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被杀之后,他的家族为何因此繁荣千年?扒一扒太原王氏家族史

静心历史事 2025-01-21 14:35:36

公元192年的时候,董卓才刚刚被人刺杀,结果还不到一个月呢,董卓原来手下的那些旧部,居然一下子就造反了起来。

那些曾追随董卓的旧部势力,竟以替董卓报仇作为幌子,径直将长安城团团围住。随后展开了长达八天的围城之战,最终因城内出现开城投降之人,这帮军队得以顺利攻入长安,并就此掌控了长安城内的所有一切事务。

随着董卓的这些旧部进入城中,接下来的情况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些之前参与了谋杀董卓一事的人,无疑是要大难临头了,他们即将面临极为严峻的局面,灾祸已然在向他们逼近。

在先前刺杀董卓的那次事件里,直接对董卓动手行刺的吕布,到这会儿已然逃出了长安。如此一来,在长安城内所剩下的这些人当中,被众人最为痛恨的,那无疑就是那位司徒王允了!

并且,那些董卓旧部之所以会起来造反,为董卓复仇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因素罢了。更多的缘由在于,董卓被杀后,他们原本打算就地解散,然后径直回家去。可没想到的是,王允却丝毫不肯罢休,执意要对军中部分董卓旧部追究责任!

就这样,那些董卓的旧部,哪怕心里想着要逃走,实际上却已经陷入了跑都没法跑的境地,最终也只能是被逼无奈,进而选择了造反这条路了。

现今,他们已然攻入了长安城,对王允那可是恨到了极点。这不,没多久叛军就把王允给抓住了,还一并抓了王家上下十几号族人呢。也就王允哥哥的两个侄子,瞧着情形不对,事先翻墙跑掉了,才算是幸运地躲过了这场灾祸。

然而,那些被抓捕的王家人以及王允自身,就没这般好运了。王允最后遭到了极刑惩处,其尸首还被公然放置在大街上示众。而王家的另外十几口人,连同王允此前所提拔的心腹若干,还有部分参与了谋杀董卓一事的大臣,也都无一例外地被一同处死啦。

就这样,王允巧施连环计成功将董卓谋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在董卓被杀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后,王允自己竟然也遭遇了杀身之祸,同样丢掉了性命。

王允临死之际,不知是否会对自己此前的种种行为心生悔意呢?就刺杀董卓一事而言,或许他从未有过后悔之情。然而,在处置董卓旧部这个问题上,估计王允已然是懊悔至极,怕是肠子都悔青了。

如此一来,伴随着王允被杀害,这起刺杀董卓的事儿便暂且画上了句号。在之后的数年当中,长安这边,董卓的若干旧部纷纷登场,轮流掌控着朝政大权。而那亲手刺杀董卓的吕布呢,后来跑到了关东地区,又在那里掀起了一番新的波澜,搅动起了风云。

说到王允,往后的日子里,众人渐渐就将他抛诸脑后了。不过呢,偶尔也会有人在忆起往昔那些陈年旧事的时候,不禁发出感慨,觉得王允就那样死去,还真是挺让人惋惜的。

不过要是从后世的视角去看的话,会发现王允这条线实际上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而是依然有着后续可探究的内容,其发展并未到此戛然而止,还留存着诸多值得琢磨之处呢。

与王允同一时代的人,几乎谁都想不到,王允的死竟会让他的后人受益千年之久!要知道王允被杀之时,他家有十几口人一同遇害。然而,那些未遭难的族人以及成功逃走的两个侄子,在后来还是重新将王家发展了起来。

并且,王家在经历重建之后,即便后续又遭遇了诸多磨难,可令人惊叹的是,其家族竟然传承千年而未曾衰败。在这千年岁月当中,王家涌现出了众多极为厉害的人物,这些超级牛人还直接参与到了往后许多的历史主线发展情节之中。

有这样一个家族,它可是声名远扬、赫赫有名的存在,这个家族便是众人皆知的“太原王氏”啦!

王允死后,王家缘何能够重新崛起?其家族在王允离世之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一番境遇?而它又是凭借何种方式达成了千年不衰的呢?

这事儿啊,咱们得先从王允的祖辈那儿讲起才行呢。

提起王允的祖宗,那可是相当有名气,正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将中的王翦呢!

