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8字,皇帝看后落泪:状元就他了

小花姐穿越之音 2025-03-31 17:23:37

科举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古代选官的一场大考。它啊,隋朝那会儿刚露头角,到了唐朝,嘿,整得挺像样儿了。宋朝呢,又往前迈了一大步,明清两朝,那可是风光无限好啊,就跟现在的明星似的。可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这玩意儿就算到头了,前后加起来,一千三百多年呢,够久的!这一路上,考出来的举人、进士,还有那些考卷,多得跟米似的。这制度,影响大得很,简单说,就是厉害得很!

您瞧,清朝那会儿,四川地界儿愣是只蹦跶出一位状元郎,名叫骆成骧,人送外号“布衣状元”。说来也怪,本来那些个主考官们给他殿试的卷子打了个探花,也就是第三的名头,打算这么往光绪爷那儿一交差。可谁承想,光绪爷一眼扫过去,骆成骧那策论一开头,八个大字儿,噌的一下子就把光绪爷给镇住了,立马拍板,得嘞,今年的状元就他了!

嘿,你猜猜看,骆成骧那小子写的到底是哪八个字呢?这八个字里头,到底藏着啥玄机?咋就能让光绪皇帝心里头一乐,直接给钦点为状元了呢?

【出生穷苦之家,一路贵人相帮】

一八六五年那会儿,骆成骧呱呱坠地在了四川资中的一个小破农户家里。他们家啊,祖祖辈辈都是土里刨食的,连个书本边儿都没摸过,更别说当官儿那档子事儿了。一家子,纯粹的地道农民,纯得跟那白开水似的。

可别说,骆成骧他老爹骆文廷,那可是真上心,对儿子的学问抓得紧。自个儿虽是个土坷垃里刨食的庄稼汉,手头紧巴巴的,但供骆成骧念书的事儿,那是一点不含糊,咬咬牙也得给办了。

骆成骧啊,打小就在个穷得叮当响的家里头,可这家伙,脑袋瓜子灵光得很,跟那灯芯儿似的,一点就亮。他啊,爱学习,跟书虫子似的,天天啃啊啃。知道地里头老农的苦楚,心里头早早就憋了一股子劲儿,说要干出点名堂来,让大伙儿瞧瞧。嘿,这志向,立得跟山似的,稳得很!

骆成骧这小子,打从9岁那年起,就跟着老爹从资中溜达到了成都。一到那儿,他就钻进了锦江书院,开始啃书本。更绝的是,他还拜了魏西棠为师,学着吟诗作对,挺有模有样的。

骆成骧这小子,17岁那年就蹦跶到资州去参加州试,结果一出手,嘿,就拿了秀才的头名,成了大伙儿嘴里的“案首”。知州高培谷一看,这小伙子行啊,是个可造之材,立马儿就对他刮目相看,还亲手把他推到了成都尊经书院的大门前,让他进去深造,好好打磨打磨。

骆成骧一脚踏进尊经书院的大门,没过多久,就成了山长王闿运眼中的宝贝疙瘩。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拜了王闿运做师傅,跟着这位大佬,一门心思钻研起经学来,学问和品行那是嗖嗖地往上涨。

那会儿,骆成骧在尊经书院碰上个铁哥们儿,叫谢泰来。这家伙跟骆成骧一样,家里头穷得叮当响,但俩人都是那种爱啃书本的主儿,勤奋得要命。这么一来二去的,俩人就成了知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别提多对脾气了。

有那么一回,谢泰来和骆成骧俩人琢磨起对对联这学问来了。谢泰来心血来潮,张口就来了个上联:“穷到头了也就去要饭呗。”这话一出,旁边骆成骧那可是肚子里有墨水的人,眨巴眨巴眼,立马回了一句,那下联掷地有声:“只要不死,总有翻身日!”嘿,这俩人的对子一对上,立马在书院里头炸了锅,成了大伙儿茶余饭后的美谈。

一八九三年那会儿,四川搞了个乡试,骆成骧这家伙,愣是考了个全省探花,第三名呢!中了举之后,他就兴冲冲地跑到京城,想去会试露一手。可谁知道,第二年恩科会试,他居然失手了,只好赖在京城,琢磨着怎么准备下一年再战。后来啊,多亏了朋友的帮忙,给他在八旗官学找了个教书的活儿,好歹能混口饭吃。这下子,骆成骧算是暂时安定下来了,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备考,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策论开头八字触动光绪帝心弦】

一八九五年那会儿,骆成骧又溜达去参加会试了,嘿,这回他可真争气,一考就中,成了进士大哥。这下好了,他还捞到了个机会,能去参见光绪老爷子亲自坐镇的殿试,那可是皇上当面点兵的场子,风光得很呐!

按着那科举的老规矩,殿试的题目啊,历来都是围着兵啊、农啊、礼啊、财啊这些个事儿,再扯上点当前的时局。只要你在策论里头,按着祖宗的法子来,写得中规中矩,那便没啥大问题。再说了,字儿写得漂亮,那也是能添彩的事儿,算是个不小的加分项呢。

这年啊,光绪爷挑了大学士徐桐当主考官,还配了十个副考官帮忙。这些副考官啊,每人得看上三十份卷子,然后呢,再从里头挑一份好的出来。徐桐大人呢,就拿着这些被挑中的卷子,琢磨琢磨,排出个前十名来。最后啊,这名单还是得送到光绪爷那儿,由他老人家拍板定案,选出真正的前十名来。嘿,这流程,可真是热闹!

