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乔冠华调侃李克农,被责令检讨,李克农料准了他将来的下场

碎影听风吟 2024-12-15 16:44:03

1953年的一场晚宴上,乔冠华端着酒杯和一众中央领导们兴奋的畅饮了起来。

酒过三巡之后,红着脸的乔冠华来到了周总理面前,他借着酒劲向周总理吐起了苦水:

“我绞尽脑汁写的报告,老头子签个字就行?”

周总理一听,便知道乔冠华所说何事。

还没等乔冠华说完,周总理就带着些许怒意,让乔冠华不要再讲了,等酒醒了写检讨,然后再去跟李克农道歉。

这一切李克农心里怎么可能不清楚,只是他知道乔冠华的性格注定了将来会吃大亏。

被主席、总理所熟知的才子

乔冠华堪称难得一遇的才子,年仅16岁便考入清华大学。

此时的他还没有接触过共产主义,只是一心扑在学习上,在清华大学的四年他的成绩都非常优异。

鉴于其家境殷实,毕业后他便前往日本与德国留学,继续研读自己喜欢的哲学。

也就是在国外游学的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政治,了解到了共产主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祖国民众困苦,民族危在旦夕,他知晓中共为人民服务之事后,毅然舍弃国外安逸环境选择归国。

1938年,乔冠华辗转来到广州,准备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好好地大干一场。

结果,还没等他在广州做出成绩,广州就已经沦陷。

之后,乔冠华在友人的相伴下前往香港谋求发展,25岁的他便担任了《时事晚报》主编。

也就是从这时起,一个笔名为“乔木”的时事评论员,迅速从一众为国发声的文人墨客中脱颖而出,而他,正是乔冠华本人。

也正是从这天起,“乔木”每天都会撰写一篇文章,用来表达自己对国内时事政治的关切。

除此之外,他还持续关注国际军事势态,并为此撰写了大量的国际问题评论文章,得到了不少有志之士的关注和欣赏。

在“乔木”最火爆时期,不仅他身边的朋友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

就连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也都知道了他的存在,并拜读过他的不少文章。

后来毛主席甚至还和身边的人夸赞道:

“大家看过‘乔木’的文章吗?他的文章写得很是优秀,不仅有思考,而且有气魄,宛如千军万马一般。我看啊,有的时候他的文章,都能顶得上一两个坦克师!”

周总理闻言也是连连点头,很是同意主席的看法,也对“乔木”有着一份难得的欣赏。

后来,随着乔冠华在国内、国际政治、军事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方也有心将其拉拢为自己的同志。

1939年,经廖承志等人的介绍,乔冠华正式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

自此,乔冠华的才华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对于乔冠华的加入,当时周总理是如此评价的:

“有了一个乔冠华入党,肯定可以带动一大批像他一样的有志之士,以及知识分子入党!这是一件好事!”

1941年,港九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在香港的革命党员,党中央当即做出决定,准备安排他们有序撤离,这其中就有乔冠华。

之后乔冠华跟随着大家一起来到重庆,并在这里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周总理。

在见到周总理之后,乔冠华还来不及喘口气,就急忙让周总理给自己安排后续的工作。

面对着如此急切想要为国、为党出力的乔冠华,总理却一反常态,不断耐心安抚着他,让他先好好休息一阵,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很显然,总理也是考虑他们一行人车马劳顿,希望他们能够放松心情,先好好地休息、调整一阵子。

毕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革命党人能有这样的休闲时间,确实非常难得。

自然,对于周总理的关怀,乔冠华也心知肚明,便坦然的接受了下来。

很快,在简单休息调整过后,乔冠华就在总理的安排下,开始负责我党的各项外事活动。

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磨炼中,乔冠华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指导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国秉承着保家卫国的宗旨,如期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我志愿军表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将一向高傲的美国人都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再继续嚣张。

1951年6月,也就是朝鲜战争打了一年之际,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

朝鲜战争的交战双方,理应进入新一轮的停火休战谈判,并敦促各方将军队撤离出三八线。

原本“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对此还心存侥幸,觉得美军还能凭借着装备的优势,继续挣扎一段时间。

结果,之后战场的接连惨败,让李奇微也不得不面对自己必然失败的局面。

之后李奇微罕见发表了一则广播声明,同意了苏联代表的所谓谈判的建议。

之后中朝双方经过商定,同意了与李奇微举行谈判的相关事宜。

同年7月,周总理亲自点将时任我国外交部副部长的李克农,以及他手下的乔冠华等人,前去朝鲜参加停战谈判。

在此之前,毛主席还曾专程找过李克农、乔冠华等人谈话。

希望他们能够明确我国在此事上的政治主张,将中央的政策吃透,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给对方。

