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姥姥把我带大,你们却总让我去喜欢奶奶?”爸爸的回答值得深思

真实人物传 2024-10-05 15:50:14

结婚之后,如何与对方的父母相处,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很多家庭都因为处理不好这类关系,而走向纷争。

前不久,朋友小阳跟妻子林莉吵了一架。

原因是林莉为自己的母亲打抱不平。

林莉怀孕期间,因为婆婆年事已高,照顾不过来,所以一直住在娘家,都是妈妈照看。

孩子出生后,公婆过来帮忙,可没过多久也回去老家了,林莉妈妈就一直在帮忙带孩子。

如今孩子马上上小学了,婆婆闲了下来,就搬了过来照看孙子。

林莉妈妈只能偶尔过来看看孩子,不再经常照顾了。

每次林莉妈妈来,孩子都非常兴奋,嘴里叫个不停“姥姥姥姥”,还经常搂着林莉妈妈说“姥姥最好了,我最喜欢姥姥”。

婆婆听了,就打趣孩子说:“怎么只喜欢姥姥,不喜欢奶奶了?”

孩子单纯地说:“因为姥姥很温柔,而奶奶凶。”

原来,林莉妈妈性格温和,说话轻声细语;

而婆婆做事急,经常催促孩子“快点快点”,性格有些急躁。

以前孩子和姥姥在一起时间长,跟奶奶在一起时间短,自然更亲近姥姥一些。

有一次,婆婆责怪孩子吃饭吃得慢,孩子不耐烦地顶嘴了一句。小阳听见,立刻严肃地呵斥孩子:

“你个小兔崽子,跟奶奶说话没有礼貌,还不快跟奶奶道歉!我告诉你,以后要特别孝顺奶奶,不许跟奶奶犟嘴!”

孩子不服气,就问:

“我不是一直是姥姥带大的吗,凭什么要我多孝顺奶奶?”

小阳回答:

“因为奶奶跟我们是一个家,而姥姥只是你外婆,不算咱们家里人,所以你当然要对奶奶更孝顺才对。”

林莉听了老公这番话,既觉得委屈又生气。

奶奶是家人,姥姥就是外人,怎么需要姥姥的时候就不这么说了呢?

这种回答对孩子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小阳之所以觉得姥姥是“外人”,奶奶才是家人,主要是他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上。

在我们爷爷辈、父母辈,也多持有这样的看法。

他们觉得女儿嫁过来就真正成了夫家的一份子,和夫家人是一个“整体”,而娘家人则属于“外部”。

但是,随着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这种观念也在悄悄地改变。

现在的女儿即便结婚生子,姥爷姥姥还是会无私地尽全力去帮助女儿一家,女儿也会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

如果姥姥姥爷对孙子无条件付出,父亲还坚持传统观念,要孩子认为姥姥是“外人”,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 亲密关系不分姓氏

任何孩子从小都会和对他最亲密的那个人建立依恋关系,并视此人为自己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通常,孩子最亲密的对象是妈妈。

但如果妈妈需要工作或外出无暇照看,主要养育孩子的就是另一个人,这人就可能取代“妈妈”成为孩子最亲近的对象。

对孩子来说,他不会过多考虑是奶奶还是姥姥,而是谁花更多时间陪伴他,谁就成为他最亲近的人。

如果一直是姥姥带,那么他自然会和姥姥关系最亲密。

这个孩子跟着姥姥5、6年,姥姥无疑在他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可能成为他心目中的“妈妈”。

这时即使奶奶过来了,孩子依然会本能地偏向姥姥,这不是有意为之,仅仅是两人关系产生的结果。

如果父亲不了解这一点,以传统观念强压孩子,只会让孩子困惑不解,产生自我怀疑。

2. 孩子可能自我谴责

不管孩子对奶奶和姥姥的表现如何,内心都可能自我苛责。

他无比亲近姥姥,但稍有不顺奶奶的意,就担心自己伤害了奶奶;

若隐藏对姥姥的喜爱,又会自觉对不起一直疼爱自己的姥姥。

在这种矛盾的拉扯中,孩子很可能会陷入自我谴责的负面情绪。

父亲应如何回答?

作为父亲,需要明白孩子与一个人的亲疏关系,不仅看姓氏,还要考虑双方实际的相处时间、情感交流等。

可以不否定孩子对姥姥的感情,同时让他意识到自己和奶奶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

“姥姥和奶奶都一样是咱们的家人。

以前姥姥带你时间长,你跟她亲近是正常的,以后还要好好孝顺姥姥。

现在姥姥不在,是奶奶来接送你,做饭照顾你,也很不容易的。

奶奶性格跟姥姥不同,做事方式也不同,但我希望你尊重她,遇到不顺心可以好好沟通,或者来找爸爸妈妈帮忙,不要直接顶撞奶奶。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无论姥姥还是奶奶,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都要对她们好。”

这样的回答既体恤孩子对姥姥的感情,也让他注意自己和奶奶的关系。

不因为传统观念而偏颇,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让孩子珍惜两位长辈,理解她们表达爱的不同方式,从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0 阅读:392

真实人物传

简介:一个关心国事,家事,百姓事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