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亭被错杀,是谁下的命令?多年以来,唯邓子恢愧疚:我有责任

碎影听风吟 2024-12-20 18:32:44

“高敬亭被错杀,我有责任。”

解放后,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提到高敬亭的死,他曾这样说。

1939年,高敬亭在经历了三天的“反高大会”批判后,于6月24日,在合肥青龙厂被执行枪决。

此事在当时国共两党内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直至多年后,毛主席还不忘高敬亭之死。

1975年,毛主席做出重要指示,要求重新审查高敬亭一案。

两年后,解放军政治部正式对外发布,关于给高敬亭平反的通知。

对高敬亭在历史时期的功与过,给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恢复其名誉权。

高敬亭当年因何被判枪决?为什么在解放后又被定义为“错杀”?

一、加入工农革命军,成为擅长打游击战的猛将

高敬亭,河南新县人。

受到同学梅光荣讲述革命思想的启蒙,还有黄麻起义带来的震撼,于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

他曾读过私塾,粗通文墨,适应能力强,很快便能带领群众参与斗争。

由于他超强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很快在群众中建立起了威望。

仅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高敬亭就在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里担任要职。

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为了保存实力,主力部队离开鄂豫皖。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留在鄂豫皖的革命力量,军队进行了整编,重建为红二十五军,高敬亭被任命为七十五师政治委员。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带领红一、二、四军长征时,留在鄂豫皖地区的红军被整编为红28军。

1935年除夕夜,军队干部在皖西太湖县召开会议,提出对红28军进行第三次重编,高敬亭担任政治委员。

会后,高敬亭带领红28军在大别山地区,鄂豫皖3省的51县,通过打游击战的方式,与国民党军队继续作斗争。

在他的带领下,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蒋介石心存畏惧,任命梁冠英为总指挥,要求他在3个月内肃清大别山地区的所有红军。

驻扎在大别山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有10万左右,而红28军只有几千人。

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让蒋介石误以为他们必胜。

实际上,梁冠英接到蒋介石的军令后,多次发起猛攻,而最后的结局是屡次失败。

事后,在作战况分析的时候,蒋介石把战败的原因归结于梁冠英的无能,又任命曾经围剿过红军的卫立煌为总指挥。

此时的蒋介石认为,国民党拥有绝对的优势兵力,再加上武器装备先进,在具有围剿红军经验的将领指挥下,国民党一定可以取胜。

然而,几场战役打下来,国民党军队还是无法对红军带来致命性的威胁。

气急败坏的卫立煌只好重新部署了军队,采取了“剿抚兼施”等政策,试图取胜,给蒋介石一个交代。

而高敬亭见卫立煌的战斗政策发生了改变,便采取了见招拆招的方式,利用地形等优势条件,继续打游击战。

红28军在这一带,面临着敌方兵力多于我方数百倍、没有大后方补给的情况下,坚持了3年多。

不仅保全了军队,还实现了发展壮大,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二、军队内部人心不齐,矛盾出现

全面抗战爆发后,鄂、豫、皖、赣、闽、浙、湘、粤等8省15个游击区的军队,被改编为新四军。

其中,高敬亭领导的红28军,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第四支队是当时新四军4个支队中,人数多,武器多,发展武装力量最为迅速的一个,扩大了新四军和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此时,第四支队不再是高敬亭一个人说的算了,中央又派来了戴季英、郑位三、肖望东以及张体学等人在军中担任要职。

郑位三和戴季英均参加过黄麻起义,而且还都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主创人员之一,但是高敬亭却对他们心存排斥。

向来服从组织安排的高敬亭,这一次却有些不满,主要是他认为这几个人在过往的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却没有被组织追究。

尤其是戴季英,非常喜欢搞肃反,曾经抓捕过为革命做出重要贡献的刘志丹等人。

高敬亭认为刚来的这些人受到戴季英影响,喜欢搞“肃清运动”,习惯于把枪口朝向自己的革命同志。

因此,不信任他们,甚至认为他们是来夺权的。

他不仅自己不信任戴季英等人,还要求属下,对他们也要有防备之心,不要随便服从那些人的指挥。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跟戴季英一样是空降过来的干部,在第四支队里,常常遭到排挤和冷落。

高敬亭的做法是犯下了严重的组织错误,但是当时忙于战争,并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1938年春,高敬亭根据上级指示,率部东进抗日。

在巢湖蒋家河口,全歼来犯的日军,首战告捷。

蒋介石得知获胜的消息后,一改往日看不起新四军的态度,专门发来了贺电,表扬第四支队英勇无畏。

这个时期的高敬亭,不仅在自己率领的队伍里,具有很高的威望,在整个新四军中,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因此,他的很多决定,没有人质疑,都是坚决服从。

