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诵读古诗词《偈语》

智慧山丘无限 2025-03-04 16:50:04

​​​​​

偈语(二首)无相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偈

菩提不是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字词注释

偈(jì)语:“偈”是梵文“偈陀”的简称,义译是“颂”的意思,偈语是佛经中的唱词。

菩提树:一种常绿乔木。“菩提”是佛教名词,是梵文的首译,义译是“智”“觉”“道”的意思。佛家视菩提树为圣物。

拂拭:擦掉(尘土)。

惹:沾染。

诗词译文

人的身体就像那菩提树一般圣洁,心灵如同明亮的镜台。要时刻勤快的擦拭,不要让它沾染了尘埃。

菩提本来就不是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特色赏析

关于这两首偈语,有一个传说:佛教五世祖弘忍打算传法给弟子,便让弟子们写偈语以考察悟性的高低。弟子神秀写了第一首偈语《无相偈》,另一弟子慧能写了第二首偈语《菩提偈》。弘忍看后,认为慧能的悟境高,便决定传法给慧能。

这两首偈语所说的意思恰好相反,弘忍为什么看中了慧能的这首?佛教的基本信条是:强调人主观的本性、本心,否定客观存在,认为最高觉悟是“识本心”“见本性”,只要保持这种纯真本性、本心就是“大知大觉”。神秀的偈语承认客观存在(树、台),只是希图通过主观努力(勤拂拭)保持本性、本心(勿使惹尘埃),所以弘忍认为神秀没达到佛教最高觉悟境地。而慧能的偈语用“不是树”“亦非台”否定了客观存在,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现本性、本心的纯真,达到了“大知大觉”境地,所以弘忍传法于他并成了禅宗的六世祖。

在唐代,僧家诗被排斥在正统的诗坛之外。僧道之流,多因愤世嫉俗而遁入空门,被视为“世外人”。他们写诗主要用于面对芸芸众生传教,所以不太讲究诗的格律,也不追求典雅,而要求语言通俗。僧人的诗原来只在禅门流行,到了宋代的苏轼、陆游、朱熹等都很赞赏寒山的诗,而明、清时代更有人专学寒山诗,称为“寒山体”。

1 阅读:55
智慧山丘无限

智慧山丘无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