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公布高超音速飞行器,已完成试飞,高超音速轰炸机指日可待,这个飞行器将来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

金风玉露一相 2024-12-17 15:01:28

近期,网络上关于中国公开6.56马赫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消息之所以迅速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6.56马赫这一惊人的速度,让人不禁对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

在此背景下,关于高超音速客机、高超音速轰炸机的讨论也随之兴起。

那么,这则消息究竟源自何处?这款飞行器又将带来怎样的变革呢?接下来,我将结合所见信息,谈谈我的看法。

关于这则消息的来源,我注意到了两个不同的渠道。

首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崔凯团队在“格致论道”讲坛上,揭晓了他们历经13年研发的6.56马赫高超音速飞行器。

据悉,这款飞行器早在2021年8月就已在酒泉完成了为期20分钟的试飞。

与传统的高超音速导弹相比,这款飞行器的机身设计更为宽大圆润,颠覆了“速度越快,可用空间越小”的传统观念。

这种设计使得飞行器内部空间更为充裕,有望像常规飞机一样搭载更多乘客和货物,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超音速飞行。

按照团队的规划,这款飞行器未来将具备一小时内全球飞行的能力。

另一则消息来源则是中科院与湖南卫视联合制作的《以先辈之名,立时代新功》系列宣传片。

在这段宣传片中,出现了国产宽域飞行器进行返场试飞的高清画面。

画面中,一架“双尾蝎”大型无人机挂载了一款名为MD-19的飞行器,并在高空成功释放了该款飞行器,随后飞行器自主飞行并安全返场。

宣传片透露,这款宽域飞行器在6年时间内已完成了9次试飞任务,更是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临近空间发射航天器试验,实现了跨域机动飞行和安全返回。

值得注意的是,MD-19的编号让人不禁联想到此前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MD-22“鸣镝”飞行器。

那款飞行器重达4吨,最大飞行速度接近7马赫,航程可达8000公里,具备在临近空间高度飞行的能力。

从外形上看,宣传片中的MD-19与MD-22颇为相似,很可能是其缩比型号。

这两个消息源均指向了中科院,这无疑让人振奋。

中国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已取得了从高超音速导弹到可实现较大载荷、可重复使用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本质突破。

这一突破让人们开始畅想一小时飞遍全球的高超音速客机,以及一小时打遍全球的高超音速轰炸机。

任何技术的突破都伴随着广泛的应用领域,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的突破对于这两者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么,这款高超音速飞行器在实际应用中究竟能展现出怎样的最高意义呢?

从高超音速轰炸机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现有的防空武器对其无可奈何,因此将其视为终极武器。

这一观点确实不无道理,但我认为更核心的意义在于其可重复使用性和近乎百分之百的突防能力。

这使得高超音速轰炸机在载荷投放方面不仅效率极高,而且成本极低。

与之相比,高超音速导弹由于是一次性使用,载荷投放的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洲际射程的导弹,在使用常规弹头时,效费比往往不尽如人意。

而可重复使用的高超音速轰炸机则能显著降低载荷投放成本,甚至可能达到两个数量级的压缩。

这种无法拦截、打击效率高且成本极低的特性,正是其终极意义所在。

然而,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其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飞行高度极高。

由于飞行速度超过5倍音速,其飞行高度必然也会相应提升。

在如此高的速度下,若在低空飞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高超音速飞行器势必会进入临近空间的高度范围,而且很可能是四五万米以上的高空。

一旦达到这一高度,其意义将远远超越跨洲际投放对地有效载荷的范畴。

在这个高度上,反导问题将迎刃而解。

因为在这个高度上,激光武器将几乎不受任何阻碍地发挥作用。

激光武器之所以至今未能大规模运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气层内的稠密空气会阻碍激光的传播,导致激光能量迅速衰减。

而在四五万米以上的高空,空气已经高度稀薄,激光的传播将几乎不受障碍。

因此,激光作为反导的最佳武器,在这个高度的平台上将如鱼得水,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当然,除了军事应用外,高超音速飞行器在民用领域同样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航天发射方面,可以采用两级入轨的方式,其中第一级就可以使用这种高超音速飞行器。

这将大大降低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使得航天发射变得像今天的航班一样便捷。

届时,人类将真正迎来航天时代。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巨大魅力。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所看到的这些信息大多还处于基础性和原理性的试验阶段。

真正进入到工程研发、实际运用阶段,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因此,我们在为这一成果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要盲目乐观或过度期待。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环球网、参考消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7

金风玉露一相

简介:金风玉露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