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传奇古玩商:三次出手,捡漏三枚钱币大珍!

千亦评文化 2025-04-15 08:18:45

在民国时期的古玩行当里,苏州商人丁宗琪是个传奇人物。他自幼痴迷古钱,二十岁便行走于苏沪之间,靠倒腾古钱养家糊口。

凭借过人的眼力和胆识,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捡漏了不少稀世珍泉,其中三枚钱币的故事尤为精彩。

老照片

1940年春天,丁宗琪冒险前往浙江南浔“铲地皮”。南浔是江南富庶之地,明清时期富商云集,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

丁宗琪常来这里搜罗古董,但当时正值日军占领时期,沿途哨卡林立,稍有不慎就会被搜刮一空。幸好他认识一个伪警察,才得以安全通行。

刚到南浔,他就听说有个渔夫从河里捞出一枚古钱,卖给了当地当铺老板。丁宗琪立刻赶去查看,只见一枚绍兴通宝折十大钱,钱文瘦金体,旋读,铜质精良,锈色自然。他心头一震:这可是真正的稀世珍宝!

南宋绍兴通宝(仿瘦金书折十)2012年西泠拍卖:66700元

绍兴通宝是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铸造的钱币,普通小平钱常见,但折五、折十大钱极为罕见,尤其是这枚旋读瘦金书折十钱,据钱币大家马定祥考证,乃“仅见之品”。

戴葆庭的《珍泉集拓》曾收录此钱的拓片,当时被认为是存世孤品。当铺老板开价二两黄金,丁宗琪毫不犹豫买下。他知道,这种级别的钱币一旦错过,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了。

后来,这枚钱在上海以10两黄金的高价转手,成为钱币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不过如今新发现一些数量,但仍然属于珍品行列。

泉谱标注

当年秋天,丁宗琪又在苏州山塘街的地摊上发现一串宋钱,其中混着一枚奇怪的铜钱:“赵宝重兴”(或读作“兴赵重宝”)。这枚钱铜色古旧,锈蚀自然,但钱文排列特殊,穿上下为“赵”“宝”,穿左右为“重”“兴”,背“当三”读法众说纷纭。

当时钱币界对这枚钱的来历尚无定论。有人说它是南宋末年抗元义军所铸,有人猜测是文天祥在福建拥立赵昰为帝时铸造的军饷钱,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元末红巾军起义时铸造的。由于缺乏史料佐证,这枚钱的身份至今仍是谜团。

摊主不肯单卖,丁宗琪只好花十五块银元买下整串钱。几年后,他带着这枚钱去上海,被收藏家沈子槎看中,以百元大洋高价购藏。

民间实物图片(来源文物网)

沈子槎认为此钱绝非伪作,但具体年代仍无法确定。直到1943年,泉学家高善谦在《泉币》杂志上提出,此钱应旋读为“兴赵重宝”,可能是南宋遗民为恢复赵宋江山而铸造的象征性货币。

如今,这枚钱存世仅数枚,查不到拍卖记录,民间估计也发现了几枚吧,但还是有待考证。另有背“壬辰”小平钱,堪称古泉界的顶级珍品。

图片来源网络

1939年秋,丁宗琪在苏州玄妙观遇到一位金姓老人,老人拿出一批铜元,包括这枚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当十铜元,问他是否认识。丁宗琪从未见过这种钱,老人解释说,他父亲曾在清末铜元局任职,这些铜板是当年试铸的样币,因制作成本太高而未发行。

安徽方孔铜元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安庆银元局试铸的,由于中间有方孔,铸造时容易损坏机器,最终被弃用。

据史料记载,清末机制方孔钱成本太高,导致亏损。因此,这种铜元存世极少,目前已知不到20枚。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老人开价一块银元一枚,彼时铜元还是流通币,根本没什么人收藏。这在当时是天价:普通职员月薪才六块银元。但丁宗琪见老人孤苦无依,心生怜悯,最终花二十六块银元买下半数铜元,包括这枚安徽方孔当十。

老人说剩下的一半给他留着,但后来丁宗琪再去找他,老人已不知所踪。后来他才知道这批铜元都是“试铸”性质,可谓捡了大漏。不过价值要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发掘出来。

当时安徽方孔当十被列为“铜元十小珍”,90年代更跻身为“铜元十大珍”,单枚价格从1万元飙升至10万元。可惜丁宗琪手中的铜元早已散尽,否则这批钱币的价值将难以估量。

1 阅读:47
千亦评文化

千亦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