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物品塞进袖子里,为什么不会掉出来?你看里面有何“机关”

小城幻想家儿 2024-12-07 16:10:20

前言

我们平时出门时需要携带钥匙、手机、身份证等重要的物品,一般会放在口袋或者手提包中。。

然而古人的衣服为了美观没有口袋,他们是如何携带物品呢?

东西放哪里

根据物品体积大小的不同,古人携带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

如果是一些随身携带的小物品,比如铜钱、银票、钥匙,会放在荷包、腰带、或者袖子之中。

我们平时看古装剧的时候,会看到他们穿的衣服袖子十分宽大,如果把贵重物品放进去,会不会掉出来呢?

当然不会,因为他们的袖中暗藏玄机。

在制作衣服时,就会在袖子中缝制‘夹层’,也就是小口袋,它的开口朝上,上面还带着一个翻盖。

将一些较小的物品放进去,放下盖子,哪怕手臂上下活动,它也不会轻易跑出来了。

如果是装载其他较大的行李物品,古人又会使用什么工具,其实他们装东西的工具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像我们熟悉的竹篮,早在唐朝的时候我国南方就出现了,用来装菜、装食物都比较的方便。

还有我们现在的手提包,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到秦汉时期就有了背包,明清时期还流行斜挎包。

古人会将手帕,钱财等贵重物品放在里面,在挎在胸前,可以时时刻刻保护自己的财产。

我国民间还流行一种用布缝制的褡裢,小的像荷包,可以系在腰带上,大一点的更加结实像现在的工具包,可以搭在肩膀上。

它的使用范围广,一般的毛笔砚台都可以装在里面,信件便签也可以放进去。

还有更大的就用来装行李、干粮,重量增加,就不适合随身背着,一般让马或驴驮着。

如果出远门,需要携带大量的行李,他们又该怎么办?

家世显赫,腰缠万贯的有钱人,就会比较轻松,只需要让车夫驾驶着马车,把行李放进去就可以,而且还会带几位仆人,在路上照顾自己。

如果是进京赶考,外出求学的穷书生,就会非常的辛苦,需要自己背着沉重的箱笼,装着笔墨纸砚、衣服、干粮,一步步走去目的地。

我们出去踏青郊游的时候,装食物有保鲜袋,饭盒等餐具,古人怎样运输食物呢?

在宋朝的时候,发明了一种容器叫做“食盒”,一般用木头或者竹子制作而成,有些还会上色,雕花,看起来非常精致。

它分几层,每层还有隔断,便于装不同菜肴,上面有提手,可以提着走,想去哪里去哪里,就跟我们现在用的保温盒相似。

古代人的发明创造能力强不仅体现在装东西的容器丰富,还体现在服装设计美观实用......

古代服装

我们前文说道把钱放在宽大的衣袖之中为何不掉落,在古代,衣服并不是一开始就无比宽大,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一般选用从自然界取得的兽皮和植物,再用骨针缝制而成,虽然不美观,但是可以抵御寒冷。

到了夏商时期,随着纺织工具的发明,出现了‘麻’和‘丝绸’,人们用此制作成型的服装。因为材料的珍贵程度不同,使用的阶级也不一样,由服装反映阶级也从此开始。

这个时候的衣服上身是领口开向右边的‘衣’,下面是裙子样式,中间有一条宽边的腰带。

这时候的织布技术没有那么成熟,布料来之不易,制作衣服都以合身为主,不会过于宽大。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周朝的衣袖就比商朝更大一些,颜色更加丰富。

那个时候染色所用到的颜料都是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当看到颜色鲜艳的花朵,就会大量采集、挤出花汁、投入布料、进行染色。

周朝服装颜色多为青色、黑色、大红、黄色等,不同阶级能穿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士兵骑马打仗肯定不能再穿着宽大的上衣裙子,行动不便。

赵国国君就学习胡人的穿着,上衣变短,尺寸合身,下面就穿长裤,中间系着腰带,方便佩戴武器。

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裤子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秦汉时期依然流行‘深衣’,这种把整个身子包起来的直筒长衫,有直裾和曲裾之分。

得益于印染工艺的进一步提升,这个时期的颜色更加艳丽。

颜料除了植物,还有一些天然矿物质,比如:墨黑、皂矾等。

随着棉花的引入,大规模种植,养蚕制丝的成熟,百姓穿衣布料丰富,颜色多样,样式多样化。

皇室的服装更加精致,皇帝穿的龙袍就有用金线绣成的图案,并且有着严格的阶级划分。

在明朝黄色为皇室专用的颜色,只要与黄色接近的颜色,民间一律不允许使用。

就连官员的衣服也有不同,一品到四品穿红色,五品至七品穿青色,八品到九品穿绿色。

官服颜色和图案的差异,不仅仅是为了区分官职,更为了强调尊卑,使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

了解古代人的服装之后,你知道他们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什么鞋子呢?

