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2018年的云南,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在人人都在谈论5G、互联网的年代里,竟然还有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家庭?就连卫星导航都无法定位的深山老林里,一个不期而遇,揭开了这个家庭20多年的神秘面纱。
故事得从两个放羊的女孩说起。那天,志愿者在山上遇到了张梅花和张晓红姐妹俩。你见过从未接触过外人的孩子吗?她们的眼神里,既有对陌生人的恐惧,又藏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好奇。
这眼神,让志愿者忍不住想要了解更多。
"你们家在哪里住啊?"志愿者问。
"就在附近。。。"女孩们怯生生地回答。
可这"附近",究竟在哪里?放眼望去,方圆几公里就只有连绵的青山,连个村庄的影子都看不见。志愿者跟着姐妹俩,七拐八拐,终于在一处偏僻的山坳里,发现了一座破旧的土房。
说是房子,其实就是一间很简陋的土坯房。没有现代家具,没有电视机,更别提什么网络信号了。这哪是什么"世外桃源"啊,简直就像一片"孤岛",和周围的青山绿水显得格格不入。
这一发现彻底惊呆了志愿者 —— 原来在这寸土寸金的新时代,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真的还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不是住着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 一位母亲和她的五个孩子。
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没有任何现代社会的"身份标签"。这个家庭就这样,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里,度过了整整20年。
甚至连修建防火公路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这山里还藏着这样一户人家。
这个偶遇,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也让这个家庭的故事,终于从深山里走向了外界的目光。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相遇,更是一个家庭命运的转折点,一个关于坚强与选择的故事就此展开。
说起潘志仙一家选择深山生活的故事,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的潘志仙,和大多数人一样,和丈夫组建了小家庭,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也算平静。
谁能想到,这一住,就在深山扎了根。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着,五个孩子相继出生 —— 老大张富红、老二张富学、老三张富金、老四张梅花、老五张晓梅。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一家人倒也过出了自己的节奏,虽然清贫,但至少能吃饱肚子。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大儿子张富红十几岁的时候,这个家庭迎来了最大的打击 —— 丈夫因为酗酒不幸离世。
一下子,顶梁柱倒了,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潘志仙一个人身上。
要知道,在深山里生活可不是件容易事。种地、采药、照顾五个孩子。。。这些活儿,原本是两个人一起分担,现在全都落在了这个瘦弱的女人肩上。
日复一日的辛劳,高强度的体力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生活的重压,让潘志仙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时不时会发疯,大声喊叫,有时候还会对子女动手打骂。但让人感动的是,孩子们从不跟母亲计较。
尤其是大儿子张富红,总是默默承受,还会反过来安慰母亲,帮她分担家务。
"为啥不搬出大山呢?"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想问的问题。
但对潘志仙来说,这深山就是她的根。即便后来政府提供了居委会的办公地作为住处,她也坚持要留在山里。你说她倔强吗?可能是。
但更多的,或许是对这片生活了20多年土地的依恋,和对外面世界的陌生与不安。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这句话用在潘志仙身上再合适不过。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深山里,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家。
虽然生活艰苦,虽然有时会失控,但她从未放弃过生活,从未放弃过她的孩子们。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坚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潘志仙的选择,或许不被所有人理解,但这个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在深山里撑起了一片天空。
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存的可能,也看到了母爱的伟大。
就这样,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里,以自己的方式抚养着五个孩子。这不是什么都市传奇,而是发生在云南大山深处的真实故事。
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家人要活下去,可不是件容易事。好在大儿子张富红接过了父亲的担子,成了这个家里的顶梁柱。
别看山路崎岖难走,但张富红可是摸透了这山里的每一个角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竹篓上山采药。这山里什么都缺,但草药倒是不少。