王翦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挺熟悉的。想当年秦始皇致力于攻灭六国,在这期间,王翦凭借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独自就灭掉了三个国家,而他的儿子王贲也不逊色,又灭掉了两个国家。由此可见,在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征程里,王翦无疑是功劳最为卓著的功臣。

倘若秦朝并非二世便走向覆灭,而是能够再多延续一两百年的话,王翦的后裔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庞大的家族。可令人惋惜的是,仅仅在秦始皇完成天下大一统之后的十多年,秦朝就轰然灭亡了。

彼时,王家已传至王翦之孙王离这一代了。

秦朝末年,王翦之孙可是个关键人物呢。起初,他一直在帝国北方边境,担任蒙恬的副手。蒙恬遭害后,他便接过重任,成了秦朝北方长城防线的统帅。之后,当秦朝内部起义爆发,他旋即率领北方的长城守卫军赶回国内,去镇压那些起义活动。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在那场著名的巨鹿之战当中,王离遭遇了惨败,而击败他的正是项羽。经此一战,王离可谓是一败涂地,并且他自己也没能逃过厄运,最终死在了项羽的手上。

秦国因王离战死而走向灭亡,如此一来,王家那些后辈子孙不得不各自逃命,去奔各自的前程了。而在王家的后辈当中,王离的两个儿子显得尤为重要。

王离的长子王元,在面临逃命的境况时,径直逃往齐国寻求庇护。汉朝建立以后,王元便一直留在了齐国这片土地之上。而他的后代们呢,在当地持续繁衍发展,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家族。

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王元所在的这一脉络,亦是声名远扬、赫赫有名。而这一极具影响力的脉络,便是那广为人知的“琅琊王氏”。

王元的次子王威在史书上记载不多,其具体经历我们无从知晓。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王威历经颠沛流离之苦,最终竟成为汉朝的一名官员。也正因如此,他这一支脉后续同样过上了兴旺发达、顺遂如意的生活。

王允这一脉的祖宗乃是王威此人。

汉朝开国之后,王威这一支脉迅速传承了九代人。至于这期间王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并不知晓。然而,当时间来到西汉末年之际,王威这一脉之中,终于又有一位关键人物再度登场了。

有这么一个人,其名为王霸。

有个叫王霸的人,那可不光名字起得霸气十足,做事同样十分霸气呢。想当年王莽篡夺汉室江山之时,王霸因对王莽的所作所为极为反感,二话不说就辞官返回家乡隐居起来了。之后,东汉建立,刘秀听闻了他的事迹,便直接将其征召,任命为“尚书”一职。

后来,王霸做事极为出色,名气也相当大,就连当时的司徒都一度动了让位给他的念头。但可惜的是,朝中存在看不惯这事儿的人,在刘秀跟前讲了王霸的坏话,致使王霸最终没能成功登上那个位置。

倘若在当年未曾经历这一波折的话,王家早在东汉初期便会出现一位王司徒了。

在这件事画上句号之后,王霸的心气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打击。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王霸的年纪也日益增大。于是,在此之后,他索性办理了退休手续,接着便前往山西太原那一带,就此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就这样,王霸前往太原隐居起来,而他的后代们呢,便也纷纷在太原这片区域开启了生活。也正是从这时候起,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就逐渐崭露头角,出现在了世人的视野当中。

由于王霸的缘故,自那之后,其这一脉的后裔在当地便拥有了颇高的声望,进而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大族。在整个东汉时期,王家始终陆续有人入朝为官。虽说未曾出现过职位特别高的大官,可家族传承却从未间断,家中始终有人在州郡官府任职。

就这样,时光流转至东汉末年,太原王家的传承也来到了王允所处的这一代。在岁月的更迭中,家族的脉络不断延续,而当历史的车轮行至此时,王家的接力棒便交到了王允的手中。

王允与董卓之间的故事,想必后来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了。不过呢,关于王允在早年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发迹之路,又是经过何种历程最终成为东汉司徒的,这一段故事恐怕很多人都不是特别了解。

事实上,王允在早年时候的经历,那可真的是极为传奇。

王允因家世缘故,刚成年便得以进入当地官府任职。其为官之后,行事极为正直。不仅如此,他还曾率先与宦官集团展开对抗,由此在士族群体里,赢得了颇高的声望。

细细说来,这些事情背后的故事着实不少。总之到了最后,王允做了一系列事情后,声望变得极高,连京城三公办公室都知晓了他的大名。也正因如此,三公办公室随后便直接对他发出征召,还任命其担任侍御史一职。

