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敢在乾隆前"没大没小"的人,若不是他,和珅就被凌迟处死了

白晴聊历史 2025-01-22 10:32:4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乾隆帝统治下,宫廷中的权力斗争险恶异常,几乎没人敢在他面前“没大没小”。

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人,敢在乾隆面前直言不讳,丝毫不顾忌皇帝的威严。

他的大胆,甚至改变了一段历史——如果不是他,和珅或许早已因腐败罪被凌迟处死,成为历史的污点。

这位敢于挑战权威的人,究竟是谁?他为何能如此大胆,面对乾隆这样的皇帝还敢“触犯禁忌”?

命中注定的仕途坦荡

康熙五十九年(1719年),刘墉呱呱坠地,生在书香门第。

父亲刘统勋是朝中显赫一时的大学士,祖上多为朝廷命官。

自幼在这样的熏陶下,刘墉胸中自有一番抱负。

世袭官宦之家的子弟,往往深谙 "家学渊源" 的真谛。

祖父刘正宗曾任吏部右侍郎,族叔刘锦藻、刘锦绣也都是当朝重臣。

耳濡目染之下,他们的谈吐举止自然而然地烙上了儒雅之风。

从小耳闻目睹朝堂内外的腾云驾雾,阅尽世态炎凉,这一切都成为了刘墉日后仕途中的滋养。

32岁那年,他不负众望,历经三年寒窗苦读,一举夺得殿试第二名。

从此,他平步青云,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在诗书礼乐的国事中尽显才华。

朝中那些饱读诗书的同僚惺惺相惜,皇帝对这个满腹经纶的年轻人也颇为青睐。

一时间,刘墉成了翰林院里的"新星"。

他对未来满怀憧憬,以为从此可以大展宏图,建功立业。

谁料人生波澜起伏,世事难料。

父亲刘统勋在一次因办事不周丢了乌纱帽入狱,连带着刘墉也跌入人生低谷。

锦衣玉食的生活瞬间灰飞烟灭。

帝王心似海, 看似宠信有加的君臣,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所幸乾隆念其父昔日功绩,对他从轻处置,打发到安徽做学政。

临行前,刘墉收到了圣上御赐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满是勉励鼓舞之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诗句虽寥寥数语,却让蒙冤的他感激涕零。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洗刷污名,重整人生。

铮铮铁骨唱大风

刘墉上任伊始就雷厉风行,一改往日养尊处优的作派。

针对当地贡生、监生管理散漫,他出台一系列整肃措施。

考生们再不能像从前那样任性而为,一时间科场肃然。

他还常常微服私访,体察百姓疾苦。

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广受士绅民众爱戴。

乾隆得知此事,也连连称赞。

三年后,他被调往江苏。

这一次,他动真格的了。

多年来,科举舞弊之风由来已久。

刘墉上任后狠抓考风,恶习一一革除。

他亲自监考,凡发现有徇私舞弊行为,立即拿下,绝不姑息。

就这样,短短几年内,江苏学政在他的铁腕治理下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明,博得了士子百姓的交口称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桩贪污案让他的仕途生涯再次跌入谷底。

