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科普:为何全球的歌手越来越不喜欢出专辑了?华语欧美皆如此

以莲娱娱 2024-11-07 14:05:57

从2017年开始,华语音乐的歌手开始集体出现了一个现象:歌手专辑的发布速度极大减缓。早年在00年代,以周杰伦、陶喆等人为例,所有人的歌手基本上都是一年发布一张专辑,进入10年代之后,歌手的发布速度开始从一年一次减缓至两年一次。但是在2017年之后,这种两年一张专辑的速度就变了:遥遥无期。我们简单罗列一下各大歌手的专辑发布时间:

1:陈奕迅的最新专辑是2023年《CHIN UP!》,距离上一张专辑是2018年的《L.O.V.E.》,中间相隔了整整五年。2:周杰伦的最新专辑是2022年《最伟大的作品》,距离上一张专辑是2016年的《周杰伦的床边故事》,中间相隔了整整六年。3:王力宏的最新专辑是2017年的《A.I. 爱》,距今已经足足有七年。4:陶喆的最新专辑竟然是2013年的《再见你好吗》,距今已经足足有11年。上一张微型专辑《爱是凝望又离开》也距离足足有10年。

不同于这些老牌歌手,也有一些发布专辑速度较快的华语歌手,以薛之谦和李荣浩两人为主,他们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发行自身的微型专辑。但是薛之谦和李荣浩无一例外,他们一张专辑需要发布整整需要一年半才能发完:将专辑的单曲拆分,一首一首发布,将整个音乐专辑的发行周期拉长到了一两年。这种过长的专辑发布周期,并不能称之为专辑,反而更像是单曲合并的作品集。

但是单曲永远无法取代专辑的地位,《孤勇者》给陈奕迅带来了无数的商业收益,但是绝对无法创作下一个陈奕迅。因为专辑对于歌手而言意味着生涯的成熟,这也是为什么周深明明唱功很好,但是很少有人会觉得周深是一位华语职业歌手,反而更像是一位专业的单曲制造机。原因就在于周深的专辑缺乏一点自我音乐艺术审美的专辑。

这种专辑发布速度极慢的情况,并不仅仅是华语音乐如此,整个欧美音乐从2017年开始之后,同样也是陷入了歌手专辑的停滞期。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今天就音乐专辑做出具体的专业解析:

音乐专辑在流媒体数字音乐时代不再流行的根本原因是:彻底被单曲取代。

小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感觉:一张唱片专辑里面只有一两首歌好听,我们总是会去听那一两首歌曲,这是绝大部分人的选择,所有人都会愿意去听主打歌,或者是一些意料不到的爆火作品。而专辑最少都是10首音乐,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买唱片能不能只买一首或者两首呢?答案是不能。

在网络时代,这种只想买主打歌和单曲的消费现象被网络放大了无数倍。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商业问题:专辑的销量持续低迷,一张专辑的制作完成后大部分的歌手都会亏钱。但是这种传统的模式有他惊艳的地方所在那就是:内容增量。对于音乐专辑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滞后体验感: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偶然听到了专辑之中沧海遗珠的作品,会突然被感动。

这种滞后的体验,实际上恰恰是音乐专辑的灵魂所在:音乐主张、艺术主张和音乐观架构。好的专辑他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艺术产品,而不是娱乐产品,它具有教育意义和审美进步的拓展意义。这部分就属于音乐工业之中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但是这种形式很显然是具有门槛的,不符合大众对于音乐的娱乐属性要求。在商业上会因为成本的增加和试错的增加,让这种专辑的审美意义不被众人所理解。

这就导致了商业最终一定会走向一条:偷工减料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的道路——单曲化。当下整个世界在数字音乐版权时代,单曲是比专辑更为优秀的产品,他具有如下的几个优点:

成本低,一张专辑是十首歌组成,主打歌只占比20%的费用,其他80%的费用往往是其他冷门歌曲所消耗的。也是音乐专辑潜藏的音乐冰山。但是单曲他只要主打歌,不要其他冷门歌曲。成本极低,但是收益对于商业公司而言是一样的。商业资本才不管你有没有更好的音乐审美体验,他们只需要利润。

利润高,单曲可以做到许多专辑无法做到的事情,这里主要就是商单的规模形式。现在整个音乐行业其实对于音乐的源头商单往往是以单曲的形式招标的。比如说影视片的片头片尾曲、插曲都是以一种对于固定情景的音乐针对性表现。这种强烈的服务性要求,往往是专辑很难做到的。这意味着,有很多时候:一张专辑的销量,甚至比不上单曲的利润高。

传播快,不同于专辑对于时间极高的试听成本。单曲往往更符合短视频和快节奏的表现。在当下所有人的时间成本都稀缺的当下,单曲拼接着传播快牢牢的占据了各大商业的主流媒体方式,单凭这一点专辑的长时间成本就导致了音乐难以拓展开来。比如说吴青峰的几张专辑制作明明不错,但是旋律上的表现不足后,都没有完成较高的市场反馈。

但同时单曲也意味着两个缺点:

单曲不具备音乐生涯的成长性,所有职业歌手的音乐能力最终都会落在音乐专辑上。因为音乐专辑是一种歌手成熟的自我主张,而不是一种招标的商业化。我们要记住:最高端的商业,往往是物以稀为贵的艺术藏品思维。这也是为什么音乐专辑才是推动华语音乐进步的关键,周杰伦的音乐为什么能够推动一代人的音乐审美?这是专辑才具有的品质。单曲无法做到。《孤勇者》在火,也无法缔造下一个陈奕迅。而是因为陈奕迅的一张张专辑让他成为了《孤勇者》的演唱会。

单曲不具备艺术主张,只有商单的市场满意度,歌手的创造行为不多。这实际上是华语音乐走下坡路的另一个原因——音乐的媒体重复化,当一首音乐经历过了多次重复之后,他就会具有除了音乐之外的社会社交价值。这导致了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单曲很火,下意识就会认为火就是好听。但实际上这两者完全不是一个对等关系,单曲的创作形式往往会有较高的约束,反而让作曲人编曲人难以完成。因为市场接触度的硬性要求,反而音乐很难出现一些惊艳之作。

那么单曲和专辑之间应该如何抉择呢?那么汪苏泷的一句话可以很好的作为自身的音乐表达:做专辑肯定是亏的,但是好在OTS市场可以赚钱养着,这就是大部分的华语歌手现状。周深也好、汪苏泷也罢,他们的专辑发布速度其实并不慢,但是却给人一种专辑质量不佳的表现。反而他们的一些商业推广曲表现极为不错。

综上,音乐专辑和音乐单曲之间的矛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也是造成了整个世界音乐慢慢脱离了传统专辑影响力的关键核心。希望未来这种情况略有减缓,也喜欢华语音乐可以重新回到优秀作品不断的正轨上。

0 阅读:86
以莲娱娱

以莲娱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