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产品和存款一样安全,收益更高!"——今年"315"期间,某银行因工作人员将保险包装成"高收益理财"被点名曝光,导致大量客户误购后退保受损。这绝非个案:随着银行代销保险规模突破2万亿,相关投诉已连续三年高居金融消费投诉榜首,"存款变保单""夸大收益"等乱象屡禁不止。
在此背景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日重磅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从销售话术到产品展示列出11条禁令,招招直击行业潜规则。新规将如何改变我们去银行办业务时的体验?又有哪些"花式套路"被明令禁止?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份影响2万亿市场的新规!

银行卖保险,为何总"翻车"?
新规如何见招拆招?
银行代销保险本应是便民服务,却屡屡成为投诉重灾区。究其原因,正是销售环节的种种乱象所致。让我们看看常见套路与新规的"攻防战"。
套路1:偷换概念,存款变保单
乱象:理财经理把保险说成"保本理财""高息存款",首页不标明合作机构,让客户误以为是银行自家产品。
新规拆招
✅ 要求宣传资料首页显著位置标明合作机构名称✅ 禁止将代销产品与存款及银行自身产品混淆销售
套路2:风险提示走过场
乱象:用极小字体印刷风险提示,或直接跳过重要条款讲解。
新规拆招
✅ 必须充分揭示产品风险
✅ 禁止虚假、夸大、片面宣传
套路3:捆绑销售强买强卖
乱象:"要贷款必须先买保险""办信用卡送保障"等潜规则。
新规拆招
✅ 明确禁止违背客户意愿捆绑销售
✅ 禁止为代销产品提供任何形式担保
套路4:专盯老年人下手
乱象:向老年人推销5年期以上年金险,隐瞒退保损失。
新规拆招
✅ 对65岁以上客户制定更审慎销售流程
✅ 禁止诱导客户购买超出风险承受能力产品
套路5:代客操作埋隐患
乱象:柜员直接替客户勾选"已阅读条款",甚至代客持有保单。
新规拆招
✅ 严禁代替客户签署文件或操作购买
✅ 禁止安排他人代客持有产品
最严厉的红线:新规明确11条禁止行为,包括不得私售未经审批产品、不得承诺保本收益、不得诱导频繁退保等,违者将面临暂停代销资格等处罚。这些规定直指行业"潜规则",有望从根本上遏制销售乱象。
新规核心:这五大变化将改变你的银行体验
既然新规针对各类销售乱象都制定了应对措施,那么这些规定将如何具体影响我们去银行办业务的体验呢?重点解读五大实质性变化:
1. 产品信息"透明化"革命
宣传材料必须首页标明"本产品由XX保险公司提供"风险提示要用不小于正文的字体标注银行自营产品和代销产品必须分区摆放2. 销售过程"留痕管理"升级
65岁以上客户购买需全程录音录像关键销售环节必须客户本人确认所有沟通记录保存时间延长至合同到期后5年3. 从业人员"持证+培训"双门槛
理财经理必须持有相应保险销售资质每年需完成不少于30小时专业培训禁止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银行销售4. 特殊群体"保护盾"机制
老年人购买长期险需子女陪同确认残疾人办理需配备手语服务等便利措施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交易需法定监护人到场5. 违规行为"零容忍"清单
严禁"挂羊头卖狗肉"杜绝"强买强卖"整治"割韭菜"套路封杀"灰色交易"新规之下,消费者如何避坑?
尽管监管加码,但消费者仍需保持警惕:
问清三个问题
✅ “这是保险还是理财?”
✅ “如果提前退保,损失多少?”
✅ “除了收益,有哪些风险?(如通胀、流动性等)”
警惕“人情单”
银行员工热情推荐的“限时福利”,不妨回家查查条款再决定。
用好“冷静期”
保险通常有15天犹豫期,期内退保可全额退款。
《办法》的出台,标志着银行代销业务进入“强监管时代”。但能否真正落地,还需看两点:银行的合规执行力,以及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作为普通用户,我们或许改变不了行业生态,但至少可以做到——在银行听到“高收益”时,多问一句:“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