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傻姐美食,北方的春天总是来得晚些,前些天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扫墓时,麦苗才刚返青。蹲在地头点烟的二叔突然来了句:"今年上坟可别犯忌讳啊,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坟前三不供,子孙不受穷..."这话让我心头一紧,赶紧摸出手机查资料,却发现网上说法五花八门。得,这趟回来算是赶上了,趁着热乎劲儿,跟大伙儿唠唠咱北方人清明的那些老礼数。今日清明,上坟扫墓,这些讲究要了解!
一、清明上坟的老规矩
往年清明跟着长辈扫墓,总觉得跟春游似的。今年特意留心观察,发现老辈人那些看似随意的动作里,都藏着讲究。天刚蒙蒙亮,全家人就揣着镰刀、铁锹往祖坟走——要在太阳升起前把坟头修葺好,说是怕阳气太旺惊了先人。
三爷爷佝偻着腰往坟头添新土时,总要先顺时针绕坟三圈。他念叨着:"添土不添顶,添顶要生病",原来这添土只能补在坟包侧面,要是把坟头堆高了,反而不吉利。堂弟举着柳条插在坟头时,被二姑拍了下手背:"得插单数!"后来才明白,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这插柳条既是标记也是祈福。
最热闹的当属烧纸钱环节。四叔掏出自制的铁桶,边烧边用木棍挑着火堆:"得让纸灰飘起来,祖宗才能收到。"突然一阵风刮来,表妹新烫的羊毛卷差点燎着,惹得大伙儿笑作一团。这些看似琐碎的仪式,倒把清冷的坟地烘出了几分暖意。
“坟前三不供,子孙不受穷”
说到二叔提的那句老话,我特意问了村里几位老人。八十岁的六奶奶眯着眼睛回忆:"头一不供带刺的花,玫瑰月季都不行,怕刺着先人眼睛。"她年轻时在坟前供过野蔷薇,结果当年家里养的猪崽子全病死了,从此再不敢造次。
二大爷蹲在门槛上抽旱烟,接过话茬:"这第二不供啊,是荤腥祭品。"他讲起早年间有人用猪头祭祖,结果坟头半夜传出啃食声,吓得全村人不敢走夜路。虽然听着玄乎,但细想也有道理——清明正值万物生发,供奉素食更显清净。
最让我意外的是第三不供。三婶子边包饺子边说:"水果不能供梨!"她娘家侄子有年带了雪花梨上坟,结果连着三年高考落榜。这"梨"同"离",在讲究团圆的日子里确实犯忌讳。现在我家上坟都带苹果,取个平安的好兆头。
扫完墓回家,厨房早就飘出艾草香。我妈带着几个妯娌在蒸青团,翠绿的团子裹着红豆沙,蒸汽一熏,满屋子都是春天的味道。记得小时候总嫌青团有股草腥味,现在倒成了念想——机器做的再精致,总比不上老灶台上竹屉蒸出来的滋味。
灶台边的笸箩里码着金灿灿的馓子,这是用麻油炸的,咬一口酥得掉渣。二姑说老辈子人上坟要带馓子,因为那细长的造型像极了盘缠,让先人在那边不缺钱花。我们小孩才不管这些,光知道抓把馓子蘸白糖,吃得满手油光。最暖心的要数清明蛋。奶奶在世时总用茜草把鸡蛋染得通红,说是吃了能驱邪。如今换成我妈用茶叶煮五香蛋,剥开褐色的蛋壳,里面的纹路像极了老树的年轮。咬一口,仿佛嚼碎了时光。
窗外的杨树开始飘絮,像极了纸钱燃烧时的飞灰。这些年城里推行网上祭扫,可老家人还是守着老规矩。倒不是迷信,只是觉得那些带着泥土气的仪式,能让漂泊在外的我们,找到回家的路。就像六奶奶说的:"人不能忘本,祖宗看着呢。"这个清明,你准备给先人供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