可采药也不是件容易事,山上不仅有毒物出没,就连那些花草树木都长着锋利的刺。常常是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都是伤痕。
但光靠采药,还养不活这一大家子。聪明的张富红想到了新法子——买了几只羊来放养。这大山里到处都是青草,根本不愁羊没得吃。
于是,放羊的任务就交给了两个妹妹张梅花和张晓红。
可说起最让这个家庭感到自豪的,要数那辆二手摩托车了。你别说,这可是他们省吃俭用才买下的"宝贝"。在这之前,每次去集市卖药材,兄弟三个都得翻山越岭走好几个小时。
有了这摩托车,不仅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这成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第一个"工具"。
再后来,他们又添置了一个太阳能发电器。虽然发出的光不算亮,但总算在这漆黑的山野里,点亮了他们的夜晚。
你看,这一家人虽然过着"原始生活",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改善着生活条件。
家里还有一部手机,虽然在山里跟个"板砖"差不多——没信号,连导航都定不了位。但这些小小的现代物件,都是他们努力活出来的痕迹。
这让人不禁感叹:活着从来都不容易,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家人愣是凭着自己的智慧,找到了生存的出路。
没有现代科技的加持,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却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张富红带着弟弟妹妹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虽然清苦,但总算找到了一条活路。这或许就是山野里最朴实的生存智慧:不管环境多么艰难,总要想方设法地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好。
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教育内卷"的年代,在潘志仙家里,"读书"却成了一种奢望。
说起这家人的求学经历,最特别的要数老二张富学。在这一大家子里,就他上过一段时间的学。虽然时间不长,很快就辍学了,但这短暂的求学经历,却成了这个家庭唯一触碰过的"知识明灯"。
你知道吗?在这个家里,大家引以为傲的技能,就是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对他们来说却弥足珍贵。
想想看,在这个人人都在为"小学生作业太难"发愁的时代,还有人因为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而感到骄傲,这反差,让人心酸。
最让人揪心的,要数小女儿张晓梅了。在她的眼里,时常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每当说起学习,她的眼神里总是充满向往。
她似乎懂得,在这个时代,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但是,在这与世隔绝的深山里,连个学校的影子都没有,她的这个梦想,注定只能是个梦想。
你能想象吗?在这个"双减"政策都出台好几年的时代,在这个孩子们"被困在"各种补习班的年代,却还有孩子,连最基本的上学机会都没有。
在那间没有信号的土房里,张晓梅的求学梦,就像笼中的小鸟,再怎么渴望飞翔,也找不到一扇可以打开的窗。这哪里是"知识改变命运"啊,分明是"命运阻断了知识"。
社会的援助或许能帮他们改善生活,但那终究是"一时的"。对这个家庭来说,最遗憾的,或许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知识的贫瘠。
因为没有知识的滋养,他们就像被时代遗落在角落的小草,即便再茁壮,也难以真正地融入这个时代的大潮流中。
2018年,对潘志仙一家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他们第一次拥有了户口本。要知道,在这个什么都要刷脸、扫码的时代,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
那时的老大张富红已经23岁了,最小的妹妹也11岁了。这么多年,他们就像"隐形人"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如果不是那次志愿者的偶遇,可能他们还会继续这样默默无闻地生活下去。
当消息传出去后,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大山:新衣服、生活用品。。。你是没看见,当姐妹俩穿上新衣服时,那羞涩又开心的笑容,就像山间绽放的野花一样灿烂。
面对这些帮助,山里人家也有自己的骄傲。潘志仙一家专门做了一顿饭,请来送物资的好心人。虽说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这已经是他们能拿出的最高待客之礼了。
可当政府提出要给他们安排居委会的住处时,潘志仙却婉言谢绝了。
但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潘志仙来说,这深山早已是她的根。就像那句"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对这一家人来说,他们甚至不知道"罗马"是什么。
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遥远。
这个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在这个拼命往城市挤的年代,却有人选择留在深山,固守着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
这不是落后,而是一种选择。
但不管怎样,这个家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另一面。在高楼大厦的背后,在信息高速路的尽头,还有这样一群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的故事,不该被遗忘,因为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就这样,一个偶然的相遇,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