正考官徐桐大爷一拍板,前三名的座次就算是定了。可就在这时,咱们那位副考官李若农侍郎,嘿,他冷不丁地拿过那前三名的卷子,跟挑菜似的翻看起来。翻着翻着,他眼睛一亮,指着第三名的那份,跟捡着宝似的,嗓门都提溜起来了:“瞧瞧这个!”那激动劲儿,就跟自个儿中了状元似的。

嘿,这篇得画上个大圆点儿,对,就是这儿,也得点上元儿,没错,还是这篇,得标上点儿元儿。

嘿,您瞧瞧,这篇妙文啊,乃是骆成骧的大手笔。那时候,试卷都包得跟粽子似的,姓名啥的,一概不露面。考官们呢,一个个跟包青天似的,公正无私,压根儿不知道这文章是哪路神仙写的,全凭文章本事说话。

徐桐大步流星地凑过来,瞅了瞅李若农极力推崇的那篇试卷,撇撇嘴,直截了当地来了句:“这不成,我可不赞成啊!”

嘿,您瞧瞧这篇玩意儿,写得那叫一个普通,压根儿没法儿摘得头筹,点元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李若农一听,立马回嘴道:“得嘞,这事儿我可不依!”

徐大人,您这眼光可真够“独到”的!您说这字不好?嘿,我瞅着这名考生的字儿,那劲儿头,简直能穿透纸背,功夫深得很呐!这少说也得练了三千份本朝的考卷吧!

那会儿,俩家伙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正巧赶上康有为也来参加殿试,徐桐瞅着李若农,阴阳怪气地说:“嘿,这篇不会是你们广东老乡康有为的杰作吧?”李若农一听,火冒三丈:“要是这卷子真是康有为的,我把全家脑袋摘下来给你当球踢!”

嘿,您瞧这俩人,争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的,跟斗鸡似的,谁也不肯退一步。半晌了,愣是没争出个子午卯酉来。眼瞅着时间跟流水似的,哗哗地就没了,其他几位副考官一看,得嘞,咱也别干瞪眼了,赶紧上前劝和吧。这一劝二说的,总算是把这份卷子给摆平了,给它挪了个窝,放在了探花那位置上,第三名,不偏不倚,皆大欢喜!

第二天一大早,光绪皇上上了朝,主考官徐桐就把挑出来的前十名卷子恭恭敬敬地摆在了龙案上。光绪皇上拿起卷子,一本一本翻看着,头两本儿看得挺快,看完了,嘴里愣是一个字没蹦出来,就跟憋着啥大招似的。

可您猜怎么着?翻到那第三本书时,我的眼珠子差点儿没让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铿锵大字给拽进去!随后啊,我就跟那文章较上劲儿了,翻来覆去地看,看着看着,嘿,眼泪就在眼眶里直打转,差点儿没绷住。

情绪一收,我抬头瞅着徐桐,问道:“嘿,我点第三本做状元,成不?”徐桐一听,脸唰地红了,跟红布似的,低着头,咧着嘴笑道:“皇上说了算。”就这么着,骆成骧成了那年头的状元郎,还成了清朝独一份儿的四川籍状元。

【光绪钦点骆成骧为状元的原因】

骆成骧能当上状元,那可不是凭空的,得亏了那会儿的社会历史背景。您想啊,鸦片战争以后,那些洋鬼子们老来欺负咱们中国。到了1894年,跟小日本打的甲午一战,清廷那是输得一塌糊涂。这下可好,从上到下,大伙儿都喊着要改革,朝廷那是恨不得立马找几个能人异士来帮忙。皇上呢,也是天天盼着能找到几个贤才,国家这摊子事儿,实在是太难了。

光绪爷心里头可不愿意当那亡国的倒霉蛋,可您瞧瞧,他从头到尾,跟那被线牵着的风筝似的,啥事儿自己做不了主。生在爱新觉罗这金枝玉叶的家里,身不由己的事儿多了去了。五岁那年,小脚丫子还没踩稳当呢,就给拎上了龙椅,这一坐就是二十年,眼瞅着都二十五了,还是个光杆司令,啥实权没有,就是个摆设。

骆成骧打小就被老爹管教得紧,眼瞅着清朝这艘大船是一天不如一天,外头有狼虎环伺,家里还乱成一锅粥。他心里明镜似的,琢磨着,再不改改这老一套,清王朝怕是要玩儿完。而且啊,他还好像摸透了光绪爷的那点小心思。

策论一开篇,就甩出“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响当当的大字。说白了,就是皇上要是愁眉苦脸的,那肯定是咱们当臣子的没把国家大事料理好,这是咱们的错;皇上要是因为国家的事儿被人说三道四,挨骂受辱,那也是咱们臣子失职,没脸见皇上,干脆以死谢罪得了。明摆着嘛,这八个字,就像一把钥匙,开开了光绪皇帝心里那把锁,他心里的忧愤和屈辱,可都藏不住喽。

殿试那会儿,骆成骧可不含糊,对着朝廷那一堆毛病,他是直截了当地说了个痛快,要怎么让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他还琢磨着,治军、管钱、提倡节俭,还有农活这些大事儿,都得皇上自个儿上手,紧紧抓着大权不放,这样才能把咱国家的局面给扳回来,让一切都顺溜起来。

那会儿,光绪帝瞅着这篇条理儿清清爽爽,层次儿明明白白,文字儿顺溜,笔力儿苍劲有力的卷子,心里头那个美呀,就像是瞅见了个将来能站出来,为天下操心,硬气地给皇上提意见,一针见血戳中时弊的“直臣”。嘿,这不就给朝廷添了那么一抹亮堂嘛!

嘿,您瞧瞧,这么个人物,这么个懂行的知音,怎能不让他心里头跟揣了兔子似的,砰砰直跳,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儿呢!骆成骧那小子,能被皇上亲自点上,做了科举的头名状元,那可是真金不怕火炼,实打实的名副其实啊!

0 阅读:15
小花姐穿越之音

小花姐穿越之音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