此外,在这里:历史上真实的王允,跟演义小说所塑造的形象相比,差别那可真是相当大。在演义小说当中,王允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个只会耍弄阴谋的文人罢了。可实际上,在正史记载里,王允可是实实在在的文武兼备呢。

史书中有记载,王允在年轻时,除了按部就班地读书,每日早晚还会坚持练习骑马与射箭。由此可见,历史上真实的王允是具备一定武力的。只是在王允年轻且精力充沛之时,东汉尚未陷入天下大乱的局面,时代未给予他施展身手的契机。不然,王允是很有可能成为“世间良将”的。

于是,当王允年满四十八岁之际,一个极为重大的机遇终究再度降临到他的身上。就在这一年,那影响深远的黄巾起义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在黄巾起义爆发的形势下,王允旋即获任“豫州刺史”一职。随后,他领受使命,带兵前往豫州,肩负起镇压当地黄巾军的重任,旨在平息这场由黄巾军引发的动荡局势。

黄巾起义期间,豫州并非黄巾军的主要作战之地。彼时,黄巾军的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冀州以及荆州这两大区域呢,在那场声势浩大的起义里,豫州相对而言并未成为黄巾军重点展开军事行动的主战场所在。

即便处在那样的情形下,清剿黄巾军期间,王允依旧立下了赫赫战功。就豫州当地的黄巾军而言,几乎都被王允成功镇压下去了。不仅如此,在这之后,王允还亲率麾下的军队,赶去支援皇甫嵩与朱儁,并且成功招降了十多万黄巾军呢。

另外,在王允主政地方之时,他还擢升、征辟了不少优秀人才呢。在这些人才当中,影响力较为突出的大致有两位。其一是有着“让梨”美谈的孔融,另一位则是颍川的名士荀爽,也就是荀彧的六叔。

彼时的王允,可谓要人有人,要军队也有军队,甚至还立下了招降黄巾军的功绩。倘若他在那时选择稳扎稳打,持续在地方任职做事。那么后续,待天下陷入大乱局面之际,王允想必也能够较为轻松地占据一方,形成割据之势。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就在王允成功镇压黄巾军过后没多久,就因为自身所秉持的那份正直,险些将所有的一切都给断送掉了。

简而言之,在那个时候,王允着手收编农民军。就在这一过程当中,王允从农民军那边获取到了一封信。而后经过一番查证,居然发现写这封信的人,恰恰就是宦官张让身旁的一位门客。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清楚,在当年,张让可是“十常侍”里排在首位的人物。并且,汉灵帝还曾亲口讲过这样一句话呢,那便是:张常侍就如同我的父亲一般呐。

有这样一位宦官,皇帝竟把他当成爹一般敬重。而他的门客呢,居然给农民军写了一封信。

那他究竟是想要干什么?

由于这封信的具体内容并未流传下来,致使后世之人无从知晓其中详情。不过很明显的是,身为皇帝身边的宦官,却和农民军存在联系,这无疑是极其重大的事情!

于是在那之后,王允并未做过多思量。凭借着内心所秉持的正义之感,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件事给揭露了出来,一心想着定要彻查此事,直至水落石出,绝不含糊。

然而,如此一来,彼时整个汉朝的高层群体,瞬间就炸开了锅。这一情况的出现,让汉朝高层那一方天地瞬间陷入了极度的震动与喧嚣之中,各方反应激烈,局面一下子就变得热闹且混乱起来了呢。

需明确的是,彼时黄巾起义才刚被平定下去,恰是十常侍权势如日中天之际。在当时东汉的上层圈子里,宦官集团那可是威风得很,几乎无人敢去招惹他们呢。随后呢,外戚何家便联合士族集团,一同来和这些宦官势力展开对抗。

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候,有个王允,这人可真是不怕事儿闹大,竟然直接朝着十常侍开炮了呢!并且,他所针对的还不是一般的十常侍成员,恰恰是十常侍当中权力最大的那一位,胆子着实不小。

于是在这之后,整个东汉的高层群体,皆纷纷将自身的注意力,全部聚焦到了王允的身上啦。

王允将此事曝光后,京城这边,张让并未遭受极为严厉的惩处。只因那封信并非他所写,乃是其门客所为。最终,张让不过是到汉灵帝跟前,叩首谢罪罢了,如此,这件事便如轻风吹过一般,轻轻松松就翻过去了。

