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吃涮羊肉是北方人冬日里的一大美事儿。你一定猜不到,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个超级“火锅迷”,一年能吃两百多顿火锅。
关于涮羊肉的发明者有多种传说,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出自元世祖忽必烈之手。相传寒冬时节忽必烈率军征战,某日正到饭点,饥肠辘辘的部队未来得及休整,就收到敌军来袭的情报。原本打算的架火烤羊显然已来不及,忽必烈灵机一动,命众人用随身军刀将羊肉切成薄片,沸水里迅速煮熟后撒上盐巴当即食用。这种食羊法尤其适合快节奏的行军生活,因此被草原军团沿袭了下来。
传说涮羊肉诞生于元代的草原军团。北京本地不盛产羊肉,但几百年来却对羊肉情有独钟。老北京人推崇的饮食顺序里,“以羊为主,豕(猪)助之,鱼又次焉”。有食物历史学家认为,北京涮羊肉是自元代传播开来的;也有观点认为,是同样来自北方草原的清代满族人,把嗜羊肉的饮食习惯带进了北京城内。
“涮羊肉清代进京”的观点明显有更多的史料记载,记载中常常出现乾隆皇帝这个“火锅迷”。乾隆有多爱吃火锅?有人统计,光是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这一年里,为他张罗的火锅就多达两百多顿,可以说火锅陪伴乾隆皇帝走过春夏秋冬。乾隆最爱吃的火锅叫“野意火锅”,也叫“满族火锅”,吃法来自东北。按照后人编撰的地方志《奉天通志》的记述,野意火锅“以锡为之……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当然野意火锅丰俭由人,乾隆吃的火锅涮食里除了羊肉,还有野鸡、狍子肉和鹿尾等野味。
清代的火锅工艺已经非常先进,图为当时的珐琅花卉“囍”字火锅。涮锅子当然是人越多吃起来越有氛围,所以嘉庆元年正月,乾隆八十五岁,为了庆祝禅位大典举办的那次“千叟宴”,也选择了众人齐涮火锅的“派对”形式。这次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的“千叟宴”,与宴者达3000多人,这么多人齐开盛宴,用了多少火锅?根据御茶膳房在嘉庆元年正月立的底档记录,答案是将近1600多个——按照赴宴人数,把3000多人分成800桌,每桌用两个火锅。当然按身份高低,桌也分等次,一等桌的火锅用银制与锡制,次等桌的火锅以铜制。每桌碟子里按照满汉食俗,摆有猪肉片、羊肉片,有的桌上也有鹿肉片。
“千叟宴”曲终人散,宫中涮锅的美味仍久久萦绕,随着与会者从宫廷走入民间。依照清末学者徐珂所编《清稗类钞》记载,清末民初时老北京人把投肉片入汤锅,自涮自食的涮火锅称为“生火锅”:“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生火锅的食材不局限于羊肉,但成文与《清稗类钞》几乎同一时期的《旧都百话》指出,在京城,羊肉锅最受欢迎:“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作者徐凌霄还特别解释:“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张慧
记者: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