古代鞋子

在远古时代,制造衣服的时候,鞋子也出现了。

那时人类在外出打猎、寻找食物的时候,非常容易被尖锐的石头、带刺的植物划伤,于是就把兽皮包在脚上,用绳子缠绕固定。

虽然十分简陋,但是一定程度上保护脚不受伤害,这就是最古老原始的鞋子。

到了商朝,纺织业开始逐步发展,人们在原来用兽皮、植物叶茎的基础上,开始用布帛做鞋子。

鞋子的种类、用途越来越多,舒适度也提升不少。

秦汉时期,还有用丝绸制作的‘履’,由于其材料珍贵,主要在贵族中流行。

虽然这些鞋子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冬天寒冷穿皮靴,但是用布做的鞋子在下雨天还是容易湿。

其实,古人早就发明过用木头做的鞋子,在魏晋时期非常流行,被叫做“木屐”。

这用鞋子上面穿孔系绳,固定脚趾,与现在的人字拖鞋相似,下面一前一后装有两齿,高度在6-8厘米之间,升高鞋子,走在下雨泥地时也不怕弄脚。

隋唐是我国古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无论衣服鞋子都比较的华丽。

贵族常穿的是一种用锦做成的短靴,上面还会镶嵌珠宝,精致美观。

如果是平民百姓家,经常下地干活,还是会选择用蒲草手工编鞋,成本低廉。

古代已经有‘缠足’的习俗,部分女性被迫从小用布裹住脚趾,导致畸形,难以行走。

她们穿的鞋子也很小,鞋头呈尖形上翘,有‘三寸金莲’的称呼。

明朝对服装以及鞋子都有严格规定,详细到不同身份在不同场合的穿的鞋有差异。

比如校尉力士上班时可以穿靴,生活中不准穿;平民、商人一律不能穿靴。

裹脚这种陋习在清朝非常流行,甚至成为衡量女子美丑的标准。

她们穿的鞋子叫做‘弓鞋’鞋面是带着绣花的绸缎,前面是尖头,鞋底有一个小跟。

在后宫之中还流行一种‘高跟鞋’,叫作‘花盆底’鞋。

这种鞋底比较高,可达5至10厘米,上细下宽,用木料制作,外面裹一层白布,一般会绣花,品级高的妃子还有资格镶嵌珠宝。

后宫的满族嫔妃之所以会穿这种鞋子,是因为穿上之后走路婀娜多姿,弱柳扶风。

古人日常的衣服鞋子背后充满了智慧,反映出当时的技艺水平,我们还能让这些衣服重见天日,焕发出新生机吗?

汉服现状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其中人数最多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在一些重要节日,他们都会穿上传统服装,一起庆祝。

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传统服装,那就是汉服。

但是由于比较宽大,不方便行动,也没有比较合适的节日,生活中我们很少能看到穿汉服的人。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千年前的汉服在发明之初就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人们会在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穿着不同衣服参加。

用这种方式既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又能展示了汉族礼仪的庄重。

汉服由衣裳、配饰、鞋子等多部分组成,浓缩了刺绣、纺织等多重工艺,传承了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穿着汉服并不仅仅图一时新鲜,更是为了感受古代手工艺水平的高超。

其实,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人们在近些年对汉服的接受度有了极大地提升。

比如在洛阳这种十三朝古都,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有不少年轻人都喜欢选择穿汉服拍照打卡。

在一些学校还会举办古诗词朗诵大会,要求参加的学生穿汉服。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元宵节、花朝节等,也会有景区举办活动,对穿汉服的人免费。

虽然穿汉服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它可以给周围人带来美的享受,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古代文化。

结语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是古代历史的载体,是艺术智慧的结晶。

弘扬汉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悠久的历史,增强了民族自信和认同感。

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

0 阅读:11

小城幻想家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