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躺平要不要管?孩子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艾玲知识 2024-12-28 08:46:59

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现在,孩子厌学休学躺平,已经不是新鲜事情,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所以,大量的家长为躺平在家的孩子焦头烂额,到处听课学习,仍然无法缓解心里的疑惑和困扰:孩子躺平到底是无条件接纳还是要管?这一大段时间的缺失,会不会成为他一辈子的遗憾?孩子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孩子躺平后,家长觉得孩子这样下去就完了。恰恰孩子也是这么认为的。

家长总感觉孩子摆烂在家,什么都不想,只知道睡觉打游戏,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

孩子表现出来的颓废,什么都做不了,不代表他的内心世界就是什么都不思考。

恰恰相反,家长思考的问题,绝大部分孩子其实也在思考“我以后怎么办?我的出路在哪里?”。只是他没有行动起来的力量。他一想到未来要去面对一个糟糕的结果,行动起来就更加困难。消极心态加重,自我评价进一步降低,逃避行为越来越重。甚至开始愤世嫉俗,把自己躺平的责任要么归因于家庭,要么归因于社会学校,然后彻底摆烂,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那我们家长要怎么解开这个死结?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真正的理解孩子,点燃希望。理解每一个躺平的孩子,都经历过某一段时间的精疲力竭,然后,在自己与环境的抗争中逐渐产生没有任何可能去改变现状的感觉。最终任由事情往坏的方向一路发展,直到现状坏到自己无力承担,也无力翻盘。同时在心理上默认自己屋里改变的事实,这个时候摆烂就开始了。

看不到希望,是孩子躺平的开始。

而在躺平过程中,孩子会上瘾、封闭、自我攻击,恐惧加重,会让他越来越看不到希望。越看不到希望,他们越沉迷于这些上瘾行为。于是,上瘾行为和无望感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发现希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打破恶性循环,就是要孩子能看见希望。可问题在于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更有可能发现希望,强化希望。如果一个人连动起来的能量都没有,他怎么能看见希望呢?

家长在理解孩子内心焦灼之后,要做的是:点燃希望,无条件信任孩子一定能好。

那我们要怎么点燃孩子内心的希望感?答案是在他最没有力量的时候无条件信任他。

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玛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从班级里挑选一部分学生做测试,做完测试之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人天赋异禀,发展潜力巨大。

半年后,发现这些学生成绩进步很大,并且变得非常自信,积极乐观。心理学家告诉老师,他们并没有对这些孩子做什么测试,这群孩子的名单是随机抽取的。

为啥普普通通的学生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老师相信了心理学家所说的“这些孩子天赋异禀”,所以非常信任这些孩子,而老师的信任让这些孩子越来越积极。

相信相信的力量。

有家长说,我们也想信任自己的孩子,但是心里面总是对孩子有担忧和恐惧,总觉得孩子躺平之后就完了。

实际上当我们家长觉得孩子不行时,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是很有道理的,相信自己超过了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要听家长的。家长就会投射出一种不相信的能量。

实际上,一个人的行为是会被别人的评价和目光所影响的。

对于一个躺平的孩子来说,在最沮丧最无力的时候,如果还有人愿意相信他,这个人就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最无助最无力的时候走进孩子的心里,成为他的精神支撑。

告诉孩子:“你现在没有去上学,你只是没有跟着学校节奏走,但我坚信你未来一定会过得很好。在你身上看到了很多优点,这些优点足以支撑你未来可能过好上的生活。我非常欣赏你,我相信你可以走得更远。”

孩子并不会因为你的这些话瞬间感动,立马行动起来,但是希望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家长对孩子的无条件信任,会消除孩子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无力感。就像皮格马利翁效应里,被实验抽中的那些孩子,即使他的潜力并不高,但“我相信你有潜力”,已经成为了孩子真正有潜力的开始。

对于一个躺平的孩子来说,“相信他能好”是他真正能好的开始。家长在他最差劲的时候,无条件信任他,这一定是让他看到希望的第一步。他们会从这里开始,缓慢站起来,跌跌撞撞去重新面对困境。而对于家长来说,决定孩子是否能走出来最重要的是你的信任,不要一边希望孩子好,一边觉得孩子完了没出路了。

请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孩子,改变就在你的相信中不知不觉中发生。

0 阅读:38
艾玲知识

艾玲知识

关注青少年成长,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