然而,在张让成功地安然度过了这一场劫难之后,他便开始对王允展开报复行动了。

没过多久,在张让的操弄下,王允硬是被编造出了诸多罪名,旋即就被抓起来惩处。可巧的是,恰在这一年碰上了大赦,王允便又安然无恙地出了狱。然而此后,张让还是不肯罢休。不多时,王允再度接到征召,接着又一次被编造罪名诬陷。

这下子,士族这一方也没法淡定了。

在士族集团眼中,王允无疑是冲在前面的排头兵,他们怎会轻易将其放弃呢?要是真就舍弃了王允,往后还有谁敢站出来去和那些宦官对抗?所以紧接着,数位极具分量的大佬纷纷行动起来,联合署名,拼尽全力要保住王允呢!

有几位堪称重量级的人物,分别为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以及司徒杨赐。这当中,何进自不必多言,其可是代表着何家外戚势力呢。而袁隗,他乃是袁绍与袁术的叔父,所代表的则是有着四世三公背景的袁家。

后来的杨修,其爷爷便是杨赐。要知道这杨赐所代表的弘农杨氏可不简单呢,他们家族同样有着极为显赫的身世背景,是那种四世都有人位居三公之位的名门望族哦。

在几位大佬全力的庇护之下,王允算是幸运地逃过一劫,有惊无险地保住了性命。但随后,因惧怕宦官集团的穷追猛打、蓄意谋害,他不得不暂时告别洛阳,从此隐姓埋名,就这样度过了好几年的时光。

数年过后,一直等到汉灵帝离世驾崩,彼时何家掌握了朝中大权,在这样的局势下,王允才又重新回到了洛阳这座都城之中。

此前经历了诸多事情后,王允于士族群体里已然声望卓著。至于何家这边呢,王允同样收获了一份不小的人情,并且深受何进的信赖。

随后,就在王允刚一回京没多久的时间里,便获任命担任河南尹这一职务,得以全权负责对洛阳城周边区域的管理事宜。

然而,在王允得以被重新起用之后没多久,洛阳城便发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京城流血夜”事件。当时外戚与宦官相互残杀,一番争斗下来,董卓倒是趁机占了大便宜,毫无阻碍地进入京城,就此掌控了局势。

自董卓进驻京城起,其行事虽极为残暴,然而对待王允等一众高层士族,却是极为礼遇有加。不仅如此,董卓之后还对王允予以擢升官职。公元189年,就在董卓刚刚完成废帝之举不久,便先是将王允提拔为太仆,随后又进一步升任其为尚书令。

在董卓下达迁都长安的指令之后,王允迎来了仕途的又一次晋升,获任司徒这一官职,其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

因此,王允所担任的这个司徒之职,实际上是由董卓授予的!要知道,王允能坐上司徒的位子,根源就在于董卓呢,是董卓给予了他这样一个职位,这便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啦。

往后发生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挺熟悉的了。王允在晋升为司徒之后,便着手同其他士族大臣一同谋划刺杀董卓一事。经过他们一番精心的谋划算计,最终董卓被吕布成功刺杀,而王允也在那时接管了京城的重要权力,一时之间权倾京城。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董卓的那些旧部便发起了叛乱之举。他们气势汹汹,一路攻伐,最后成功地攻破了长安这座城池,使得局势瞬间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就这样,董卓被杀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后王允竟然也被董卓那些曾经的部下给杀害了。

当我们了解完王允此前的人生历程后,再回过头去审视“吕布刺董”这一整个事件的经过,是不是对王允当时的某些做法就能有所理解了呢?至于吕布成功刺杀董卓之后,王允为何没办法快速掌控京城局势,其实原因很明晰,就是他自身根基尚浅。

就在董卓入京前的几个月时光里,王允彼时正处于流亡境地,如同亡命之徒一般。因要躲避宦官集团的穷追猛打,他只能无奈地更改自己的姓名。之后,何进虽说对他有所提拔,可也仅仅是给予了一个河南尹的职务罢了。如此一来,王允在士族群体里虽有颇高的地位,然而其人脉以及手中所握权力,皆是远远不足的。

接下来,董卓入京后还给王允升了官呢。所以在关东诸侯眼中,王允和董卓就是一伙的。即便后来王允主持了对董卓的刺杀行动,可在关东诸侯看来,这反倒更像是董卓集团内部闹起的内讧,而并非是他们所认可的那种纯粹的对抗董卓之举。

那么,在当时那种情境下的王允,究竟能够去相信何人呢?要知道,身处彼时,局势复杂,人心难测,各方势力交织,各种情况纷繁复杂,王允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到底可以对谁寄予信任呢?

