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觌《平江酒毛帖》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6-25 17:13:05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觌《平江酒毛帖》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龙图阁学士王觌书法作品。

王觌(1036-1103)字明叟,泰州如皋人(今属江苏)。1051年(宋仁宗皇佑3年)王觌与堂兄王观赴开封太学拜胡瑗为师,专心研读仁义礼乐经典,养成一身正气。1059年,23岁的王觌考中进士。他不愿久居京职,于1068年到润州任推官。1086年宋哲宗继位,官右正言,进司谏。徽宗朝,为工部侍郎,迁御史中丞,后以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徙海州,最后任主管太平观的闲职,安置临江军。 《宋史》《王觌传》云:“觌清修简澹,人莫见其喜愠。持正论始终,再罹谴逐,不少变。”1103年,王觌“无疾而卒,年六十八。” 著有《谏疏》30卷,《奏议》30卷,《杂文》50卷,《内制》30卷。

北宋龙图阁学士王觌《平江酒毛帖》赏析

北宋龙图阁学士王觌王觌《平江酒毛帖》,行书.纸本,纵32.1厘米横4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觌再拜,平江酒毛汝能,乃觌所辟置。天下之奇材,而汤德广诸人,不以法度御之,多取以供它费,小使臣不敢辄忤其意,至今循习不改 觌已请于朝,欲自使令,今已得数万缗酒本,方营求数十区屋材,兴冶清河一坊,追复其旧,稍侍三两月之期,使司必与享此利,欲望一差檄过杭,严戒以即日上道,幸甚,第勿令胡守知此意也,觌再拜。

1086年宋哲宗继位,吕公著、范纯仁推荐其可委以大任,王觌被任命为右正言,进司谏。王觌严格履行职责,发现朝廷中的问题,即向皇帝上疏说:“国家安危治乱,系於大臣。今执政八人,而奸邪居半,使一二元老,何以行其志哉?”王觌列举了宰相韩缜、副宰相蔡确、章惇、张璪狼狈为奸,败坏朝政的事实。

先后上疏数十次,终于相继被罢免。后来王觌又弹劾罢免了副宰相吕惠卿。这时,朝廷中有人议论,说大奸都已罢免,但人情不安让人忧虑,建议皇帝下诏,缓和气氛,不再议论奸臣们的罪行。王觌说:“诚出於此,恐海内有识之士,得以轻议朝廷。舜罪四凶而天下服,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治。当是之时,不闻人情不安,亦不闻出命令以悦其党也。盖人君之所以御下者,黜陟二柄而已。陟一善而天下之为善者劝,黜一恶而天下之为恶者惧。

岂以为恶者惧而朝廷亦为之惧哉?诚为陛下惜之。”换成现代话就是:皇帝统治天下,靠的是升降之权,提升一位优秀人才可使天下人自强奋勉,而惩治一个违法乱纪者可使天下坏人感到畏惧。难道坏人害怕,皇帝也感到害怕吗?

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当《差役法》恢复执行时,王觌认为:“朝廷意在便民,而议者遂谓免役法无一事可用。夫法无新旧,惟善之从。”

他还抨击那些反对变法的敛财大臣,曰:“聚敛之臣,惟知罔利自媒,不顾後害。以国家之尊,而与民争锥刀之利,何以示天下?”不久,王觌因蔡确、章惇余党陷害,被谪知苏州。苏州有一狡吏,善于逢迎上级,从而攫取权力。王觌到任后,听取了老百姓的反映,掌握了此吏的犯罪事实,并依法处置,一郡肃然。民歌咏其政,有“吏行水上,人在镜心”之语。

以后王觌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当时在成都城中有两道渠,年久淤塞,从而多有水灾,干旱时又无水救火。为此,王觌进行了疏治,老百姓为此感恩载德,命名为“王公渠”以示纪念。

《宋史》的作者在《王觌传》中是这样评价王觌:“觌清修简澹,人莫见其喜愠。持正论始终,再罹谴逐,不少变。”其意是王觌为官清正,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举止严肃,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绝不因遭受打击迫害而低头屈服,仍然坚持正义到底。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2 阅读:246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