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泉这个人,说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他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抗日战争里打过不少硬仗,立下过大功,可到了国共内战,特别是在淮海战役这最后一搏里,他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1949年1月10日,他在突围的时候跑了一整夜,最后死在了离自己指挥所几百米的地方,身中七枪。参谋长后来回忆,说他死前精神已经崩溃,甚至疯了。

邱清泉他1902年1月27日生在浙江永嘉县蒲洲乡,也就是现在的温州市龙湾区蒲州。家里条件不好,算是穷人家的孩子,但他从小就聪明好学。
1921年,他考上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现在叫温州中学),成绩还挺拔尖,以全校第二名毕业。毕业后,他没钱直接上大学,就先当了家庭教师,一边攒钱一边准备考试。
1922年,他考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半工半读,日子过得挺苦,但那时候他就展现出了爱国热情,经常参加些社会活动。

1924年是个转折点,邱清泉投考黄埔军校,考上了第二期工兵科。这所学校可是当时培养革命军人的摇篮,他进去的时候正是国共合作的高峰期。
在校期间,他没闲着,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打刘杨叛军等好几场战斗,每次都表现得很出色。
1925年毕业后,他被分到国民革命军第一纵队第1师当少尉排长,后来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因为作战勇猛,他很快升到了连长,跟着张发奎的部队四处征战。北伐战争里,他还参加了攻打武昌的战斗,立了大功。

不过,宁汉分裂的时候,他站错了队,支持蒋介石,结果被抓了起来。好在他机灵,没多久就逃出去投奔了蒋介石。蒋介石挺看重他的忠诚和能力,把他调到侍从室当参议。
从那以后,邱清泉的仕途就顺畅了不少,先后当过营长、第59团团长、中央军校政治训练处处长,算是军中上升得比较快的一拨人。
1934年,他被派到德国留学,先在工兵专门学校学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进了陆军大学,专攻现代军事理论和战术。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挺大,回国后他把学到的东西用在了战场上。
1937年抗战爆发,他先是当教导总队参谋长,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来又升任装甲兵团第200师副师长,带着部队打了兰封会战和信阳战役,表现都很亮眼。1938年,他被提拔为第5军12师师长。

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当时他带着第12师当主攻,四天血战硬是拿下了昆仑关,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不过,这场仗也让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他的堂弟邱名镐牺牲在战场上,他自己伤心得不行。战后,他被提拔为第5军副军长,但他嫌这个职位有职无权,没啥意思,就没去上任。
1942年,他正式升为中将,接手第5军,驻守昆明。1945年初,他带着部队参加了滇西战役,攻下龙陵,切断了日军的联络线,跟兄弟部队一块儿收复了好几个据点,算是抗战后期又立了一功。

抗战胜利后,他继续当第5军军长,但这时候国共内战已经开始,他的对手变成了解放军,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1946年,他带队进攻鲁西南,没打出啥名堂。
1948年春天,他的部队在解放军围攻下差点全军覆没,他自己还被上级申诫了一顿。不过没多久,他又被升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第2兵团司令官,负责指挥淮海战役里的国民党军队。这时候的邱清泉,已经是个名声在外的人物了。
说到他的性格,得提一句,人送外号“邱疯子”。他脾气火爆,做事独断专行,打仗勇猛得有点不管不顾。
不过他也不是光有蛮劲的那种人,他文化底子很深,精通英语和德语,还喜欢写诗写文章,出版过《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建军从论》等军事著作,算是军中少见的“秀才”。但也正因为这性格,他后来在关键时刻犯了不少错,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淮海战役是国共内战里决定命运的一仗,1948年11月6日正式开打。解放军多路进攻,直逼徐州,国民党这边乱成了一锅粥。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一看形势不对,觉得解放军要东西夹击徐州,就决定把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孙元良的第16兵团都调到徐州附近集中防守。
可邱清泉没按命令走,他自作主张把部队集结在永城、宿县一带,过早放弃了掩护其他部队的任务。这下可好,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右翼直接暴露给了解放军。
刘峙在电话里责怪他只顾自己跑路,邱清泉不服气,俩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蒋介石出面压下来,他才勉强听话。

