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咩咩爱历史 2024-07-17 14:40:21

01

1824年农历十一月廿三日,紫禁城养心殿。

道光像往常一样,批阅着堆积如小山的奏折。

太监刚换来新的炭火,道光的脊背却掠过一丝寒意——

两江总督孙玉庭奏报,4天前,江苏省淮安府的高家堰发生决口,淹了周边州县。

更可怕的是,即将漕运中断。

修筑高家堰堤坝,是为了蓄积洪泽湖水,在冬季大运河水量不足时,开闸放水。

保证粮食和各类生活物资,从江南运到北京,养活这座上百万人口的都城。

缺粮?物价暴涨?乃至发生BAO乱?

道光的后背能不凉吗?

因此除了追责、赈济灾民,最要紧的是怎么解决大运河的水量问题。根据

20天后,文渊阁大学士文孚从淮安发回考察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借黄济运”。

道光批复同意。

可,文孚干了一个月就干不下去了——冬季的黄河水少沙多,运河补水的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还会泥沙淤塞河道。

只得上折子请罪。

02

不久之后,两江总督孙玉庭又提出新方案:

江苏大运河沿岸,河湖港汊众多,可以用大量水车把水“车”出来,再挖沟渠运到大运河里。

预计费用120万两。

道光是个特别心疼钱的皇帝,忍痛批准。

结果,干了一个多月,孙玉庭又上折:120万经费两远远不够,追加300万两。

道光就怒了:高家堰决口,你作为总督本该治罪,我没追究。现在又给我挖这么大坑!再给你300万,还不够呢?再要500万?1000万?一年财政收入才4000多万,朝廷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撤了老孙,换上了琦善出任两江总督。

03

总督换了,但问题还是没解决——

此时已经到了隔年(1825年)的二月。

按惯例,每年五月,江南的夏稻收割之后,就该装船北上了。

可运河还瘫着,沿途6000多条漕船全都闲着,10几万漕工整天无所事事,工资也发,随时可能SAO乱。

京城的粮食也是一天天减少......

道光等不及了,选择了一条以前不敢想的路——漕粮海运。

为什么是不敢想?后面会解释。

二月初五,道光下旨:

要江苏省大员们仔细研究,准备将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和太仓州的漕粮改用海运。

雇佣大型商船。

清代江苏航海主力商船,沙船

但执行起来有很多困难。

04

最大的困难就是商船的征调。

问题在于——

1、

运输漕粮有严格的时效性,每年农历五月夏粮要起运,农历九月秋粮又要运一次。

恰恰,五月和九月,又都是商船业的“旺季”。

2、

这中间,有四个月时间间隔。

如果任由商船自由经营,就不能保证按时雇佣到足够的船。

但从五月雇佣到九月,成本又太高了。

怎么办?

江苏巡抚张师诚,想来想去没有办法:扣船。

让船主写下保证书,交了押金。

如果不按时报到,押金不退,执照吊销,以后就别吃这碗饭了。

“强摁牛头不喝水”。

船主们能受得了?

可,官府有兵。

好吧,签字画押吧,交保证金吧。

05

消息传开,其他商船宁可赔违约金,也绕道去浙江或山东卸货。

江苏港口,一下没什么船来了!

到了五月,征调的船不够运漕夏粮的。

张师诚上折子:江苏商船雇佣困难,无法完成海运任务,请皇上收回成命。

道光有点不相信:江苏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大型商船也多,怎么会雇不到?

后来收到其他官员的奏折,才知道老张瞎搞,把船主都吓跑了,然后趁机推卸任务。

道光这个气!

一道圣旨,张师诚被革职拿问。

安徽巡抚陶澍,调任江苏,继续推行漕粮海运。

06

老陶是有名的能臣干吏。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和思考,七月,亲自到商船最集中的上海县(当时上海属江苏省管辖),同船主进行了大清历史上罕见的“官商对话”。

解决方案:

1、把时间从五月和九月,改为十二月到来年二月之间。这个期间是冬季,北方港口大多封冻,商船业处于“淡季”。

2、当场支付运费,绝不拖欠。

3、运输中,只要损耗在合理范围,一律不需要船主赔偿。

4、交付之后,可以自由行动,官府不干涉,更不会强迫。

5、可以运载其他货物,官府一律免税;

6、对于积极承揽漕粮运输任务的船主,官府给予一定的奖励,贡献特别大的,官府还要奖赏官职。

老陶给足了诚意,船主们的心也暖了。

1826年正月,第一批100多艘商船起航北上。

之后两个多月,共有1300多艘商船先后到达天津大沽口。

07

又多又快、又好又省。

道光七年(1827年)八月,陶澍满怀信心,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今后江苏的漕粮运输,一律改由海运。

然而,道光的反应让他大吃一惊!

道光批示:今后还是以漕运为主。

基础的理由,也能说明为什么明清两朝都要舍海运,而依赖漕运。

1、

其实,海运不是新鲜事。

早在元朝,粮食就是通过海运,从江南运到大都(北京)的。

而且海运也比漕运,方便快捷,成本也低。

但由于朱元璋“片帆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中国航海事业受到很大挫折。

再走海运,要么雇商船,要么造海船。

前者,朝廷担心商船不受控制,调动起来不方便;后者,除了造船花费巨大,额外还得组建水师保护船队,又是一笔高成本。

而走漕运,船都捏在官府手里,沿途城镇也都有军队驻扎。

2、漕运途径许多城镇,不仅可以运粮食,还可以顺路运各种商品,丰富京都市场。

3、治河与漕运是一体两面。修缮大运河的同时可以一起治理黄河,降低河工的成本。

4、改行海运,治河的官员就不会再考虑大运河的行船问题,用不了多久大运河就废了,将会造成严重洪灾。

5、是最重要的——二千多里运河沿岸上百个城镇、几百上千万的人口都能靠着漕运吃饭。

尤其是十几万船工,大多都是帮会成员,如果没饭吃,必然闹事,甚至造反。

清代漕运码头的热闹场景

因为这些原因,明清两朝一直有人提倡恢复漕粮海运,但朝廷始终下不了决心。

一场刚刚兴起的海运改革,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07

只不过,

三十年后,黄河在河南封丘县铜瓦厢出现大规模决口。

汹涌的黄水冲进了大清河的河道,将北运河拦腰截断。

大运河的北段陷入瘫痪,再也无法行船。

铜瓦厢决口后黄河走向示意图

被逼上了绝路的清政府,最终只能回头,重新搞起了漕粮海运。

从此以后,“漕运”彻底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应了那句话——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

旧利益集团,绝不允许自己的利益受损。

统治者不愿冒险打破旧体系和秩序,毕竟“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八个字的分量,谁也扛不起。

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之又难。

哪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实录》、《续文献通考》、《清朝经世文编》、《利益集团与国运衰变——明清漕粮河运及其社会生态后果》、《江海全图》

4 阅读:545

咩咩爱历史

简介:洞察世界,体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