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在抽空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最早接触他的文章还是在小学阶段,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来的就是《孔乙己》,再后来认识到了很多鲁迅笔下的人物——闰土、祥林嫂、阿Q等等。
鲁迅笔下的人物是鲜活的,是凄惨的,也是无知的,是可怜可恨的。
开始读其作品的时候总是在深挖人物形象背后蕴含的深意,让我们透过这些人看到曾经那个混乱的年代,人们在慌乱的生活着,根本就没有方向。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底层的小人物,人云亦云,根本就跟无头苍蝇一样,过着混沌的生活,像无数个无知的人一样,也在争抢着吃着滴血的馒头,以为是救命的,可哪知道是来惩罚愚昧的。
在读鲁迅文章的时候,会有一种不可言状的痛感,压抑感。鲁迅出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这段时期鲁迅经历了清政府的灭亡,民国政府的建立,这个改朝换代的时期是让普通的老百姓无法对未来有任何期待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活着才是普通民众的主旋律。
商女不知亡国恨,从清朝政府统治下的老百姓一旦跌入时代的洪流中能保全自己已是万幸。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是夹缝里生存的老百姓,穷苦人。你能奢望他们做出怎样的改变呢?想让他们改变得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付出怎样的辛苦不言而喻。而鲁迅先生充当了那个时代的先锋人物,用自己的笔杆子开始唤醒沉睡的百姓——醒来吧,做个健康的人。
做个健康的人,别愚昧、别盲从、别浑浑噩噩的活、也别迷迷瞪瞪的死。鲁迅先生用一篇篇的文章来唤醒老百姓的头脑,可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说,影响到的也只限于一小部分人,因为那个年代谁有钱去买报读啊,谁会读书啊。读书看报都是高端人士才做的事情,鲁迅的针对的对象太低了。
现代人在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会给予那些人物同情之时,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深恶痛绝。小时候在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时候,会对其中人物很反感,认为他们是毒瘤,是“坏人”,到今天才深刻的感知到,这些人哪是坏人呦,他们都是鲜活的、自私自利又自强的普普通通的你我啊。
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如果换做你我,想必和闰土毫无差别吧。代入感是很好的一种阅读方式。我们可以站在鲁迅先生的位置上去看那个时代的中国,看那个时代下愚昧的百姓;反之,我们也可以站在底层,站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的街头,蜷缩在角落里的我们看有的人在趾高气扬的穿过马路,看到有的人捂着鼻子嫌我们臭,看到有的人想丢给我们餐食剩饭,看到有的人想把我们置于死地。
能杀死人的从来不是高于我们的人,而是我们周围的那些一同抢食的人,能真正拉我们起来的人也是我们身边的那些个人,因为阻挡风雨的时候需要一种团结的力量。
鲁迅先生的文章固然好,但要学着甄选。因为时代不同了,愚昧并未减少,只是变了性质。所以,读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单纯的,盲目的读,而是要有选择性的精读细读,要学会透过文字攥取到有利于我们成长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