蒋介石担心高敬亭的队伍壮大之后,会影响到国民党军队在大别山地区的发展。

于是趁着高敬亭东进的时候,把国民党桂系军队调去大别山。

如此一来,国民党不仅抢占了我党我军在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成果,也是把高敬亭的部队排挤在大别山地区之外,这是他无法忍受的。

思来想去,高敬亭违抗军令,不再率领全部军队东进,而是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大别山根据地。

高敬亭的做法,被很多人看成是,违背中央的军事决策,故意破坏国内统一抗日战线。

邓子恢在他的自传里,也提到此事。

1938年冬天,组织派张云逸前去说服高敬亭执行军令,而高不予以理睬,坚持要把主力部队留在大别山。

劝说不了高敬亭,张云逸又联手郑位三等人去劝说高敬亭的部下。

结果是四支队的干部们愿意服从军令,率部前往敌后抗战,而高敬亭却坚持不肯,此事成为很多人批判高敬亭的把柄。

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四军军长叶挺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对高敬亭部的指挥权。

可是,战况紧急,他只好改变策略,以江北指挥部的名义,提出让第四支队的第七团和第九团继续东进。

此时,又发生了一件改变高敬亭命运的事情——属下投敌叛变。

第七团的团长杨克志、副团长曹玉福,居然率部,投靠了蒋介石派来的桂系军队。

这两人是高敬亭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事发之后,新四军内部很多人对高敬亭的信任度降低,也加速了叶挺、邓子恢等人对高敬亭的处理。

高敬亭在新四军内部,已经成了一个“问题”军官。

他先前的做法,早就引起了一些人不满,此时,他们开始落井下石。

1939年5月,时任安徽省主席廖磊在叶挺面前告高敬亭的状,说高敬亭随便招兵买马、不服从军令等。

廖磊颠倒黑白,歪曲事实,让当时本来对高敬亭有些不满的叶挺,当即作出决定要严肃处理高敬亭。

三、追究问题,高敬亭被执行枪决

叶挺考虑到当时还处于国共共同抗日期间,他在当月月底,分别向中央和蒋介石发了关于处分高敬亭的电报。

通过这份电报,蒋介石发现了新四军内部已经乱起来了。

还有高敬亭的队伍一直霸占着大别山地区,不仅不利于国民党军队驻扎,也遭到了新四军其他军官们的不满。

蒋介石迅速回电,同意叶挺对高敬亭执行军法。

叶挺和邓子恢等人召集干部开会,传达中央和军部的指示,针对杨克志和曹玉福叛变一事,开展斗争。

会上,有些干部向叶挺等人诉苦,高敬亭任人唯亲、贪污腐化等,要求立即撤去高敬亭的职位。

原本是批斗杨、曹二人叛变的会议,由此转变为了对高敬亭进行批判。

曾经被中央和军部派来,在四支队不被高敬亭信任而没有得到重用的军官和战士们,向叶挺等人诉苦,他们完全被孤立等。

据邓子恢回忆录里记载,战事紧张,他们在给中央和军部的电报里,提出要撤掉高敬亭的职位,将其逮捕。

并对四支队进行改组,把第八、十还有十五团整编为第五支队。

在还没有收到中央和军部的指示,高敬亭已经被抓捕了,开展了批判高敬亭的“反高斗争”。

1939年,6月21日至23日,在青龙厂召开了,近千人参加的高敬亭公审大会,公开批判高敬亭。

邓子恢在会上,宣读高敬亭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对抗军部领导等罪名,“高敬亭被处以死刑,并上报国共两党。”

这边刚宣读高敬亭判处死刑,蒋介石就给江北指挥部发去电令,批准对高敬亭处以枪刑。

24日上午8点,江北警卫班在青龙厂对高敬亭执行枪决。

随后,叶挺收到了中央和军部的回电,但是已经晚了,人已经死了。

此事在党内引起很多人反思。

毛主席曾发电质问,事关重大,为什么没有安排高敬亭去延安。

当年宣读高敬亭罪行、给高敬亭判死刑的邓子恢,也后悔了,承认自己应该为高敬亭的死负责。

总结:

综上,不可否认,高敬亭在过往工作中,的确犯下了一些错误,但是罪不至死,是可以安排他离开新四军,到延安接受教育。

事后,与高敬亭之死有关的新四军军官们都进行了深刻反思,可惜的是,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高敬亭再也回不来了。

参考资料:

1、高敬亭的冤案究竟冤在哪里?——《资料通讯》 2006年第7期76-80,共5页

2、高敬亭案件深度剖析——《安徽史学》 201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0 阅读:10

碎影听风吟

简介:碎影听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