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东北狩猎民族婚礼,狍肉宴须生擒一对狍子,如今已被禁止!

悠然的自得 2024-12-20 10:37:20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不同地方的人们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等,古往今来,一些文化慢慢在历史进程中褪色了,一些文化仍旧流传下来。

那些消失的文化或风俗,有的还是能从老人的口中略知一二,有的则作为文字被记录下来。

被记载下来的文字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更像是那时的“故事”,但是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却能看到以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今天大不相同。

——【·东北的往昔·】——

东北地区冬天寒冷异常,哈尔滨还有这“冰城”的称号,回忆起以前的冰雪往事,成长在白山黑水间的黑龙江作家刘继祥有很多回忆。

作为地道的东北人,刘继祥对这片长期生活的土地有着无限热爱,而他心中也有很多快被人们遗忘了的冰雪往事。

远古人生活在东北地区就已经有很多抗寒手段了,他们常年狩猎,在填饱肚子的同时还能将兽皮制成避寒保暖的衣服。

在很久以前,就有用骨针缝制的兽皮衣服和用动物的筋腱为线缝制的皮衣、短靴等,相当于“初代皮草”。

后来的生活中,人们发现兽皮不仅保暖,还非常有实用性,所以在古代,富贵人家冬天会定做兽皮的围巾、披风、被毯,甚至还有兽皮制成的套袖。

兽皮在任何时代都是奢侈品,能用兽皮做套袖的人必定非同一般,而这种套袖还被称为“皇帝的痰桶”。

有人在书中写过,以前的皇帝都好面子,冬天在大殿里议事,不好意思当着众人的面吐痰,于是就把痰吐在貂袖里,貂袖不沾水,所以等到没人时轻轻一甩,痰就飞走了。

一些传统节日中,我国南方地区会点花灯、放花灯,而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花灯也有了另一种称呼叫“冰灯”。

冰灯的记录要追溯到清朝,那是很多大臣或文人被流放到东北地区,寒冷的天气加上窘迫的生活,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受着折磨,但是,这也推动了当地的文化。

所以在查找东北的历史时,清朝人的文章笔墨、诗词曲赋的描写是比较多的。

也是在清朝,第一次有关于冰灯的记载,《龙江杂诗》中有“冰镂春灯彻四围”之句,是咏黑龙江冰灯最早的诗句。在各种冰灯的种类中,寿星冰灯是非常受欢迎的,包含了人们的祝福和期盼。

东北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比如说“吃鱼用鱼”的赫哲族,冻肉、冻鱼是他们的主要饮食,尤其是鱼类,被他们研究出了多种做法,重要的节日甚至还会有鳇鱼宴。

鱼皮也不会浪费,被心灵手巧的赫哲人制作成衣服和各种手工艺品,非常有巧思。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族多生活在北方地区,他们以前也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他们民族的穿衣中“狍子”是离不开的动物。

前几年狍子这个动物风靡网络,也被网友们亲切的称为“傻狍子”,看它们的样子就透着一股憨憨呆呆的气息,显得不那么聪明。所以也就成为了冬天常被狩猎的对象。

鄂伦春最具代表的服饰想必就是那顶栩栩如生的狍头帽了,鄂伦春人叫它“天它哈”,是流传已久的服饰之一,关于狍头帽,还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因为冬季猎人为了引诱猎物,会将之前猎到的狍子头制作成帽子,每次捕猎时戴在头上,伪装成狍子会捕到更多猎物。

后来这种帽子受到了族里很多孩子和成人的喜爱,于是就普遍传开了。狍头帽是由完整的狍子头皮缝制而成的,所以非常真实。

长期过着“食肉寝皮”的游猎民族鄂伦春,以前食用最多的就是狍子肉,又是家里庆祝节日或者迎送宾客还有专门的狍肉宴。举办婚礼时也有专门的婚礼狍肉宴,而且用到的狍子必须是生擒的一对。

但是,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往前,游猎民族也有了新生活,他们在政府的号召下开始下山定居,告别的森林和猎枪,狩猎也被禁止。

1996年1月鄂伦春自治旗颁布《禁猎通告》,在全境内开始严禁打猎,也让鄂伦春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

告别的山林的他们开始了农耕生活,放下了手中的猎枪,拉起了地里的大犁。

以前“衣食住行”的种种都变了样,兽皮衣物换成了棉衣,狍肉宴也不复存在。没有人的猎杀,狍子也可以在山林中大胆穿行。

——【·“傻狍子”·】——

狍子是一种鹿科动物,体型比一般的鹿都要小,所以也被叫做“矮鹿”。狍子体长 0.95 - 1.35 米左右,体重在 15 - 30 公斤,十几年寿命。

狍经常三五成群的出现。它们有冬装夏装:冬天换上又厚又长的灰毛,既保暖又利于伪装;夏天是清爽的红褐色毛,融于斑斓的山林间。

狍子的头比较小,但很可爱。它有一对大而圆的耳朵,耳朵内部有白色的绒毛,像两个毛茸茸的小扇子。耳朵很灵敏,能够帮助它察觉周围环境中的细微声音,起到预警的作用。

它的眼睛大而明亮,黑褐色的眼珠犹如两颗黑宝石。狍子的吻部较短,鼻子黑色且湿润,用于嗅闻食物和感知周围的气息。

它们喜欢生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如溪边、湖畔等,这样方便它们饮水。在中国,狍子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的林区和草原。

狍子是一种典型的晨昏性活动动物。它们在清晨和傍晚时分最为活跃,这时候会离开栖息地去觅食。它们生性胆小,警惕性很高,在休息时也会时刻留意周围的动静。

被网友称为“傻狍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与狍子相遇,他们不会撒腿就跑,而是跟慢半拍一样,先愣神再跑,如果跑累了,还会把头扎进雪堆里,方向这样就可以隐身了。

就这些“蠢萌”的特性,如何能逃过以前聪明勇敢的猎人呢,所以常常被猎人抗走。

东北地区早就禁猎多年,如今我们也在大力保护野生动物,野生狍子的数量也增加了很多,所以东北人行驶在路上偶尔也能看见两三只狍子一起活动。

——【·结语·】——

时代的发展途中会抛下一些旧事物,或者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历史从来就是如此。

我们只好顺应时代的步伐做出改变和适应新生活,比如鄂伦春人所做的改变,这并非是“牺牲”,而是另一种“新生”。

参考:

新周刊:东北神兽傻狍子有多傻? 2024-08-30

内蒙古日报:鄂伦春人:大兴安岭最后的猎民 2018-06-28

东北网:打捞那些快被遗忘的东北冰雪往事 婚礼狍肉宴须用生擒的一对狍子 2019-04-28

0 阅读:0

悠然的自得

简介:悠然的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