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之平原君赵胜:养士三千展风范,长平之失留遗憾

笑眼杂谈 2025-04-12 18:15:56

在战国那个诸侯纷争、战火连天的时代,赵国能在列强环伺中顽强屹立,并一度在政治、军事舞台上大放异彩,离不开众多杰出人物的推动。平原君赵胜,作为赵国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复杂多面的行事风格,深刻影响了赵国的走向,在战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是与赵国兴衰紧密相连的一生,其间既有辉煌的成就,也不乏饱受争议的决策,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与探究。

出身显贵,初登政治舞台

赵胜,乃赵武灵王赵雍之子,赵惠文王赵何之弟,得天独厚的王室出身,为他的人生奠定了非凡的基础。赵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 改革,使赵国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期不可小觑的强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赵胜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熏陶,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与见识。

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 298 年),赵胜被兄长赵惠文王封为平原君,正式踏上赵国的政治舞台。他所受封的东武城,地处赵国战略要地,不仅土地肥沃、经济繁荣,更在军事防御上具有重要意义,这足以见得赵惠文王对赵胜的器重与信任。初入政坛的赵胜,敏锐地察觉到在这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人才对于国家兴衰的关键作用。于是,他广开门路,以超乎寻常的热情与诚意招揽天下贤能之士,一时间,其门下食客云集,最多时竟达数千人。

这些食客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既有满腹经纶、能言善辩的文人墨客,也有武艺高强、冲锋陷阵的武士侠客,还有精通各种技艺的奇人异士。平原君赵胜对待他们一视同仁,无论出身贵贱,皆以礼相待,为他们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在他的府邸中,每日高朋满座,食客们或谈经论道,或切磋武艺,或为赵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活跃的文化氛围。这种礼贤下士的作风,让平原君赵胜声名远扬,不仅在赵国国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支持,更在各诸侯国之间树立了极高的威望,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人物。

秦赵交锋,入秦被扣风云

赵惠文王在位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逐步加快了东进扩张的步伐,首当其冲的便是赵国。赵惠文王三十二年(公元前 266 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赵胜继续担任相国,辅佐新君。此时的赵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秦国相国范雎,出身微末,早年在魏国遭受相国魏齐的残酷迫害,几乎丧命。后来,范雎历经艰险逃到秦国,凭借出众的才华得到秦昭王的赏识,成为秦国的相国。他对魏齐恨之入骨,发誓要报仇雪恨。恰在此时,魏齐因得罪魏国,逃到赵国,藏匿在平原君赵胜家中。秦昭王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既能讨好范雎,又能打压赵国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派人给赵胜送去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信中盛赞赵胜的贤能与品德,表达了自己对赵胜的敬仰之情,并邀请赵胜前往秦国,希望能与他把酒言欢,结为知己。

赵胜深知秦国的强大与秦昭王的威名,接到书信后,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他畏惧秦国的威势,不敢轻易拒绝秦昭王的邀请;另一方面,他又念及与魏齐的交情,不忍将朋友出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赵胜最终还是决定前往秦国。他心想,自己身为赵国的相国,代表着赵国的尊严与形象,若因惧怕秦国而不敢赴约,势必会被天下人耻笑,也会让赵国在诸侯国中颜面扫地。而且,秦昭王在信中言辞恭敬,或许真的只是想与自己结交,并无恶意。

赵胜抵达秦国后,受到了秦昭王的热情款待。秦昭王与他一连数日饮酒作乐,相谈甚欢。然而,就在赵胜以为此次秦国之行顺利结束,准备告辞回国时,秦昭王突然变脸,向他提出交出魏齐的要求。赵胜毫无惧色,坚定地回答道:“魏齐是我的朋友,如今他落难来投奔我,我若为了自保而出卖他,日后还有何颜面立身于天地之间?况且,他如今是否在我家中,我并不知晓。” 秦昭王见赵胜态度坚决,不肯就范,便威胁道:“若你不交出魏齐,我便不放你回赵国,并且还要发兵攻打赵国。” 赵胜毫不退缩,回应道:“赵国虽然弱小,但也绝不是任人欺凌的软柿子。若秦国执意挑起战争,赵国必将举国上下,奋起抵抗。”

