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这几种野生动物在我国永久消失了,它们只留下了照片

雅美好的青评养护 2024-12-28 20:48:48

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脱离了自然环境,本该和谐共存的环境,如今却成了人类开发的对象。

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本该能和平共处,但是因为人类的自私,逐渐触碰了自然的底线,不可逆转的影响了地球上的生态。

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物种都因此消失,有些甚至永久灭绝。

这期间,不仅有非常罕见的特有物种,在我国也有许多,因为一些原因,造成物种消失。

那么在建国以来,这些物种又是因为什么呢?

白鳍豚。

在长江流域,有一种特有物种叫做“白鳍豚”,由于它们非常的罕见,数量不多,所以还被称为“长江江豚”,但它们又不属于同一个科。

这类动物的前身同样是古少鲸,在大约20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长江中,演变到现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动物。

因为有着远古时期的记载,所以才能知道它们的早期情况。

这种动物的体长能够达到2.8米,重达200千克左右,全身都是呈现淡蓝色的,有些甚至灰色。

不过它们唯独比较特别的就是它们的背鳍又或者说手指,已经不能说是鳍了,而是类似于手指一样,这也是它们名字的来源。

如今最新的消息显示,白鳍豚这类生物已经被列为灭绝物种,甚至已经没有任何目击记录。

白鳍豚之所以会灭绝,主要是因为栖息地被人类开发所导致的,因为人类一直在修筑水利设施建设,这给河道带来了污染,同时也使得生物所需要的栖息地被破坏。

其次就是水污染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白鳍豚会因为水中的含氧量过低而死亡,所以鱼虾等生物因为水污染所大量减少,也是白鳍豚灭绝的原因之一。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国大约存活着300头,但到了21世纪初,就已经减少到100头以下了。

随后又经过多次调查和寻觅,但始终没有发现过一眼,在2007年第七次调查,也再也没发现过一头,它们更是成为了我国野生动物中的珍品。

如今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还有三头白鳍豚,但是这些都是由人工驯养起来的。

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过度开发带来的,也为自己敲响了警钟,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希望不会到永远分开那一刻。

同时更是要唤醒其他人,一起保护环境,让家园恢复如初。

云南鲴。

云南鲴是一种淡水鱼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物种。

它们在1960年第一次被发现,在云南滇池中被发现了两条。

后来又在1972年又在昆明滇池及沿鸭嘴河上游发现过一条,而且还是母鱼,这种现象在之后又多次出现,但随着时间逐渐增长,出现频率越低,到20世纪70年代,再也没见到过一次。

而我国独有的云南鲴也逐渐被列为濒危物种。

如今已经接近30年在野外没有发现过,只存在博物馆里,而让它们灭绝的原因,就是栖息地污染和改变。

最开始云南鲴是在滇池中出现的,由于滇池是受季节性影响的湖泊,所以云南鲴的出现就是因为滇池这样的环境。

随着季节不同,它们也会根据不同季节所适应不同气候迁徙,也正是因此它们才会为了捕食而进入河流中。

当时我国并没有对其进行大规模捕捞,它们可以在野外自由活动,但是后来滇池作为云南省最大的水源地,被人做成水库,随之而来就是改变了水流。

造成了“家”变成“牢”,除了建水库外,还修建了很多堤坝等其他水利设施,来控制水流及蓄水,目的是防止洪水以及多存下更多水,这就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变迁,自然很难再将老家夺回。

当生态环境变化后,还带来了更大的隐患,那就是水污染问题,于是原本能栖息在其间并繁殖生活的鱼类都纷纷逃离。

只留下那云南鲴在苦苦挣扎,即使之后滇池被划分为了保护区,但当时已经晚了。

滇池被开发和建设的时候,不仅毁灭了许许多多动植物的栖息地,更使得众多生物成为濒临物种。

而云南鲴就这样淹没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即使如今保护云南鲴已经得到法律保障,但仍旧在野外找不到一点迹象,似乎也只能慢慢永久灭绝。

日月潭羊耳蒜。

日月潭羊耳蒜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植物,同时还是台湾最特有的一种植物,并且其他国家以及地区也并未发现过这种植物的身影。

自从1932年首次被发现之后,就再也没发现他们踪影,从此消失于当地生态,其中原因,就是因为乱砍乱伐造成的。

日月潭羊耳蒜最开始出现在日月潭西北部石榴山路口旁边空地上,当时还多达35株群落,然而就在发现后不久,因为台湾地区大规模进行树木资源开发,以及空地中所清除杂草,导致日月潭羊耳蒜群落植株急剧减少。

6年后再次探查时,只剩下29株,后又经过数年探查时,却只剩下8株,而到了1962年,再次探查后,却只剩下一株,而且还是开花三年的老株,当时台湾大学农学院等机构及个人还曾尝试人工繁殖,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直至1987年,再次探查时,已经消失无踪了,为日月潭羊耳蒜画下了句号。

然而令科学家们费解的是,当时全世界有众多蒜属植物,因此无论是生境及本身特征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如今已经被人类活动影响最终灭绝。

这也让科学家们感叹:“像这样的稀有植物几乎就找不到第二种了。”

滇螈。

滇螈是一种蛙科动物,成年后的个体一般长约15厘米,全身布满小圆点或者条状暗色斑点,自上世纪40年代首次被描述后,就再也没出现在野外,一度以为其灭绝。

同样是因为栖息地被改变,一直认为其可能已经灭绝,可由于人类源源不断掠夺资源,引起了连锁反应,其栖息地受到严重影响,于1962年从我国云南引进美国进行饲养后才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根据其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滇螈极有可能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消失于野外,当年虽然有琼林林场对于其生活地点进行了调查,可苦寻终不得见,为之担忧。

滇螈成年后一般局限于林间潮湿阴暗落叶层中,上世纪60年代农田扩张致使其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是其重要灭绝因素。

其次就是天然灾害导致栖息地减小,大型灌木丛失火需要漫长岁月才能恢复,而全球气候变暖,提高温度也是致命因素之一,由于气候变热,湿度减小,使得环境不再适合生存发展,逐渐甚至永久消失。

小齿狸。

小齿狸是一种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食肉哺乳动物,以小型哺乳动物和松果为主食,并且对栖息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只生活在常绿阔叶林中,不生活于次生林中,对于人类活动极为敏感。

相较于小齿狸自己选择栖息地来说,人类活动选错时机消灭小齿狸最为致命因素。

不可否认,人类发展建设道路等交通设施向前推进一步,对动物和植物世界造成难以逆转影响,不少森林动物因此或消失或迁徙,还有少部分栖息于建筑和城市之间获得生存机会,以及部分不擅长跨越障碍物的动物和植物因此无法再见踪影,也逐渐消亡。

据调查结果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再也没有小齿狸出现迹象,所以小齿狸可能早已永久消亡于我国境内,也可能向邻国或其他地区迁移,然而这些都无从考证,因此很难明确知道小齿狸是否依然存在。

0 阅读:12
雅美好的青评养护

雅美好的青评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