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排主教练维塔尔·海宁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却意外揭开了中国排球的“伤疤”,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反思。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的开端源于一次普通的赛场观察。
海宁教练注意到,一些中国排球教练在比赛过程中,竟然全程坐在场边玩手机,对场上的局势漠不关心。
这样的场景让他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他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赖亚文。
“如果真的热爱排球,就不该是这个样子,”海宁直言,“热爱排球就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不被淘汰,才能让这个项目变得更好。
”这番话对赖亚文来说,犹如醍醐灌顶。
她坦言,那一刻她“真的为中国排球教练员和从业者感到汗颜”。
新华社也严肃报道了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将其提升到了中国排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
海宁的批评和赖亚文的反思,将中国排球长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近年来,中国排球在各个层面都遭遇了困境:女排成绩起伏不定,男排陷入低谷,沙滩排球体系疲软,“饭圈”文化干扰,青训机制混乱,国际接轨缓慢……诸多问题在巴黎奥运周期集中爆发,中国排球甚至成为了三大球中的一块“短板”。
赖亚文坦承,排球项目没有完成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参赛任务目标,“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深入总结”。
她指出,国家队的水平和成绩,真实反映了中国排球后备力量培养、教练员水平、球队训练和竞技水平以及排球行业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这些短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不明显,青训“一盘棋”尚未形成,竞赛体系碎片化,国际化进程严重滞后。
基层优秀教练员极度匮乏,教练员培训体系缺位,青训和竞赛脱节,“拔苗助长”现象严重。
国家队与地方队、体育部门与教育系统之间的壁垒,也导致人才流动受限。
许多地方“只要成绩不要基础”,导致优秀苗子大量流失。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中国排球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边缘化。
赖亚文承认:“排球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国际视野匮乏,我国排球从业者普遍缺乏国际学习、运动或执教经历,脱离了国际排球发展的大循环。
”此外,惯性思维、路径依赖根深蒂固,国际优秀训练理念、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智能化设施设备、先进康复医疗手段普遍应用不足,推动排球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远未形成。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赖亚文在新周期工作中明确了重点:加强国家队建设,抓好青训,改革赛制,培养教练,塑造文化。
体育总局也在研究将“国家队运动员输送人数”作为各省市三大球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此推动地方重视基层、关注基础。
他们还在研究建立基层训练单位和基层教练员后备人才输送数据库,并根据输送人才取得的成绩进行奖励。
对于海宁提到的“全程玩手机”的教练,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但赖亚文选择将这件事公之于众,正是希望中国排球能够警醒,不再沉睡。
她表示,希望每一个排球人都能像海宁那样敬畏赛场、如实反馈,排管中心也要敢于直面问题,检讨群众反映的普遍问题,推动改革。
新周期,中国排球在自我清醒、自我检讨中重新启程。
复兴之路必定充满荆棘,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中国排球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那么,中国排球能否真正走出困境,重返世界巅峰呢?
这需要所有排球人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