秦昭王见赵胜软硬不吃,恼羞成怒,将他扣留了下来。随后,秦昭王又给赵孝成王写信,声称若赵国不交出魏齐,就将赵胜永远囚禁在秦国,并即刻出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接到书信后,大惊失色,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纷纷认为,秦国势力强大,赵国难以与之抗衡,为了一个魏齐而得罪秦国,实在不值得。于是,赵孝成王无奈之下,只好派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府邸,逼迫他交出魏齐。

魏齐得知此事后,趁夜逃出了平原君府,去寻求赵国相国虞卿的帮助。虞卿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为了保护魏齐,他毅然辞去相国之位,带着魏齐一起逃到了魏国,希望能借助信陵君魏无忌的力量,逃离秦国的追杀。然而,信陵君因惧怕秦国,起初犹豫不决,不敢收留他们。魏齐见此情形,心灰意冷,最终自刎身亡。赵孝成王得知魏齐已死,赶忙派人割下他的头颅,送往秦国。秦昭王这才满意地放赵胜回到了赵国。

此次入秦被扣事件,虽因魏齐而起,但却深刻反映了秦赵两国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赵胜在面对秦国的威逼利诱时,坚守道义,不肯出卖朋友,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无畏的勇气。然而,这一事件也让赵国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充分暴露了赵国在秦国强大压力下的脆弱与无奈。赵胜历经此番磨难,回到赵国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秦国的野心与威胁,也促使他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更加坚定地为赵国的利益而谋划。

上党之争,引发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 262 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迅速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完全隔绝。上党郡守冯亭深知上党孤立无援,难以抵挡秦军的进攻,于是心生一计,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企图以此引发秦赵两国的冲突,从而借助赵国的力量来抵御秦国。

冯亭派使者前往赵国,向赵孝成王献上了上党郡的地图,并表达了上党百姓愿意归附赵国的意愿。赵孝成王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上党郡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若能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入囊中,无疑将大大增强赵国的实力;另一方面,他也深知秦国对这块土地觊觎已久,接受上党势必会激怒秦国,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于是,赵孝成王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

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苦心经营,将上党与韩国本土切断,就是想不费吹灰之力将上党据为己有。如今韩国将上党献给赵国,这分明是想把灾祸转嫁到赵国身上,赵国万万不可接受。而平原君赵胜却认为,上党郡有十七座城池,若能得到它,赵国的实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况且,上党百姓主动归附赵国,这是民心所向。如果赵国拒绝,不仅会错失这一难得的机会,还会让上党百姓失望。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赵孝成王最终采纳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决定接受上党郡。

为了顺利接收上党,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前往上党。赵胜到达上党后,宣布了赵王的旨意,封原上党太守冯亭为华阳君,赐给他三个有万户人口的城市做封地;又封县令为侯,赐给他三个有千户人口的城镇做封地;上党官员一律晋爵三级。赵胜的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安抚上党百姓,稳定局势。然而,赵国接收上党的举动,彻底激怒了秦国。秦昭王得知消息后,大发雷霆,立即命令白起率军进攻赵国。

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 260 年),秦赵两国的大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对峙,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赵国起初派老将廉颇率军迎战,廉颇深知秦军强大,不可与之硬拼,于是采取了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策略,坚守营垒,拒不出战。秦军多次挑战,赵军都不为所动。双方就这样僵持了数月,秦军久攻不下,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形势对秦国极为不利。

为了打破僵局,秦国使用了反间计。他们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只要赵括担任赵军的统帅,秦军必败无疑。赵孝成王原本就对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感到不满,又听信了这些谣言,于是决定撤换廉颇,任命赵括为赵军统帅。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他上任后,一改廉颇的战略,主动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白起得知赵军换帅后,心中暗自高兴,他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先派一支小部队佯装败退,引诱赵括追击,然后趁机切断赵军的后路,将赵军分割包围。赵括发现中计后,试图突围,但为时已晚。赵军被困在包围圈中,断粮断水,军心大乱。最终,赵军在苦苦支撑了四十多天后,全军覆没。赵括也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死,赵国四十多万精锐部队被秦军残忍地斩首坑杀,赵国国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此元气大伤。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赵国经此一役,几乎濒临亡国的边缘。而平原君赵胜作为力主接收上党的关键人物,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的这一决策,虽然在短期内为赵国带来了上党郡的土地和人口,但从长远来看,却引发了秦赵之间的大规模战争,给赵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后世许多人因此指责赵胜目光短浅、利令智昏,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将赵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接收上党对于赵国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具诱惑的机会,赵胜做出这样的决策,也是基于对赵国利益的考量,只是他没有充分预估到秦国的反应和战争的残酷性。

