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然而,当时不论是从武器装备,还是兵力、补给上来说,国民党军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因此这一年,我军只能采取战略防御的策略,避免与其展开大规模的决战。
当时,我各大解放区都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一年,我军还损失了6名高级将领,如果他们不牺牲的话,其中有一人可授元帅,两人可授大将。
那么,他们分别是谁呢?
第一位:叶挺叶挺是北伐名将,其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有着“铁军”的美誉。
南昌起义时,叶挺任十一军军长、前敌总指挥,之后领导参加广州起义时又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又出任新四军军长。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予的那批开国将帅中,就有很多是他曾经的部下。
据不完全统计,单是从“叶挺独立团”中走出来的开国将帅就有8位,他们分别是:林彪元帅、周士第上将、聂鹤亭中将、彭明治中将、谭希林中将、韩伟中将,王云霖少将、袁也烈少将。
然而不幸的是,1946年4月8日,叶挺将军在与夫人李秀文及秦邦宪、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遭遇空难,牺牲时年仅50岁。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新四军的重要领导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如果他没有牺牲的话,1955年很可能会被授予元帅军衔。
第二位:罗炳辉罗炳辉将军早年迫于生计,曾到滇军中当兵,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营长,之后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
1929年,时年32岁的罗炳辉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罗炳辉将军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参加红军后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队长、第十二军军长、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罗炳辉擢升为红九军团军团长。之后率部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离开延安,率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之后被任命为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与司令员陈毅一起并肩战斗,打击日军。
1939年5月后,罗炳辉又随叶挺北渡长江,同年7月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
然而,由于多年艰苦的战斗,使罗炳辉将军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病。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罗炳辉奉命出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领导指挥了枣庄战役。
不料,枣庄解放后不久,罗炳辉将军便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9岁。
与叶挺一样,罗炳辉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三十六名军事家之一,如果不牺牲的话,十大将中也应有他的一席之地。
第三位:关向应关向应将军是我党优秀的党员,他意志坚定、原则性强,是我党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1931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负责特科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后叛变,出卖了党的很多同志,关向应也因此在上海不幸被捕。
在狱中,敌人对他动用了各种各样的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宁死都没有透露党的任何秘密。
在监狱中受了八个月的折磨后,关向应才被营救出来。
出狱后,关向应奉命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红三军政委,与贺老总一起并肩作战。
抗战爆发后,关向应出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政委,与贺老总一起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坚持华北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赫赫功勋。
然而,长期而艰苦的革命斗争严重损伤了他的身体,最后积劳成疾,病倒了。
在党组织的再三劝说下,关向应才肯从前线回到延安修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尽管关向应因病没有参加,但他还是被选为了中央委员。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病逝,年仅44岁。然而,直到去世前的5分钟,他还在用微弱的声音说道:“不要紧,我还会活下去,继续为党工作……”
关向应将军对党的一片赤诚,实在令人佩服。
毛主席曾为他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如果关向应将军没有牺牲的话,十大将也应有他的一席之地。
第四位:李兆麟李兆麟,辽宁辽阳人,1910年出生。“九一八”事变后,他前往北平参加了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之后回乡组建抗日义勇军。
1932年,时年22岁的李兆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八月被调往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不久后进入东北抗日联军任职,先后担任过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9年5月,李兆麟被任命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在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先后解放了讷河、克山等数座县城,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抗战胜利后,李兆麟出任滨江省副省长,在任期间积极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内战阴谋。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年仅36岁。
英勇就义前,李兆麟曾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第五位:谢祥军谢祥军是湖北大悟人,16岁参加红军,曾先后担任过红四方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参加过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等,屡立战功。
谢祥军作战勇猛,视死如归,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腿部不幸受伤,由于红军缺医少药,伤口严重溃烂,生命危在旦夕。
想要保住性命,最好的办法就是锯掉那条腿,但谢祥军得知后,向军长罗炳辉哀求:不要锯掉他的腿,他还要继续战斗……
最后,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谢祥军的腿伤终于痊愈,他又重新回到了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谢祥军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科长、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副大队长,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抗大第5分校校长等职,为新四军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政工干部。
解放战争爆发后,谢祥军奉命出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
不久后,谢祥军率部参加了苏中战役,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歼灭国民党军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总计5万余人。
然而不幸的是,在同年10月中旬的“涟水保卫战”中,谢祥军在前沿阵地指挥所观察敌情时,被敌人的冷枪击中,当场牺牲,年仅32岁。
第六位:吴大明吴大明是湖北红安人,自幼生活困苦,八岁时就给地主家放牛,12岁时给一位木匠当学徒,吃了不少苦。
1927年,年仅16岁的吴大明参加了红军游击队,3年后进入红二十五军任职,跟随徐海东参加了长征。
到达陕北后,吴大明被任命为红十五军团225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大明奉命前往山东,任冀鲁豫军区独立大队大队长、第十九团团长,在杨得志的指挥下,打了不少的硬仗、恶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战胜利后,吴大明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第十九旅旅长,率部一举歼灭了小扬湖之敌,为全歼国民党嫡系主力整编第三师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6年10月15日,吴大明在巨野县南部的章缝集前线观察地形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
1952年,吴大明烈士的遗骸移葬单县湖西革命烈士陵园,刘伯承元帅亲笔题词:“人民解放军阵亡旅长吴大明烈士之墓。”
实际上,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我军已经牺牲了很多位优秀的指挥员,比如黄公略、伍中豪、王尔琢、许继慎、左权、朱瑞等等。
如果真要给他们授衔的话,有很多人都满足元帅、大将的标准,至于上将、中将、少将就更多了。
他们都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将领,他们是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他们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