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代管的这座县级市,是苏轼认证过的养老之地

远行客的探险之旅 2025-01-28 11:04:42

王安石生在江西,却和南京很有缘分。

他在南京度过青年时代,后又两度守孝,三任知府,前后在南京生活了20 年,去世后也葬在钟山脚下。

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内的半山园就是王安石的故居,江宁将军山里还发现了王安石的家族墓。

不仅自己在南京安家,王安石还劝别人在南京买房,这个别人就是“政敌”苏轼。[思考]

元丰七年(1084)七月,刚从黄州调任汝州的苏东坡路经南京,便前来拜访王安石,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晤。

这两人虽然政见不同,但却能玩到一块,王安石带他游玩钟山,互相交换诗文,并且劝他留在南京和他做邻居。

苏老师当然是拒绝了,因为他当时已经有了心仪之选。[捂脸]

不是什么大城市,而是一个叫阳羡的地方,“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阳羡就是今天的宜兴。

宜兴是无锡代管的县级市,以紫砂壶闻名。

他有着全国百强县级市前十的GDP,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山水和人文底蕴并举,是一座被低估的宝藏城市。

自然山水方面,宜兴东临太湖,北面滆湖,市区则有东氿、西氿、团氿三个湖泊相伴,高铁站旁边的龙背山是城市绿肺。

再往西南走走,还有宜兴国家森林公园,油车水库(阳羡湖)以及绵延八百里的万亩竹海。

对了,在这周边还散落着“宜兴三奇”之称的三大溶洞—张公洞,善卷洞和灵谷洞,夏天倒是可以去游山玩水消消暑。[微风]

可玩的实在太多,赶时间的根本玩不过,若是有个周末,到时候可以试一下我这个安排。

DAY1—宜兴市区

宜兴博物馆

来宜兴有两个博物馆必去,一个是丁蜀镇上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另外就是市区的宜兴市博了,江苏省三座县级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

馆址环境选的蛮好,处在东氿边上,连在一起的还有市图书馆,市文化中心以及保利大剧院。

毕竟是一级博物馆,场馆规模,布展水平,文物档次都比较高,甚至比我去的大多数地级市博物馆要强。

一进门就能看到的“相国牌坊”,它是馆内最大的文物,也是镇馆之宝之一。

它高约12米,面阔9米,整体由汉白玉制成,重达百吨,上次给我这么大“下马威”的还是在嘉兴博物馆大厅里见到真如塔刹。

这个牌坊的主人是宜兴人周延儒,他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连中会元(会试第一)和状元(殿试第一),被万历皇帝钦点“第一甲第一名”。

不过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高品德,这个周延儒巅峰时做过崇祯帝的内阁首辅,但他个人结党营私,搞腐败,最最最可恶的是他还卖国。

身为明朝臣子,却与清军勾结,最后被崇祯帝赐死,可笑的是清修《明史》还把他列入“奸臣传”。

去年6月份,宜兴还从旅顺博物馆借来了苏轼《阳羡帖》。

《阳羡帖》是苏轼写给朋友的68字短信,讲的是他从阳羡(宜兴)买田养老定居的事情。

这幅帖子先后经历元代、明代、清代多位收藏家,后入藏清朝宫廷,身上盖满了印章。

民国初年流传到长春,1963年入藏旅顺博物馆,2024年6,7月份来到宜兴作了短暂的特展。

太平天国辅王府

洪秀全以南京为都,江浙地区也算是太平天国眼皮子底下的京畿之地了,留存的诸王府邸不算少数,只是他们创业失败后,痕迹都被擦干抹净了。

宜兴的辅王府是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克宜兴后杨辅清的府邸,后来又入住过忠王李秀成,如今是宜兴市区为数不多的文保单位。

王府本身建筑没甚看点,毕竟只是清晚期的建筑。

现代还经历过大修,油漆过后,没啥古色了,府内的彩绘壁画倒是最大的看点。[思考]

正厅和厢房的柱子上都画有红底青龙,大厅向南一面有18扇屏门,分门别类的画着青狮白象,山乡村舍,人物山水,百年过去了,尽显斑驳。

瀛园

挨着辅王府还有一座叫瀛园的袖珍小园林。

园林不是苏州的专属,在其周边的各个城市都或多或少的有园林遗存,毕竟景观意义上的江南印象,不仅是枕河而居的黛瓦民宅,还有堆山理水的园林庭院。

这座园子一半是宜兴人谢庭扬的私宅,一半是储振“竹荫轩”旧址。

在它们基础上疏池叠石,兴建庭园,取“瀛洲仙境”之意更名“瀛园”,估摸有个200多年历史,属于省保。

瀛园面积不大,和南京老门东内李渔的芥子园差不多,但是设计布局要高明的多。

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更重要的是,人家全年免费参观。[偷笑]