邯郸保卫战,力挽狂澜之举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则乘胜追击。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 258 年),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兵临赵国都城邯郸城下,将邯郸城团团围住。邯郸城内,百姓惊恐万分,赵军士气低落,赵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平原君赵胜挺身而出,承担起了保卫邯郸的重任。他深知,仅凭赵国自身的力量,难以抵挡秦军的进攻,必须寻求外部援助。于是,赵胜决定亲自率领门客前往楚国,说服楚国出兵救援赵国。出发前,赵胜在自己的门客中挑选了二十名有勇有谋的人一同前往。然而,选来选去,只选出了十九人,还差一人。这时,门客毛遂主动站了出来,向赵胜自荐,请求一同前往楚国。赵胜对毛遂并不熟悉,问道:“先生在我门下已经几年了?” 毛遂回答道:“三年了。” 赵胜说:“贤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儿立刻就会露出来。先生在我门下三年,我却从未听说过你有什么才能,可见先生并无过人之处,还是留下吧。” 毛遂自信地说:“我今日就是请求您把我放进布袋里。如果我早被放进布袋,就会像整个锥子一样,全部锋芒毕露,而不只是露出一点尖儿。” 赵胜见毛遂言辞恳切,态度坚决,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赵胜一行人来到楚国后,与楚考烈王进行了艰难的谈判。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楚考烈王忌惮秦国的强大,担心出兵救援赵国会引火烧身,因此犹豫不决。这时,毛遂按捺不住,手握剑柄,快步走上前去,对楚考烈王说道:“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为何从早晨谈到现在还定不下来?” 楚考烈王见一个小小的门客竟敢如此无礼,顿时大怒,呵斥道:“你是什么人?还不退下!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哪有你插嘴的份儿!” 毛遂毫不畏惧,向前逼近几步,大声说道:“大王之所以敢呵斥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如今我与大王相距不过十步,楚国的人再多,也救不了您。您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就在面前,您凭什么呵斥我?况且,我听说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就能够统一天下,周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就能够让诸侯称臣。如今楚国方圆五千里,军队上百万,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秦国虽然强大,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当年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子罢了,他率领几万人马,与楚国交战,一战就攻占了郢都,再战就烧毁了夷陵,三战就侮辱了大王的祖先。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仇恨,连赵国都为楚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没有一点报仇的想法。合纵抗秦,不仅仅是为了赵国,更是为了楚国。您难道不明白吗?” 毛遂的一番话,有理有据,慷慨激昂,说得楚考烈王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最终被毛遂的勇气和智慧所打动,决定与赵国结盟,出兵救援邯郸。

在毛遂的帮助下,赵胜成功说服了楚考烈王,楚国派春申君黄歇率领大军前往赵国救援。与此同时,赵胜还多次派人前往魏国,请求魏国出兵相助。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是平原君赵胜的夫人,赵胜在给魏无忌的信中,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赵国的危急处境,希望魏无忌能够说服魏王出兵救赵。魏无忌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多次向魏王请求发兵,但魏王惧怕秦国的威胁,始终犹豫不决。无奈之下,魏无忌听从了门客侯嬴的建议,通过如姬窃取了魏王的虎符,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魏军前往邯郸救援。

在等待楚、魏援军的过程中,秦军加紧了对邯郸城的进攻。邯郸城内,物资匮乏,百姓生活困苦,赵军伤亡惨重。为了鼓舞士气,平原君赵胜将自己家中的姬妾奴仆都编入军队中,让他们承担各种劳役;他还散尽家财,将家中的财物分给士兵,让士兵们感受到了他的关爱与支持。在赵胜的激励下,赵军将士们同仇敌忾,奋勇抵抗秦军的进攻,坚守邯郸城长达三年之久。

终于,楚、魏两国的援军赶到了邯郸城下。赵胜见援军到来,立即组织赵军与援军里应外合,向秦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秦军在三国联军的夹击下,大败而归,邯郸之围终于得以解除。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是赵国在绝境中奋起反击的一次伟大胜利,它不仅挽救了赵国的命运,也为战国时期的合纵抗秦事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平原君赵胜在这场战役中,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他四处奔走,积极寻求外部援助,同时在城内组织军民坚守,为保卫邯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佳话,被后人广为传颂。

