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人只有老了才会发现,幸福与否,在于三种心态

紫巧说情感 2024-10-26 18:42:57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起起伏伏,最重要的是心态。

白居易遭贬离京,面对人生变故时,他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苏轼贬至海南,生活穷困,被问及感受时,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季羡林,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苦大悲,将人生感悟写成《心安即是归处》这本书。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是季羡林的座右铭。

他问道,怎么践行这个座右铭?

他说: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不必完美,但要真实

季羡林的人生信条就是保持真实。

他在书中说:

一个人应该如实表达出年轻、中年和老年时的样子,即使某个阶段,思想有些偏颇或错误,也决不应该加以掩饰,而应该光明正大地承认。

他也是这么做的。

季羡林在不同时间写的散文和杂文中,也会出现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

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感觉,对某一个人的崇拜和歌颂。

他在写作的当时,表达是真诚的;

后来感到有些失望,也是真诚的。

对于这些文章,他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

即使现在看起来有些幼稚、荒谬,也不加以掩饰,他就是要存真。

季羡林认为,做一个完美的人,不如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在书中,他向读者全面自我剖析,展示了真实的自己。

从写文章来说,他认为真正让自己满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多。

文学作品方面,中学时虽然被称为“诗人”,其实并没认真写过诗;七八十万字的散文,满意的没有几篇。

在他心中,好人就是为别人着想超过为自己着想的人。

他说自己虽然也会有私心杂念,但还算得上是个好人。

他觉得自己虽然感情充沛,但无生活情趣。

一般人的印象中,他淡泊名利。

他说自己名利之心兼而有之,只是四十多岁时,名利都已经有了,所以才给人假象,觉得他清高。

他说自己绝不是什么天才,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勤奋,还有“机遇”的成分。

书中三篇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的文章,他诚恳地写出了受之有愧的原因。

季羡林就是这么真实,他不怕展现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他知道,真实的才是最好的。

正如武志红所说:

真实胜过完美,一旦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实,如何接纳自己的真实,如何跟自己真实地在一起,就会深刻地感知到真实是比完美更好的东西。

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

真实是自我修行最短的路。

安于当下,享受生活

林清玄曾说:

未来虽然有远大的梦想,但是活在当下,活在此刻,活在今天,才是应有的态度。

生活中遇到困难、烦恼和不如意,与其找不到方向,不如用心感受当下的生活。

季羡林,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这个大院子,曾经是明朝的东厂,每次走进院子,季羡林仿佛进入了古墓。

他的朋友都不愿意来,特别是晚上进来,特别吓人。

季羡林白天在学校,和年轻同学在一起,有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但是晚上孤零一个人走回院子时,寂寞会像毒蛇似的偷偷袭来,折磨他,让他无处可逃。

有一天傍晚,他回到院子,闻到一股似有似无的香气,才发现院子里的马缨花开花了。

以前,他从未曾注意过它们,但今天,他站在树下,仰头欣赏起来。

此时此刻,这些花,这些香,赶走了他的寂寞,抚慰了他的心灵,让他有了感激之情。

从此,季羡林把马缨花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解放后,他搬出了那个院子。

往后的岁月里,他经常怀念那些马缨花。

马缨花给他带来无穷的力量,送去无限的温暖,促使他一路向前。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需要发现和感受。

习以为常的事情、索然无味的日子,也许多年后,会后悔没有好好珍惜,没有好好感受。

作家史铁生,身体健康时,会时常抱怨环境糟糕。

瘫痪后,对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时常怀念。

几年后生了褥疮,觉得坐在轮椅上的时光也不错。

直到得了尿毒症,又怀念起长褥疮的那些日子。

又过了一些年,他需要透析,清醒的时间变得很少,他又开始怀念起尿毒症的时候。

其实人生的幸与不幸,不过是比较罢了。

永远记住:活在当下。

很多时候,我们当下的种种不满、焦虑和恐惧,都是回味对过去的不甘,对未来的担忧,对现在的忽视。

安心当下,感受当下,把握当下,就会找到热爱的事物,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留有缺憾,才是人生

杭州灵隐寺中挂着一副对联:

人生岂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完满,但从古至今,却没有100%完满的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古代皇帝“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即便君临天下,仍有不如意之事。

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更残酷,想要长生不老,也都事与愿违。

皇帝手下的大臣,无论权力再大,也不过是皇帝的奴才。

“伴君如伴虎”,日子过得如履薄冰,胆战心惊。

至于平头老百姓,那日子更难过了,“不如意事常八九”。

季羡林出生在山东一个特别穷困的山村,作为家族唯一的男孩子,承载着光大季家门楣的厚望。

家里让他报考邮政局,希望有个“铁饭碗”,结果没通过,只能报考大学,没想到被清华和北大同时录取。

在清华读书时,母亲突然去世,成为他终身的遗憾。

因为他从小就有一个心愿,希望将来赚钱后,让母亲吃上白面,现在这个心愿永远无法实现了。

他作为家族单传的男丁,很早就遵照父母之命结婚,生儿育女。

妻子比他大四岁,他们之间没有感情,他没怎么在家待过。

儿子刚出生3个月,他就去了德国,回国时,儿子都12岁了。

他对家庭没什么感情,夫妻一直分居到死。

季羡林一生都在追求学问,但在情感和家庭上,却有着无法弥合的伤痛和残缺。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明白这点,我们对自己,就可以不急不躁;对他人,就可以相互理解。

人生充满遗憾,面对遗憾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走好自己的路。

遗憾,是人生的常态,是生命的另一种美丽,它能成全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羡林在九十多岁时写过一首诗:

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

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

他通透豁达的人生态度,尽显诗中。

做真实的自己,不追求完美;学会感受当下,去享受生活;不完满的人生,才应是常态。

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过自己的人生,心安即归处。

作者丨诗漫·向阳而生

1 阅读:23

紫巧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