11月8日,守徐州北面贾汪的第三“绥靖”区部队倒戈,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带着人起义,解放军趁机顺利包围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一看急了,赶紧让邱清泉从徐州西面的黄口出发,去东面救黄百韬。
可邱清泉这时候又掉链子,他忘了通知驻山东荷泽的米文和第一八一师撤退,结果这个师被解放军全歼。他还跟杜聿明汇报说这师投降了,其实是被打没了。

到了12月2日,邱清泉带着部队到了河南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兵团部驻扎在一个叫孟集的小村子。还没喘口气,他就接到报告,说他的老本——第五军第四十五师被解放军追着打,伤亡惨重。
这第四十五师是他起家的部队,跟他感情深,他一听就急了,马上命令第十二军和第七十军派主力去救,还亲自跑去找杜聿明,坚决要求全军停下来,先把第四十五师捞出来再说。
结果是救出来了,但这一耽误,杜聿明集团30万大军整整两天没动窝,让追上来的解放军在12月6日把他们围了个严实。

被困在陈官庄后,邱清泉的状态就开始不对劲了。他有点迷信,觉得“商丘”这地名听起来像“伤邱”,不吉利,就把指挥所从商丘挪到了陈官庄。
后来他又觉得陈官庄院子中间有棵树,形状像个“困”字,更不祥,又搬了一次家。副官和参谋劝他别瞎折腾,他根本不听。为了稳住部队,他搞了个“军官防谍组”和“督战小队”,让军官互相盯着,谁敢跑就收拾谁。
他还强征地方警察和学生当兵,甚至让女学生组了个“慰劳团”,到前线唱歌跳舞,想提振士气。可这招一点用没有,部队乱得更厉害。伤员堆了一地,药不够用,士兵冻得直哆嗦,士气低得没法看。
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对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发动总攻,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南北阵地全线告急,好几个团直接被打没了。他看着态势图,嘴里嘀咕着“真正崩溃了”,整个人蔫了下去。

1月8日晚,李弥兵团的三个军和邱清泉的七十二军、七十军基本被歼灭。9日晚,他最倚重的第五军第四十五师师长崔贤文带着师部投降了。他一听慌了,赶紧组织残部在鲁楼河西岸布防,想挡住解放军过桥。
1月10日,解放军从南面渡过鲁楼河,直扑他的司令部。邱清泉一看部队完全失控,就跟各部队长说:“我放弃指挥权了,你们自己突围吧。”
说完,他跟杜聿明跑到陈官庄北面的陈庄,躲进第五军军部,还跟第五军军长熊笑三一块儿逼杜聿明下令突围。杜聿明同意后,他跟杜聿明分开,带着最信任的特务营往北跑。
这一跑就是一整夜。他精神已经撑不住了,有说法是他边跑边喊“共产党来了”,完全乱了阵脚。最后,他在陈庄西北张庙堂西南400米的地方被解放军的机枪扫中,身中六枪,当场倒下,死的时候才47岁。

1949年1月中旬,解放军在清理陈官庄战场时发现了一具尸体,穿着普通士兵的军装,中年模样,胸口全是血,上唇还有一道明显的疤。邱清泉的副官认出来,这就是他。死的地方离他的指挥所也就几百米,跑了一夜,还是没跑出去。
他的死标志着淮海战役里国民党军队的彻底失败。解放军找到他的遗体后,没为难他,还专门买了棺木,把他送回了浙江温州老家安葬。这事在当时挺轰动的,他的家人和朋友都没想到解放军会这么处理。
邱清泉一死,国民党这边损失不小。他是蒋介石的亲信,手底下管着第五军和第二兵团这样的精锐部队。他这一倒,不光是淮海战役输了,整个国共内战的局势也差不多定了。

历史上对邱清泉的评价挺复杂的。抗战时,他是英雄,打日军毫不含糊,昆仑关、滇西战役都是他的功劳。可到了内战,他犯了不少错,尤其是在淮海战役里,决策失误加上性格缺陷,直接把自己和部队带进了死胡同。
他的参谋长李汉萍后来回忆,说他死前已经疯了。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从他被围困时的表现看,确实是慌得不行,判断力全没了。
邱清泉死后,他的家人也受了不少影响。他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国民党退到台湾后,大部分家人都跟了过去,在那边过起了普通日子。他的后代里,有人当老师,有人做生意,日子过得低调平静,跟他当年叱咤风云的样子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