周王庙及碑刻

这就是纪念宜兴第一猛男周处的庙宇了,西晋元康九年(299年)就有了,虽然现主体建筑是明朝重修的,但也是宜兴少有的国保单位了。

之前有部电影《周处除三害》口碑很好,讲的是杀手陈桂林的自我救赎之旅。

故事原型其实来源于出自房玄龄《晋书·周处传》和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自新》。

周处一开始是个问题少年,宜兴百姓把将他与南山猛虎,长桥下大蛟并称为“宜兴三害”。

他自知为人所厌后,只身入山射虎,下水搏蛟,并且改邪归正,所谓除三害是也,现在市区氿滨广场那还有重建的蛟桥呢。

周处后来去洛阳做了西晋的大臣,因为战死沙场以身殉国被追赠他为平西将军,消息传到家乡,宜兴人民为他建了专祠,一直延续到今天。

供奉周处的大殿叫孝侯殿,明嘉靖年间重建的木构,黑瓦黄墙单檐歇山顶,殿内有“射虎”,“斩蛟”的壁画,不过都是新绘的。

真正的看点还得大殿两侧的碑廊,周王庙能评上国保,这里的八十多方碑刻出了不少力。

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是陆机撰文,王羲之书写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是正儿八经的唐代古董。

DAY2—丁蜀镇上

丁蜀是宜兴的一个镇子,以紫砂闻名,外地人听说的宜兴紫砂,其实是在这里。

这里制作紫砂壶的历史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多座古龙窑遗址至今仍保持完好,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如果说景德镇是瓷都,那么丁蜀镇就是陶都了。[机智]

一条不足四百米的古南街,在清末民初聚集了紫砂陶器店二百多家,不少紫砂名家就出自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顾景舟了。

从宜兴市区到丁蜀镇十公里,也就20分钟车程。

镇子上的主要景点有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陶二厂里的UCCA陶美术馆,古南街,显圣禅寺以及和苏轼有点关系的东坡书院了。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

很多人来宜兴是奔着这里来的,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对于陶瓷、紫砂爱好者的吸引力还是很强的。

整个展馆分为一院六馆,包括陶瓷历史馆,现代陶瓷馆,顾景舟艺术馆,韩美林紫砂艺术馆,沙志明个人收藏馆,谈伟光个人收藏馆,5块钱的门票还是挺值得。

陶二厂(UCCA陶美术馆)

以前是1980年成立的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后来老厂房升级改造成了文旅街区。

现在应该还没完全建设好,许多店铺还没有开门,白天广场上倒是有一些小市集,卖一些小手工艺品。

厂区的核心建筑就是中国第四个UCCA美术馆了,设计师是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

据说轮廓的灵感来自附近的蜀山,外立面材料则因地制宜,用的是当地烧制的陶板。

这种陶板在高温烧制下表面会显示出微妙的纹理与色彩变化。

艺不艺术另说,倒是花了心思,馆内还有个“器之道展览”,望着60元的门票,我选择在外头拍照。

古南街

丁蜀镇上的紫砂一条街,现在有些没落了,但历史上相当繁华。

老街面山临水,山是苏东坡“此山似蜀”的蜀山,水是范蠡与西施泛舟的蠡河。

山上是泥与火之歌,山下是云集的紫砂商贾,他们将烧制好的紫砂器从蠡河码头启程。

直至进入太湖后被运往全国各地,这里不仅是宜兴紫砂的起源,更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中心。

改革开放后陆运兴起,紫砂生产中心转移,古南街繁华不再,也就慢慢的沉寂了下来。

现在的古南街开满了紫砂小店,琳琅满目的,我不太懂行,看上的几个价格都不太便宜,只得作罢。

东坡书院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被调任汝州,因为处境并没有太大变化,所以他产生了退休归隐的想法。

奉诏调汝的当年,他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准备搁这养老。[微风]

这便是“东坡草堂”,后又扩建成了“东坡别墅”,可惜从海南北归途中病逝常州,没能在宜兴终老。

元代又在原址上建起了供奉苏轼的祠堂,明朝又改为东坡书院。

此后几百年不断修修补补,后来成了当地的“东坡小学”,89年小学迁出,成了免费参观的小公园。

离开东坡书院,穿过几条曲折的小巷子,就能看到显圣禅寺了,不过当地人叫三娘娘庙。

寺庙的历史蛮长,据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为报恩而建,不过现在的殿堂基本都是新修的,大殿坐落在蜀山山顶,算是这附近的制高点了。

最后再表扬一下宜兴的城建吧,江苏的几个有钱的县级市我都去过,宜兴的经济实力虽不是里面最强的,但城建环境妥妥的拔尖水平,所以不得不佩服老苏的眼光,900多年过去了,现在依然很宜居。

宜兴荆邑大桥

0 阅读:3
远行客的探险之旅

远行客的探险之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