王允若出身于“四世三公”这般的顶级豪门,那他是具备掌控局面之能力的。可遗憾的是,在他所处时代之前,太原王氏仅仅是州郡级别的家族,和那些顶级豪门相比,差距甚远,还远未达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程度呢。

然而在这之后,伴随着王允被杀害这一情况的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家反倒开启了一路腾飞之势。

西凉叛军攻占长安之后,王允全家遭遇了灭顶之灾,十几口人无一幸免,全部惨遭杀害。也正因如此,王允这一支的血脉就此断绝,再也没有后人留存于世了。

然而在当时那混乱不堪的局势当中,王允的两个侄子幸运地逃脱了出来。这二人皆是王允大哥所生之子。当察觉到叛军快要杀进家门之际,他俩便提前翻墙而出,就此离开了王家。在离开王家后,他们不仅改了名字换了姓氏,还一路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长安,最终回到了太原的老家。

王允有两个侄子,其中老大名叫王晨,老二则是王凌。

在这当中,老大王晨于史书之上,并无太多记载留存。相较而言,老二王凌则全然不同,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相关历史记载里占据着较为突出的位置。

昔日于长安,王凌年纪尚幼,却也结识了数位友人。当中有两人尤为重要,其一乃司马朗,其弟便是司马懿;另一位则是贾充,而日后贾充有个孙女名为贾南风。

就这样,凭借着少年时期的那份友谊,王家与后续最为关键的司马家以及贾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关联。

接下来,王凌逃回到山西老家并继续生活。在太原当地,王家颇具一定影响力,正因如此,王凌不久后便顺利通过举孝廉考核,得以再次踏入仕途为官。只是彼时天下已然大乱,以往的那些规则早就发生了改变。

然而王凌怎么也没料到,在他踏入仕途没过多久的时候,便碰到了一个人。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前来当地进行视察工作的曹操。

曹操抵达当地后,一得知王允的侄子在此处,立马就来了兴致。甭管当年王允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单就他行刺董卓一事,那可是传遍了天下!于是乎,接下来曹操便着手提拔王凌,到后来,甚至还让王凌担任了自己的属官呢。

随着王凌在仕途上不断晋升,他心里自然就有了想要提携家族之人的想法。可麻烦的是,早在之前的时候,王凌的那些近亲,差不多都已经被董卓残忍地杀害殆尽了,这也使得他想拉家族一把的愿望变得很难实现。

于是在后来的时候,王凌寻觅到了一位与他来自同一个郡的姓王的人,这个人便是王昶。

这里额外提一下,王凌与王昶虽来自同一郡,却并非同县之人。王凌家在祁县,王昶家则在晋阳县。不少后世史学家觉得,当年王家迁至太原后不断繁衍。其中一部分人生活于祁县,像王允家这一支便是;其余人则生活在太原郡的其他县,比如晋阳县。

想当年,若王允未曾对董卓行那刺杀之举,说不定啊,之后的王家就难以拥有那延续千年都未曾衰败的荣华富贵啦。

因此,王凌与王昶虽说血缘关系不算近,但的确同宗同源。极为重要的是,王昶本就是高官子弟,其父曾出任代郡太守一职。而且王昶自身颇具才学,在太原之时,他便常常和王凌一同被人提及并论。又因王凌岁数稍长些,故而王昶一直是将王凌视作大哥的。

像这样一位本家族的人,王凌肯定是要帮上一把的。毕竟同属一个家族,于情于理,王凌都不会眼睁睁看着而不伸出援手,给予其一定的助力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王凌自然是得拉他一把的。

于是在那之后,王凌便将王昶拉起,带着他一同前往曹丕的府上。自此,王昶便在那里担当起了曹丕的文学老师这一职责,开启了在曹丕府上传授文学知识等相关事宜的历程。

接下来,在曹丕篡夺汉朝皇位之后,王凌与王昶二人便都迎来了各自的发达之路。此后,王凌仕途顺遂,一路攀升,最终坐到了司空这一高位,并且全面掌管起淮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就在他负责总管淮南事务期间,恰逢司马懿发起了高平陵之变。因对曹家一片忠心,王凌毅然起兵反叛,企图拥立曹彪这位曹家人上位。可令人惋惜的是,面对司马懿强有力的手段,王凌毫无胜算可言,最终战败遭擒,落得个自杀身亡的结局。

