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徐顺英,家住濮阳,如今是一位保洁员。
在她看似平凡的生活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家庭故事。
这段故事的中心,是她三年来照顾卧床婆婆的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大儿媳最终放弃了照顾婆婆的责任?
这其中又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
徐顺英家中兄弟姐妹五人,她是家中的老二,也是唯一的儿媳。
大姐远嫁,一年难得回娘家几次。
两个妹妹分别嫁到了隔壁村和城里。
最小的弟弟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娶了个城里媳妇。
原本,公婆单独居住,但房子就在徐顺英家隔壁,日常照料也由她负责。
几年前,公公去世,婆婆独自一人生活。
五年前,77岁的婆婆突然卧床不起,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五个兄弟姐妹商议后决定,由徐顺英全权负责照顾婆婆,其他四家每家每月支付1000元作为补偿。
徐顺英的儿子已成家立业,儿媳也由自己的母亲照顾孩子,不需要徐顺英帮忙。
因此,她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婆婆。
徐顺英的退休生活并不富裕。
儿子结婚买房、办酒席,几乎花光了老两口的积蓄。
每月还要补贴儿子2000元,经济压力不小。
兄弟姐妹们也纷纷劝说她接受这个提议,认为她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自己的婆婆,一举两得。
徐顺英思虑再三,最终同意了。
为了方便照顾,她和丈夫将婆婆接到了自己家中,生活开销也由他们承担。
照顾卧床的婆婆,远比想象中困难。
徐顺英每天24小时待命,为婆婆端茶倒水、喂饭喂药、处理大小便。
婆婆不愿意穿纸尿裤,经常弄脏床铺和衣物,徐顺英就一遍遍地清洗。
婆婆便秘,徐顺英常常要戴着手套帮她抠大便。
这些琐碎而繁重的护理工作,让徐顺英身心俱疲。
更让她心力交瘁的是婆婆的态度。
婆婆对她百般挑剔,稍有不顺心就破口大骂,认为徐顺英虐待她,克扣她的吃喝。
而对其他子女,婆婆却赞不绝口,认为他们孝顺懂事。
其他子女偶尔回来探望,也对徐顺英的工作指手画脚,认为她做得不够好,没有尽到责任。
他们每月支付1000元,便理所当然地将徐顺英视为保姆,丝毫不体谅她的辛苦。
三年时间,徐顺英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她将婆婆当作老小孩一样哄着,尽量不去计较婆婆的无理取闹。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在那年的年夜饭上。
徐顺英忙着准备年夜饭,没能及时给婆婆换尿湿的裤子,其他兄弟姐妹便借此对她大加指责,甚至骂她不如保姆。
丈夫听后怒不可遏,与他们争吵起来。
徐顺英也感到无比委屈,三年来的付出,换来的却是无尽的埋怨和指责。
她终于下定决心,不再独自承担照顾婆婆的责任,坚持要求兄弟姐妹轮流照顾。
起初,兄弟姐妹们并不愿意,认为徐顺英故意刁难他们。
但在徐顺英和丈夫的坚持下,他们不得不轮流将婆婆接回家照顾。
这一轮值,他们才真正体会到照顾卧床老人的不易。
不到一年,他们就一致决定将婆婆送去养老院。
婆婆起初不愿去养老院,她尝试在其他子女家生活,最终发现还是徐顺英照顾得最好。
她想回到徐顺英身边,但徐顺英拒绝了。
她已经找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虽然辛苦,但比照顾婆婆轻松许多,也不用再忍受无休止的埋怨。
如今,婆婆住在养老院,徐顺英和丈夫会定期去看望她,其他子女是否会去,他们不得而知。
这段经历让徐顺英感慨万千。
照顾卧床老人,不仅是体力上的考验,更是精神上的折磨。
兄弟姐妹之间,更需要互相理解和体谅。
徐顺英的故事,引发了我们对养老问题的思考。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被视为天经地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养老的困境。
如何平衡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你认为,徐顺英的做法是否合理?
兄弟姐妹之间又该如何共同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