从善如流,尽显贤相风范

平原君赵胜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并非刚愎自用之人,相反,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展现出了一位贤相应有的风范。

赵胜曾考虑出兵攻打燕国,为此,他向纵横家冯忌请教。冯忌分析道:“秦国大将白起多次战胜赵军,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后来秦军围困邯郸,赵国虽以残兵败将坚守,却也让秦军疲惫不堪,这说明攻城难而守城易。如今赵国没有秦国当时的威势,燕国也不像长平之战后的赵国那般衰弱。赵国此时攻打燕国,很难取得胜利。而且秦国很可能会趁赵、燕交战之机,休整军队,然后在赵国疲惫时突然进攻,赵国将陷入危险境地。所以,攻打燕国不可行。” 赵胜听后,觉得冯忌所言极是,立刻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并对冯忌的分析和建议称赞不已。

邯郸之围解除后,大臣虞卿想要以赵胜说服魏无忌出兵救赵为由,为赵胜请功。公孙龙得知此事后,急忙前去拜见赵胜,极力劝阻他不要接受虞卿的提议。公孙龙说:“您成为赵国相国,获得封地,是因为您是赵王的弟弟,并非因为您有什么特殊的功劳。在没有功劳的时候,您凭借皇亲国戚的身份接受了封邑;如今有了功劳,却要按照普通人的标准来论功行赏,这会让赵胜陷入两难境地,接受封赏,会被人认为是凭借皇亲国戚的身份谋取私利;拒绝封赏,则能彰显他的高风亮节。赵胜听后,恍然大悟,对公孙龙的提醒感激不已,于是坚决拒绝了虞卿为他请功的提议。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赵胜从善如流的品质,他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声誉危机。

在用人方面,赵胜也有过深刻的反思与转变。起初,赵胜府邸的一位美妾,在楼上看到一个跛脚的人一瘸一拐地去打水,觉得十分滑稽,便忍不住大笑起来。第二天,这位跛脚之人来到赵胜面前,请求他惩处那个嘲笑自己的妾室,认为身为赵国公子,理应尊重每一个人,而他的妾室却如此无礼,实在不该。赵胜当时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只是敷衍地答应了跛脚之人。然而,此事在门客之间传开后,许多门客认为赵胜重美色而轻贤士,纷纷选择离开。赵胜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反思自己的行为,深感愧疚,于是毅然决然地斩下了那位妾室的头颅,亲自登门向跛脚之人道歉,并向门客们表明自己重视贤才的决心。此后,门客们又纷纷回到赵胜身边,他的声誉也因此得到了挽回。通过这件事,赵胜更加明白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和行为的检点。

晚年余晖,传奇落幕留争议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 251 年),平原君赵胜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与世长辞。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统治期间,赵胜曾三次离开相国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始终在东武城。他的离去,无疑是赵国政坛的一大损失,赵国失去了一位曾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周旋于各国之间的重要人物。

回顾平原君赵胜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其出众的风采,赢得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 “翩翩浊世之佳公子” 的赞誉,唐代史学家司马贞也称赞他为 “翩翩公子,天下奇器”。在品行和能力方面,许多人对他给予了高度肯定。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赵胜作为其中之一,在礼贤下士方面确实堪称典范。他广纳贤才,使得众多有识之士汇聚在他的门下,为赵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赵国的实力和影响力。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认为,平原君能够联合有能力的人,纠正君主的错误,使国家消除了祸患,是辅助国家安定的能臣,称 “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

然而,赵胜的一生也并非毫无瑕疵,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司马迁评价他不识大体,“利令智昏”,认为他轻信冯亭之言,力主接收上党郡,从而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四十余万众” 丧生,赵国元气大伤。北宋文学家苏辙认为,赵胜不会为国家做长远的考虑,因贪心接受上党,给赵国招来长平之祸,是 “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但也有人为赵胜鸣不平,三国时期蜀汉史学家谯周就曾说:“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何怨平原受冯亭哉。” 意思是赵国在长平的惨败,主要责任在于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贸然更换将领,不应将过错全部归咎于平原君赵胜接收上党这一决策。

赵胜的故事,是战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他在赵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功过是非,历经千年,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成功与失败,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当今时代,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研究平原君赵胜的一生时,依然能够从他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思考在面对复杂局势和重大决策时,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坚守道德与正义,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