后世将王凌发起的这次叛乱称作“淮南三叛”里的第一叛。在三国的历史长河当中,此事后来已然成为了一条重要的主线剧情,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在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颇为浓重的一笔。

然而,王凌选择了自杀,可这却未能给王家带来平安。要知道司马懿向来心狠手辣,就在王凌自尽之后,为了彻底杜绝后患、斩草除根,司马懿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将王凌的三族全部诛杀殆尽,实在是残忍至极。

就因司马懿下达的那一道命令,祁县王家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全族上下近乎被屠戮殆尽,惨遭杀绝的命运啊!

说来也怪,王凌拉起的王昶,在那场混战期间,竟站到了司马家一方,还助力司马家平息叛乱。正因如此,司马家掌控大权后,不但没找晋阳县王家的麻烦,反而对王昶予以重用,给他加官进爵。最终,王昶也成功官至司空之位。

就这样,祁县王家所代表的太原王氏主线剧情发生了转移,其重心已然落到了晋阳王家身上,太原王氏的发展脉络也自此从祁县王家这一处,转至了晋阳王家那一方。

后来,王昶的后人在西晋时期一直过得挺不错的。即便西晋灭亡了,王家依旧追随着司马家一同前往南方。如此一来,到了东晋之时,王家依然是生活得有声有色,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

自然,在这段时间当中,王家亦是涌现出了诸多杰出之人,他们投身到历史的主要脉络发展进程之中,并且始终都有王家之人身处高位之上。

如此一来,时间推移至东晋末年,王家的传承到了王愉这里。王愉此人,在东晋官至尚书左仆射,其地位着实颇高。可遗憾的是,在东晋末年之际,他与刘裕相处不睦,甚至还曾有过侮辱刘裕的行径。

因而,待刘裕势力崛起得以大展身手之后,王愉便想着要对其进行百般阻拦了,甚至还动过造反的念头。然而最终的情况是,面对刘裕那极为强大的实力,王愉连造反的行动都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迅速抓获了。

王家因这件事又遭受了一次屠戮,仅有王愉的孙子王慧龙幸运地逃脱出来。彼时整个南方皆由刘裕掌控大权,王慧龙无奈之下,只好逃往北方。在之后一系列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王慧龙最终成为了北魏的大臣。

自北魏时期起,王慧龙或许是因背负着毁家之仇,故而屡屡与刘宋政权展开作战行动。在此之后,王慧龙一路晋升,官至龙骧将军。在其军事生涯中,还曾多次与南朝的名将檀道济在战场上相互对峙、展开对决。

得益于王慧龙立下的这份功劳,王家在北魏得以再度兴起,重新回到了家族曾经所在的旧地。由此,王家迎来复兴之景,其后人也开始频繁在北魏的高层出任官职,家族再次于北魏呈现出兴盛之势。

当传承至王慧龙的孙子王琼这一辈时,正逢北魏开展“孝文帝改革”。彼时王琼身任中书令,地位颇高、权力颇重。而且王家有不少人都在朝廷中任职为官。于是,在北魏评定姓氏之际,太原王氏便被径直评定为“天下四大望族”之一。

就这样,在历史的进程中,声名远扬的“卢崔郑王”这四个姓氏正式诞生了,从此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属于它们的独特印记,成为了为人所熟知的著名姓氏组合,在相关的历史记载等方面开始崭露头角。

自北魏起直至唐朝,太原王氏始终位列最顶级的世家大族行列。唐朝进行氏族排名重新评点之际,王家毫无悬念地被列入七姓十家范畴。鉴于这些家族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后来唐高宗李治特意颁布诏令,严禁这几大家族之间相互通婚。

很明显,这一命令无疑进一步提升了那几个家族的声誉。在整个唐朝时期,太原王氏始终稳居于最顶尖豪门之列,涌现出了众多高官。就连李治的原配皇后,还有之后唐玄宗的原配皇后,皆是出自太原王氏。

其实,这所有一切的开端,最初是和王允脱不了干系的。

0 阅读:17
静心历史事

静心历史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