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开国功臣周昌:当面骂刘邦,吕后向其跪拜,后来结局怎么样了

雾隐青山绘心语 2024-12-16 11:18:08

西汉开国功臣周昌:当面骂刘邦,吕后向其跪拜,后来结局怎么样了

在西汉开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功臣:他口吃却敢于直谏,在朝堂上结结巴巴也要力谏皇帝;他性格耿直,竟敢当面斥责醉酒的皇帝是"桀纣之主";他的忠心感动了吕后,让这位强势的皇后甘愿向其下跪;他守护着刘邦托付的秘密,最终却在无奈中黯然离世。这个人就是西汉开国功臣周昌。

人们都说刘邦善于用人,萧何、张良、韩信的故事广为流传。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刘邦的朝廷上,还有这样一位敢说敢言的直臣。他究竟是如何以口吃之躯在朝堂上力挽狂澜?为何能让威严的吕后甘愿向其跪拜?又为何在晚年落得如此凄凉的结局?

一、骂君不死:直谏皇帝的周昌

汉高祖六年的一个清晨,长安城的朝堂上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峙。身为御史大夫的周昌,站在群臣之首,面对着威严的汉高祖刘邦。这位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此刻却因为口吃而涨红了脸。

"周御史,你说说看,为何反对立戚夫人之子为太子?"刘邦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周昌。朝臣们都知道,刘邦最近宠爱戚夫人,想要废黜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

"陛、陛下,臣虽、虽口不能言,但、但臣期期知其不可!"周昌结结巴巴地说道。他的脸涨得通红,可眼神却坚定如铁。

殿上群臣屏息静气,就连宫女太监都不敢发出一点声响。这样直接顶撞皇帝的话语,在当时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谁知刘邦不怒反笑:"你这张嘴说不利索,倒是挺会顶撞朕!"

周昌不卑不亢地回答:"臣、臣虽口有不便,但、但忠心可鉴,若陛下执意如此,臣、臣期期不奉诏!"

这一番对话传遍朝野,"期期艾艾"的典故由此而来。而这仅仅是周昌直谏生涯的开始。

汉高祖七年春,长安城内举办大型庆功宴。这天刘邦饮酒正酣,召周昌入宫议事。周昌一进殿门,就见到满地酒觞,歌姬舞姬环绕,刘邦正与戚夫人相对饮酒。

"周爱卿来得正好!"刘邦招手唤他上前,"你且评评,朕这个皇帝当得如何?"

堂下群臣噤若寒蝉,都知道周昌的性格,生怕他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来。果然,周昌直勾勾地盯着刘邦,一字一顿地说道:"陛下今日所为,与桀纣何异?"

此言一出,殿内气温骤降。连奏乐的乐师都停下了手中的琴弦。把一国之君比作昏君桀纣,这可是死罪。

刘邦却仰天大笑:"好一个周昌!要是朕真的成了桀纣,大概也只有你敢这么说了!"说完,命人重新奏乐,但从此以后,刘邦在饮宴作乐上果然收敛了许多。

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让周昌在朝中渐渐有了"铁面御史"的美名。虽然他说话不利索,可每次进谏必定句句在理,就连一向严厉的吕后对他也另眼相看。

二、忠臣义胆:周昌的为官之道

正所谓"清贫出朗朗乾坤,廉洁养浩然正气"。作为汉朝开国功臣,周昌在为官期间的表现可谓是百官楷模。汉高祖十年,朝廷财政困难,许多大臣都在为自己的俸禄奔走。唯独周昌上书请减俸三成,以解国库之困。此事传出后,朝中大臣纷纷效仿,一时间蔚然成风。

刘邦也常常提起此事,对群臣说道:"瞧瞧周昌,年年请减俸,家中仅有几间茅屋,几亩薄田,这才是真正的功臣!"

然而周昌却不是一味清高,他深谙为官之道。对于朝廷中贪赃枉法之辈,他从不手软。有一次,一位与刘邦沾亲带故的大臣贪污军饷,周昌立即上书弹劾。当时有人劝他:"此人是陛下的表亲,你这么做怕是要惹祸上身。"

周昌面对众人的劝阻,只说了一句话:"御史大夫不是为了结交权贵,而是为了守护朝廷纲常。"最终,那位大臣被革职查办,朝野上下无不叹服。

正是这种不偏不倚的处事风格,让周昌在朝中渐渐站稳了脚跟。每当朝廷要议重大政事,刘邦总是要先问问周昌的意见。即便周昌说话结结巴巴,刘邦也总是耐心地等他说完。

汉高祖八年秋,边关告急。刘邦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这时,周昌站了出来,他指出边关之危的根源在于封国太多,诸侯割据。建议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要知道,当时很多大臣都与诸侯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周昌却毫不退缩,一条一条地列举了诸侯割据的弊端。最后,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了削藩之策。

