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开宴会,群臣与诸子都参与,众人脱鞋入殿,鞋子放在门外,少年胡亥却踩着众人的鞋子玩。
胡亥为何如此轻佻?
胡亥继位之后,为何随即就将兄弟姐妹全部处死,甚至将部分兄弟姐妹肢解,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其实,上述问题与胡亥的身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胡亥的身世,尽管史书上只说他是秦始皇幼子,没有提及他的母族,但“胡亥”这两个字却透露了重要信息,西汉竹简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关于“胡亥”,汉代大儒郑玄认为是秦二世的名字,“胡亥,秦二世名也”,于是一度成为定论。
但到底是不是名字,不妨先看一看秦始皇的正常称呼。
《史记》中称呼秦始皇为“秦王政”,“姓赵氏”,并未直称“嬴政”。
《越绝书》记载:秦始皇“号曰赵政,政,赵外孙”,随母姓。
西汉竹简《赵正书》中,称呼秦始皇为“赵正”,赵为姓、正为名,而不是“嬴政”。
其实,无论是秦汉的文献,还是出土的竹简,一般都称呼秦始皇为“秦王政”、“赵正”、“秦王赵正”,鲜有称呼“嬴政”的。
当然,汉代之后姓与氏合一,后来也有不少文献直接称呼秦始皇为嬴政。
同样在《赵正书》中,称呼秦二世为“秦王胡亥”,《史记》中称为“公子胡亥”、“太子胡亥”。
既然秦始皇因为母亲姓赵,于是被称为“秦王赵正”,那么“秦王胡亥”的称呼必然也是遵循这一规则,秦二世的母亲姓“胡”,即“胡为姓、亥为名”。
既然胡亥母亲姓胡,那么她的母亲到底有什么出身呢?
根据古书记载,先秦时中原胡姓主要有三大源头。
首先是出自妫姓。
武王伐纣之后,册封帝舜后代胡公满在陈地,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春秋末期,楚国灭掉了陈国,部分陈国后人以“胡”为姓。
由于陈国一支迁徙到了齐国,后来代齐的田氏就出自陈国,齐宣王的弟弟胡母氏后裔,也以“胡”为姓。
其次是出自姬姓。
周朝在河南漯河东册封过一个姬姓胡国,曾参与楚国攻打吴国,但后来被楚国灭掉。
第三是出自归姓。
据说,归姓出自上古少昊部族,周朝时在安徽阜阳建立归姓胡国,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源于屠户等职业,属于职业演化为“胡”姓,社会地位不高。
秦始皇在攻灭六国过程中,收拢了一批六国美女,但楚国亡于公元前223年,齐国亡于公元前221年,而胡亥生于公元前230年,因此秦始皇应该没有齐国、楚国的胡姓姬妾。
至于中原职业演化出胡姓的百姓家美女,秦始皇大概是不会收入后宫中的。
也就是说,胡亥的母亲大概率不是来自中原地区。
胡亥的母亲,有没有可能是胡人呢?
其实,从秦国习俗、以及胡亥的异常举动来看,可能性非常大。
秦国地处边陲,一直就有与胡人通婚的习俗,包括秦朝贵族,后来甚至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解答。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何谓‘夏子’?
臣邦父,秦母谓殹(也)。
”按照秦朝法律,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秦人,那么他们的子女将拥有“夏子”身份。
因此,秦始皇后宫中是有可能存在一些胡人姬妾的。
文章开头提到,秦始皇开宴会时,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中说“诏置酒飨群臣,召诸子,诸子赐食”,宴会结束之后,胡亥却“下皆视群臣,陈履状善者,因行践败而去”,踩着众人的鞋子离开。
当时,中国人进屋脱鞋,将之放在门外,然后跪坐或跽坐。
胡亥如此举动,极有可能与他母亲的生活习俗有关。
当时,秦国的出嫁之女,很长时间内会保持自身的生活习俗,胡亥一直跟随母亲生活,接受的是胡人生活方式,没有太多接触过中原生活方式。
由于胡亥是胡人子女,不太习惯遵守规矩,于是秦始皇才让“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
如果胡亥母亲是胡人,那么就更能解释本文开头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了。
胡亥跟随胡人母亲生活,没有接受太多的中原生活方式,可能头一次出席这种宴会,没有见过这么多鞋子整齐地放在一起,感到新奇之下,于是就做出踩踏鞋子的轻佻举动。
在胡亥“践败陈履”之后,《新序·杂事》中接下来还提到“诸子闻见之者,莫不太息”,换言之胡亥兄弟姐妹可能看不惯、乃至看不起胡亥。
联系到胡亥继位之后,就将兄弟姐妹全部残杀,那么原因极有可能是胡亥自尊心受到兄弟姐妹们的伤害,人性遭到扭曲,于是登基之后在赵高的挑拨下,就开始了残忍的报复。
至于《秦始皇本纪》中,胡亥与赵高密谋说“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赵高建议杀人立威之类的话语,既然是密谋,司马迁又如何得知的如此详细?
况且,如果胡亥与兄弟姐妹们有正常交流,何至于将他们全部残杀?
唯一的解释是胡亥从小与他们鲜有交流,甚至胡亥是被排挤在外的,所以才能下得了狠手。
总而言之,种种迹象表明,“胡亥”不是秦二世的名字,而是秦二世的姓名,母亲是胡人之女。
更重要的是,胡亥母亲对他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与他登基后的乱政行为、以及秦朝二世而亡又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
秦始皇灭亡六国之后,民间谶语传闻“亡秦者胡也”,本义是挑拨秦始皇重兵攻打胡人,让秦始皇与胡人两败俱伤,从而让六国有复国的机会。
然而秦始皇攻打匈奴却取得了胜利,国力也并未受到什么伤害,反而胡亥乱政让这一谶语歪打正着,即胡女之子灭亡了秦朝。
胡亥的身世不仅揭示了他性格形成的原因,也为我们理解秦朝的覆灭提供了新的视角。
胡亥的轻佻行为和残暴手段,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
他的母亲是胡人,这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习惯,也塑造了他的性格特点。
胡亥从小生活在宫廷中,但因为母亲的身份,他受到了兄弟姐妹的排挤和歧视,这种心理创伤在他继位后爆发出来,导致了一系列的残酷行为。
胡亥的继位过程也充满了阴谋和权谋。
赵高作为胡亥的老师,深知胡亥的心理弱点,利用这一点操纵胡亥,最终帮助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胡亥的统治并没有带来稳定和繁荣,反而加速了秦朝的崩溃。
胡亥的乱政行为,如大肆杀戮兄弟姐妹、推行苛政、滥用民力,使得民心尽失,各地起义不断,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胡亥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秦朝虽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却因为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压力迅速崩溃。
胡亥的继位和乱政,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环。
秦朝的覆灭,不仅是胡亥个人的失败,也是秦朝制度和文化的失败。
在历史的长河中,胡亥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其性格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胡亥的轻佻和残暴,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特殊的家庭背景。
这也提醒我们,关注个体的成长环境,理解其背后的复杂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
此外,胡亥的故事也反映了权力的双刃剑作用。
权力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胡亥在继位后,原本有机会成为一个英明的君主,但他却选择了走向极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这警示我们在面对权力时,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被权力冲昏头脑。
总之,胡亥的身世和继位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秦朝的兴衰。
胡亥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权力和社会的深刻寓言。
通过研究胡亥的生平,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