7月4日,周总理亲自为李克农、乔冠华等人饯行,并一再叮嘱他们,在谈判时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一番话让李、乔二人都受益匪浅。

很快,当他们两人乘坐火车,辗转抵达朝鲜之后,朝鲜停战谈判就如期在开城举行。

但就在大家以为停战谈判能够顺利展开之时,美方却在谈判中直接否定了中朝双方提出的三条停战协定。

那就是“以三八线为界划分出非军事区;彼此之间停火;无条件释放双方战俘。”

之后更是荒唐地提出,中朝军队必须向后退出1.2万平方公里,方便美军施展所谓的海空军优势。

面对这个“奇葩”的要求,乔冠华等人立马上报北京。

周总理等知晓后,当即做出指示,要求李克农、乔冠华等人,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坚决打掉美国的这个荒谬主张。

见状,乔冠华随即就想出应对之策,并直接回敬美方称:

“我们承认你们的海空优势,但请你们不要忘了,我们一军对三军,都能将你们从鸭绿江赶到三八线。如果是三军对三军,早把你们赶下大海了,还谈什么?”

而在之后的谈判中,像这样唇枪舌剑的场面更是不胜枚举,但都让我们的外交代表们有礼有节地怼了回去。

之后,美军感觉自己败局已定,便也乖乖在之前拟定好的停战协定上签字。

酒后失态惹祸

在抗美援朝成功结束,并且我志愿军顺利班师回朝之后。

我军高层为表庆祝,也为了给李克农、乔冠华等人接风洗尘,专门开办了一场庆功宴。

结果就是在这场庆功宴上,也许是因为高兴,乔冠华罕见地喝多了,并开始在宴会上口不择言。

只见当时他直接对着周总理就说:

“我绞尽脑汁写的报告,老头子签个字就行?”

此时他口中所说的老头子不是别人,正是他的顶头上司李克农,而他这句话,无非是抱怨自己的付出,都让李克农抢功了的意思。

原来在当时朝鲜谈判之时,每每在谈判前,我方都要精心准备发言稿。

如果是针对重要议题,有的时候还要同时出对策不同的三四篇发言稿。

而当时这其中的大部分稿件,都是由乔冠华亲自撰写,并交由李克农审核签字,然后上报中央。

很显然,对于这样的分工合作,乔冠华似乎颇有怨言,否则也不会在这样的场合,醉酒说出这样的话。

而听了这话之后的周总理,脸色当场就变了,之后更是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公开批评了乔冠华。

并让他在酒醒后写出一份书面检查,亲自找李克农道歉。

要知道,当时在朝鲜谈判中,李克农也是尽心尽力,每天都忙到不可开交,而且他当时还是抱病在工作,付出也是有目共睹。

面对这样的李克农,周总理当然要为他撑腰。

就这样,第二天酒醒之后,乔冠华就带着自己的书面检讨,亲自登门找李克农道歉。

看到自己这个鞠躬尽瘁的下属,李克农也没有多加计较。

不仅原谅了他之前的不当言论,还耐心叮嘱他,以后一定要收敛锋芒,不要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否则肯定得吃亏。

没想到,李克农这番话,最后竟然一语成谶。

外交生涯的终结

因为平时在外交部工作的时候,乔冠华的态度不够谦逊和低调,便因此招致了“一帮人”的嫉恨。

随后他们借题发挥,为乔冠华杜撰了一些和“小团体”勾结的莫须有的罪名。

等乔冠华出国访问回国后,国内的形势早已一发不可收拾。

就这样,在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后,乔冠华外交部部长的职务也就被免去。

自此,他的外交生涯也彻底划上了句号。

好在风暴过去后,“小团体”被彻底瓦解,乔冠华才得以回复名誉。

参考资料:

1、李克农与乔冠华: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功臣——《文史春秋》 2023年第10期10-14,共5页

2、“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从朝鲜停战谈判看周恩来的决策艺术——《党的文献》 2006年第5期84-85,共2页

3、乔冠华 舌战 马立克——《国际人才交流》 1993年第11期15-18,共4页

0 阅读:1

碎影听风吟

简介:碎影听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