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不少曾经气势恢宏的建筑已经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战乱和自然环境所导致的古建筑消失,成为了我们永远无法填补的遗憾。
而对于那些如今依然屹立的古建筑我们要做的就是维护与珍惜,它们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这些存在于中国发展史上的“无声”传承者,它们的气势恢弘,那么这些拍摄于清末年间的建筑你都认识多少呢?
长城作为我国的历史古建筑,它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这张照片是一位美国摄影师在清末年间时期所拍摄的。
此时的长城已经失去了抵御外敌的作用,曾燃烧在长城之上的烽火狼烟已经成为了过去,年久失修无人打理,看着残破不堪,已经全然无法彰显出一个王朝边境的宏伟气魄。
虽说清王朝的腐败让中国曾陷入了战乱中,但好在经过百年的光景,如今的中国早已是摆脱了曾经的困境与艰难。
现如今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了人们找寻历史的重要古建筑之一,每日游览的人数都是数以万计,虽说成为了观赏建筑,但是比起这张照片中的残破来说,现如今的长城象征着中国的繁荣昌盛与安稳幸福。
皇宫作为王朝的门面代表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清末时期,王朝早已是摇摇欲坠,就连皇帝都曾被军阀赶出皇宫别地而居,因此皇宫也全然没有了往日的庄严肃穆。
野草丛生将人去楼空的景象映衬得更加萧瑟,因为动荡,此时的皇宫早已无人前去打理,道路两旁的野草和城楼上及不规整植被都体现着王朝的衰亡。
除此外,在清朝末期皇宫内部的砖瓦也掉落了许多,从照片中看去城楼上全是斑驳的痕迹,破败不堪的模样令人唏嘘不已。
这座短桥名叫“雕龙石桥”它的桥身栏杆之上有一条“巨龙”盘踞在上面,因此也被人俗称为“盘龙桥”。
虽说桥身并不长,但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却十分精致,在完全依靠人力雕琢的时期能够做到如此精巧,并且保持一种栩栩如生的状态也是非常不易的。
这样的古建筑就是我们探寻历史魅力的最好桥梁,现如今有不少建筑都需要机器进行打磨雕琢,而曾经完全不依靠这些的时候能够有此造诣也证明了中国建筑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还是非常优秀的。
这座城门在当时来说绝对是易守难攻的类型,因为地势较高,因此站在城楼上望向远方就有种“一览无余”的畅快感。
这里就是奉节的依斗门,也被人称为是“奉节城大南门”,和清末时期重庆的朝天门有些类似,长长的山坡一直延续到城门楼前,两旁都是热闹的商铺。
虽说这里建筑宏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被其他工程所替代,当时因为需要完成三峡蓄水,因此就将这里拆除搬迁了,虽然重建了但是却失去了曾经的韵味。
清朝时期四川的九襄石牌坊,看着非常简约大气,但实际上上面雕刻了500多个人物,在1849年时期就已经修建了,并且还是道光皇帝亲自批准并下旨修建的。
整个石牌坊以“忠孝节义”四个方面作为主题进行雕刻,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川剧中169个经典的戏剧场景。
即便是经过了百年的风吹日晒,可曾经工匠们的辛劳也依旧清晰可见,目前还能数出来的人物就有570个,并且个个栩栩如生,由此可见那时候雕刻技术的成功。
彩绘的石牌坊本就比较稀缺,加上这里也真正的展现了何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成都出南门“第一坊”的美誉它当之无愧。
沈阳作为古城它所拥有的古建筑自然也是非常多的,照片中所展现的就是沈阳的奉天西塔,它的全称名叫“西塔延寿寺”。
在崇德八年也就是1643年就已经开始着手修建,一直到顺治二年才顺利修建完成,而当时之所以要修建这座塔的目的就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皇室长寿。
奉天西塔见证了清朝时期的兴衰,每一块石砖都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哪怕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和战乱的侵袭,它都仍然屹立不倒。
奉天西塔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也代表着沈阳的历史变迁,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沈阳的文化景点,是外地游客都会前往打卡的重点观赏建筑之一。
这张拍摄的就是北京香山碧云寺,在清朝时期曾有一名德国建筑师前往北京,作为当时东亚地区驻防旅建筑监察员他用相机拍摄了许多充满历史底蕴的古建筑,碧云寺就是其中之一。
