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缠身怎么办?崇文中方来帮忙!

麦兜兜里 2025-02-17 10:11:11

在中医的浩瀚典籍中,慢性胃病的治疗如同一场精细的棋局,每一步都需深思熟虑,方能步步为营,最终取胜。慢性胃病,虽以虚为本,然其治疗之始,却不在补而在清化。此乃因湿热不除,胃难受补,唯有湿热已化,气机畅达,血行通顺,言补方有意义,行补始能建功。

慢性胃病,其病程动辄数月,甚则十数年,根本病机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从脾胃发生学角度探讨,其病机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之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此经文一语道破脾胃功能之奥秘,脾胃关系、脾肺关系亦昭然若揭。

当脾胃内伤,脾之运化功能异常,即“脾气散精”失职,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水谷精微输运障碍,水液内停,聚湿成邪。湿邪一旦形成,便如狼似虎,成为新的致病因子。湿邪壅滞化热,湿热相搏,疾病迁延难愈。湿热之邪,或注于下而便溏、溲黄;或蒸于上而清窍失聪,头晕头重,卧寐不安,梦魇连连;或淤于表而汗出渍渍,触之黏手;或阻于中焦而碍脾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纳受阻,食滞为邪。外症则以少食不饥、食欲不振为主。湿热循经归肺,则酿痰成饮,临床常见咳嗽、胸闷、心慌等症,此即“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之谓也。

湿浊中阻,气运行不畅,则致气滞。气滞则行血无权,血瘀随之而生。故慢性胃炎之病机,起于虚,止于实,实际表现为脾虚兼夹湿热、食滞、气滞、瘀血。诸实当中,湿热最为关键。因此,治疗慢性胃病,首当清化湿热,使湿热得除,气机畅达,血行通顺,而后言补。

然慢性胃病之治,非仅清化湿热而已。外邪去后,各脏腑间内在的矛盾立刻上升为主要矛盾。此时,病机多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衡。变燮脏腑气血阴阳,显得尤为重要。虽阴阳气血违和涉及五脏,但亦有偏重。慢性胃病后期,主要以脾、肾两脏为主。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是发病之基。虚则邪至,湿热相扰以成诸证。湿热一化,脾虚立现。临床常见胃脘轻微闷痛,时发时止,无饥饿感,食欲不振,少食易饱,便溏,面色晦暗不华,舌质淡,边尖有齿痕,苔薄白或薄黄,脉细缓。治之当以健脾为主,佐以清化散瘀,解热安神,降逆止呃等法。

肾为先天之本,需后天脾胃滋养。如东垣所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慢性胃病后期,脾气亏虚常致肾虚。此肾虚非单纯肾阳或肾阴亏虚,而是阴阳失调,浮阳上越为多见。临床表现周身烘热汗出,腰膝酸软,手脚心发热、汗出,舌质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缓等症。

然脾胃与肺、肝两脏关系密切,五行相生相克,临床中常相互影响,一病俱病。如脾气亏虚时,水谷精微不能上承肺脏以养肺金,土不生金则肺失其荣、疏失宣肃。临床见咳嗽、胸闷、心慌等症,此时治疗若仅归“肺病”或“心病”,则鲜有不偾事者。

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能量学说对此有深刻阐述。大阴阳强调能量之强弱,若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小阴阳出问题),则必是大阴阳出问题。因无足够能量打开命门,气便如同游离之日光,四处游荡,形成浮阳。浮阳所到之处,烘烤体内津液,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此理论启示我们,治慢性胃病,须从大阴阳视角出发,使肾之能量充沛,打开命门,引火归元,引导气归其位。如此,则精化气,气化精循环正常,肝肾同补,生精生血,身体得以恢复健康。

总之,慢性胃病之治,需清化与补益并重。清化湿热以除其标,补益脾胃以固其本。同时,需兼顾肺、肝等脏腑之调理,使五行相生相克之关系得以调和。如此,则慢性胃病可望得愈,患者得以康复。此乃中医之智慧,亦乃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之魅力所在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