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病危他抬了6天6夜,多年后总理亲率5位元帅,为他执绋引棺

UC直播紫砂陶瓷 2024-09-04 16:33:54

1954年,杨立三同志病逝,党中央按照相关规定,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仪式,周总理更是带着五位元帅,十几位大将、上将为他引棺、送葬,新华社与人民日报社随后也发表长文缅怀、纪念他。

杨立三生于清末,早年曾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二十三岁时,他为了讨生活,曾报名参加湘军,在某步兵营担任书记官,后来他因为湘军军纪败坏、军阀作风横行而对军旅失去希望,随即辞官归乡,跟着父母务农谋生。大革命爆发后,杨立三受民主思想影响,转而主动报名参加由中共领导的农协,1927年,他协助毛主席发动了秋收起义,随后又前往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点燃了红色革命星火。

1928年,杨立三出任红四军辎重队长,主要负责筹集、运送粮草,1930年他又因功升任红十二军军需处长。彼时国民党对苏区采取严格的经济封锁,不许外界的粮食、生活日用品流入苏区,想要以此困死红军。杨立三面对这一困境,便提议开展“大生产”运动,官兵们集体开荒种田,自行生产粮食、蔬菜,由此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除此之外,杨立三还动员工兵部门在赣南挖掘钨矿,并将其运送到香港贩卖,所得资金一部分购置枪支弹药;另一部分购买盐巴、抗生素等紧俏物资,以满足部队的日常用度。

1934年,杨立三出任军委总兵站站长,总管物资筹集与调配等事宜,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大管家”。长征期间,杨立三与兵站的同志们一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打土豪、伏击国民党民团等方式尽力保障大部队的后勤供给,尽量让同志们有饭可吃,有衣可穿。

1935年中旬,红军过草地的时候,周总理因为饮用了不干净的水,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几乎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杨立三见状,便连同另外几名同志一起,用担架抬着总理走了六天六夜,最终成功摆脱了困境,顺利进入陕甘宁。

1936年,杨立三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他出任八路军后勤部长,解放战争时,他又在华北军区担任经济部长。杨立三是个“工作狂”,他每天至少要工作十四个小时,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建国后,军委的同志曾不止一次的劝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到青岛或者大连休养一段时间。

但杨立三却拒绝了这一好意,他直言国家正处于关键时期,各项任务都比较繁重,自己此时应该更加努力的工作,怎么能半路“撂挑子”。时间来到1954年中旬,杨立三的身体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他总是感觉到头晕目眩,注意力无法集中,他随即在秘书的陪同下,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做检查,结果被查出患上了脑癌!

党中央得知此事后,立即强行中止杨立三的工作,将他送到医疗条件比较好的苏联接受治疗。此时的杨立三还一直牵挂着后勤部的工作,他先后两次申请回国,结果均遭到党中央驳回,当年11月,杨立三同志不幸病逝,时年五十四岁。苏联对他的去世非常惋惜,苏联领导人亲自为他整理遗容,并将他的骨灰送往殡仪馆火化,不久之后,苏联派遣专机将杨立三的骨灰送回北京,安置于八宝山。

杨立三的妻子李琴同志也是一位优秀的革命干部,她早年曾抗大学习,毕业后便跟着杨立三一起管理后勤工作。建国后,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得知杨立三身体不好,于是便按照相关规定,给杨立三送了一些紧俏的营养品,李琴知道丈夫向来耿直、奉公,一定会收这些东西,于是便将营养品全部退回去,连一颗鸡蛋都没有留下。

杨立三在苏联养病的时候,李琴全程陪同在他身边,悉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杨立三病逝之后,李琴重回工作岗位,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国家建设工作,1980年,她因为身体原因光荣离休,晚年定居于北京某干休所,过着自在、闲适的生活,每天以养花种菜为乐,闲暇时还会参加一些老年活动,与同龄人唱唱歌、弹弹琴,以放松心情,排解负面情绪。进入新世纪,李琴便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市面上有关她的消息也越来越少。

0 阅读:66

UC直播紫砂陶瓷

简介:UC电商直播大鱼号矩阵用于下发短视频小视频图文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