碧云寺修建于1331年,在1516年进行了一次扩建,而后就一直被保护着,虽说中途进行过几次修建,但是并没有再次扩建,最后一次扩建是在1748年。
当时除了在寺后修建了一座金刚宝座塔以外还修建了皇帝行宫和罗汉堂,因为修建时将其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围墙,因此在列强入侵中国时才没有被英国烧掉。
这张照片虽然并不是整个碧云寺的全貌,但是却蕴含着一种沧桑的美,简陋的构图也掩饰不住它的绝代风华。
清朝时期从高处俯拍鼓浪屿竟展现出了两岸的不同风貌,一边是欧洲风情,一边则是闽南风情。
不过相同之处就在于房屋的建设整体都还是非常低矮的,虽说海岸的另一边洋人所修建的别墅展现着异国风情,并且房屋密度并不大,整体就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受。
而在这一边就是妥妥的闽南风情,虽说房屋比较紧密,但是因为整体风格都大相径庭,因此也展现出了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
这张照片有多少人认识究竟是谁的墓穴呢?墓穴上虽然已经长出了许多野草,但是整体却还是保存得非常完整。
这里就是岳飞的父子墓,这张照片是清末时期一名德国建筑师所拍摄的,整个墓穴都是用砖石和三合土修建而成的,简单中透着一份宁静。
不过在1966年的8月,杭州四中的小将们将岳飞庙损坏,就连墓穴也被夷为平地,而之所以要这么做原因竟是岳飞镇压了农民起义军。
这样荒诞的理由让这座历史建筑被摧毁,不过幸好在1979年时将岳飞墓重新修建,同样是以砖石为基底,尽可能的去还原到最初形态。
光绪年间所拍摄的黄鹤楼,距离如今已经过去了百年的光景,我们常在诗词中听到“黄鹤楼”这个地点,却很少有人去了解过它的历史风貌。
黄鹤楼修建于城墙之上,因此哪怕是远远望去也能够找寻到它的身影,即便是在清朝时期也是非常著名的地标性建筑。
只可惜在清朝时期对于古建筑的保存做得并不完善,加之那时在黄鹤楼下方还有许多以草木结构为主的建筑,这也为后来黄鹤楼遭遇大火埋下了安全隐患。
这座漂亮的建筑被一场大火摧毁,虽然后来也将其再次修复,但是却很难恢复到曾经的模样,因此这张照片也就成为了黄鹤楼“真实面貌”的最好写照。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8年,也是武侯祠在清朝时期的模样,他的初始修建时间比较早,能够追溯到蜀汉章武元年时期。
原本是一座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不过后来变成了君臣合祀寺庙,在1391年对武侯祠进行过一次非常全面的整合与修缮,将武侯祠与汉昭烈庙合并,并且统称为汉昭烈帝庙。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1922年,川军的临时总司令筹款再次修缮了这座寺庙,并且在原本的“汉昭烈帝庙”的门匾上将自己的名号加了上去。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就正式对外开放了,不过后来也用回了曾经的名称“武侯祠”,现如今武侯祠也成为了成都非常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建筑。
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位于苏州的瑞光古塔,目前在苏州盘门附近,虽说修建的时期比较早,但是经过多年的风霜塔身也有了破败之处,在清朝时期对其也进行了多次修葺。
瑞光古塔原本是属于普济禅院,当时是被称为是“十三级舍利塔”后来经过重修后,就成为了瑞光禅寺的附属佛塔,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瑞光塔”这个名称,目前这座塔依旧保存完整。
说起赵州桥人们率先想到的就是曾在课文中提到的千年古桥,慈禧曾在西逃结束时,从西安返回北京,那时就曾路过这座古桥。
而它的名字由来也和城市的往日历史有所关联,在清朝时期,石家庄赵县还使用的是赵州这个名字,因为这座桥是当时的主要交通要道因此才被称为“赵州桥”。
只不过在1955年的一次大修缮中,赵州桥整体的石料被替换了绝大部分,因此现如今这座桥梁已经不是昔日那座“千年古桥”的最初形态了。
晚清时期所拍摄的布达拉宫,那时候整体都还十分萧瑟,布达拉宫前面也还是一副荒凉的景象,不过正因如此,也将布达拉宫的整体气势展现到了极致。
修建于旷野之中,高山之上,就好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巨大宫殿,在当时的底层人民眼中,布达拉宫就仿佛是天宫一般的存在,纯白又庄严到令人不敢染指。
这些历史建筑的保留成为了我们探索过去最重要的文化窗口,看到这些珍贵的照片让我们明白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因为有它们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