阳曲县令贪赃枉法,大肆侵吞国库银两。

身为主管学政,刘墉却疏于察觉。

按律,他本该革职问罪,甚至掉脑袋。

乾隆念及他尽心尽力,初犯且系受蒙蔽,才将他从轻发落,充军边疆。

对于一个雄心勃勃的读书人来说,被贬谪无异于晴天霹雳。

刘墉黯然神伤,意志消沉。

军营里,他每日里都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四处驰骋,南征北战,危机四伏。

一年后的某个早晨,他收到圣旨,获准赦免。

重见天日的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翰林院,做起了学士。

正当刘墉以为命运终将峰回路转时,不幸再次降临。

最敬爱的父亲去世了。

丧父之痛,宛如利刃,在刘墉心上狠狠地剜了一刀。

他一蹶不振,郁郁寡欢。

乾隆见状,心中不忍。

想到刘墉忠心耿耿,屡遭不幸,便特意下旨,让他再度出任地方要职。

重新燃起斗志的刘墉暗下决心,定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告慰父在天之灵。

铁腕整顿显真章

从此,刘墉化悲愤为力量,披荆斩棘,高擎正义的利剑。

他本就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一上任便洞若观火,将弊政害民的贪官污吏尽收眼底。

从州府衙门,到市井街头,所到之处,他都竭尽全力革除积弊,整顿吏治。

百姓们拍手称快,都说他是个青天大老爷。

不出几年,刘墉政绩斐然。

乾隆龙心大悦,接连擢升他出任湖南巡抚,官至玉牒馆副总裁。

刘墉也不骄不躁。

他明白,飞黄腾达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双殷切的眼睛,他决不能辜负苍生的厚望。

于是,他更加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

贪官遍地的乾隆晚期朝堂,刘墉无疑是一股清流。

他心直口快,从不阿谀奉承。

即使面对皇帝,他也敢据理力争,直言不讳。

一次皇帝想提拔一个品行不端的官员,刘墉据理力争,据史实和律条,逐条列举其过失。

乾隆被说服,只得作罢。

此事传开后,满朝上下无不侧目。

时人都说,刘墉可谓是乾隆朝的 "周处除三害",为官清正,铁面无私。

只是,在那个并不清明的年代里,像他这样的正直之士,注定不会善终。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

一次刘墉不慎泄露了皇帝对大臣的议论,惹得乾隆震怒。

再加上连番工作失误,彻底让他在龙颜跟前失了颜面。

昔日乾隆的爱将,一朝沦为失宠的弃卒。

刘墉黯然神伤,但他并未消沉,而是愈挫愈勇,他知道,自己不能就此止步。

弹劾权奸几多辛酸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驾崩。

新君继位,群臣都跃跃欲试,想要扳倒乾隆朝的最大奸佞。

那就是权倾朝野的和珅。

作为清朝有史以来最贪婪的权臣,和珅罄竹难书的罪状早让天下人深恶痛绝。

如今正是伸张正义的大好时机,刘墉临危受命,带头查办和珅案。

从朝堂到民间,刘墉事无巨细,一一调查。

和珅那些牟取私利,中饱私囊的黑幕被他渐次揭开。

然而,追查的过程同样让他内心五味杂陈。

曾几何时,在乾隆面前,自己也难辞其咎,多有逢迎之举啊。

那种感同身受的羞愧,一时之间涌上心头。

最终,在刘墉等人的据理力争之下,嘉庆帝被说服,没有处以凌迟之刑。

这个乾隆朝的权奸,得以在家自缢身亡,留个全尸。

讽刺的是,作为乾隆的宠臣,曾不可一世的和珅,最后却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刘墉在家人惊诧的目光中轻轻叹了口气,多行不义必自毙,果真如此。

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回首刘墉的一生,堪称是传奇。

他虽出身名门, 却也饱经风霜。

从尚书之子到殿试探花,从被贬谪到位极人臣,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无不将他的意志淬炼得愈加坚韧。

即便身处逆境,他始终铁骨铮铮,不肯委曲求全。

只是,面对君恩浩荡的乾隆,他内心深处,又怎能做到丝毫不动容?帝王要臣子唯命是从。

即便是刘墉这样的铁骨铮铮之士,有时候也不得不曲意逢迎。

直到嘉庆大帝登基,他才幡然醒悟。

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禁唏嘘不已。

对于你我而言,刘墉绝非高高在上的圣人。

但他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一个缩影。

在错综复杂的人世中,多少人心怀赤诚,却不得不迎合权贵。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墉为官一任,虽难免有失足跌宕,却也称得上问心无愧了吧。

刘墉的这段人生,恰似他出生的清朝。

盛世浮华,背后却也暗潮汹涌。

刘墉亦如乾隆本人,前半生意气风发,到头来难免晚景凄凉。

这大抵就是权力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刘墉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乾隆盛世背后的另一番光景。

那些精彩也罢,失意也罢,都终将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刘墉身上所体现的正直、刚毅、 进取,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捍卫。

这才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0 阅读:15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