,住上楼房就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用春燕妈妈的话说:“我这辈子能住上楼房就死而无憾了。”

91年出生的贝贝告诉「蓝洞商业」,她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爸妈都从农村出来,没有上过大学。

她从小听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跟你爸爸结婚12年,搬过14次家。每一次搬家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就想着哪怕有十几平米的地方属于自己,也就知足了。”

儿时跟着爸妈颠簸搬家的日子,并没有让贝贝感到苦涩,甚至每一次搬家后的新鲜感还让她有点期待。如今看到《人世间》里的人们,为了房子而向生活低头,她更加能对爸妈的苦感同身受了一些。她给妈妈发了条微信:“妈,等我以后赚大钱了买个大房子,把你跟我爸接过来享福。”

导演李路曾在接受江苏卫视采访时说:“《人世间》不是靠强情节推动的,而是靠生活的点滴来打动人心,这就需要温暖的底色,需要用每一句台词、每一帧画面来锁住观众。”

的确,李路与演员们做到了。

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回忆每一年的自己,回忆每一个过去的自己,把他们重叠在一起,把时间折叠在一起,对着滚烫的太阳光线,看一看那些灰色的铅笔线条,是不是连绵不绝地画满了整个生命的纸面。”

几代人的一辈子,浓缩成一部剧。有人旗开得胜,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庸庸碌碌,有人淘汰出局,他们的人生,都值得被后辈铭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龙、潘飞、贝贝均为化名。)

0 阅读:14
蓝洞商业

蓝洞商业

将价值写作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