周昌不仅敢言,还特别注重实地考察。每到一地,他都要深入民间了解实情。汉高祖九年,关中大旱,周昌主动请命前往视察。他走访了数十个村庄,详细记录了灾情,并提出了具体的救灾方案。

这种实干精神赢得了刘邦的高度信任。后来刘邦常说:"周昌虽然说话不利索,但做事利索得很。"这句话在当时传为美谈。

正是凭借着这种坦荡磊落的为官作风,周昌在朝中积累了深厚的威望。就连一向与他政见不合的大臣,也不得不佩服他的为人。正如后人所说:"周昌为官,不为利而枉,不为威而屈。"

三、韬光养晦:周昌的政治智慧

在西汉朝堂上,周昌虽以直言敢谏著称,但他并非不懂得审时度势。汉高祖十一年,朝廷内部开始暗流涌动,萧何、陈平等重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面对这种局面,周昌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处世之道。

每当萧何与陈平因政见不合而争执时,周昌总是先静静地听完双方的论点,然后才缓缓开口:"二位大人所言,各有道理。不如我们从百姓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种以民生为重的说话方式,常常能化解朝堂上的剑拔弩张。

有一次,朝中讨论赋税政策,萧何主张加重商税以充实国库,陈平则认为应该减轻农税以安抚民心。双方争执不下时,周昌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可以在商税与农税之间找到平衡。让商人负担一部分国库开支,同时也要照顾农民的生计。"

这种既不偏不倚又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建议,正是周昌政治智慧的体现。刘邦听后连连点头,当即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朝中但凡遇到类似的争议,都会征询周昌的看法。

不仅如此,周昌还善于把握分寸。当吕后与戚夫人的矛盾日益激化时,很多大臣都选择了站队。但周昌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他既不刻意亲近吕后,也不疏远戚夫人。每次朝会,他都是先向吕后行礼,再向戚夫人问安,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对二人的尊重。

汉高祖十二年春,一场大朝会上,有大臣提议增加戚夫人的封地。此议一出,满朝哗然。众人都知道这是在触动吕后的敏感神经。就在朝臣们各怀心思之际,周昌开口了:"陛下,依臣之见,朝廷的土地分封应当遵循祖制,不可轻易更改。"

这番话既没有得罪戚夫人,也顾及了吕后的立场。刘邦深以为然,当即否决了这个提议。事后,吕后和戚夫人都对周昌的处理方式表示赞赏。

周昌在处理与同僚关系时也极为谨慎。当时朝中有位新进大臣,常常在刘邦面前说周昌的坏话。有人劝周昌要还击,周昌却说:"为官之道,在于正己,不在于议人。"后来那位大臣因贪污被查,周昌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在刘邦面前为他求情,认为可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种宽厚待人的态度,使得周昌在朝中结下了不少善缘。即便是与他意见相左的官员,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胸襟。正是这种既有原则又懂变通的处事方式,让周昌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上站稳了脚跟。

四、赵国悲歌:托孤重任难完成

汉高祖十二年冬,一场秘密召见在长安宫中举行。刘邦将周昌单独召入内殿,交付了一项特殊使命:"朕命你为赵相,前往赵国辅佐如意。"这番话让周昌大为震惊,因为赵王刘如意正是戚夫人之子。

当时的情形颇为微妙。虽然废太子一事已经平息,但刘邦对刘如意仍是格外疼爱。按照惯例,诸侯王的相国多由当地官员担任,而刘邦却破例委派朝中重臣周昌前往,其用意不言而喻。

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刘邦又召见周昌,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如意年幼,你要好生辅佐。倘若日后有变,切记保全如意性命。"周昌领命而去,却不知这竟是他与刘邦的最后一次谈话。

到达赵国后,周昌立即着手整顿赵国政务。他先是清理了赵国官场,革除了一批贪污腐败的官员,又亲自走访民间,了解民情。短短半年,赵国政风为之一新。

然而好景不长,汉高祖十二年末,刘邦病重。此时朝中局势微妙,吕后已经开始暗中布局。一日,长安来了一位特使,带来了一封诏书,召赵王刘如意入朝觐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诏令,周昌立即意识到其中的凶险。他当即上书回复:"赵王近日染病在身,不便远行。"这一招虽然暂时挡住了吕后的第一次试探,但也让局势更加紧张。

不久,刘邦驾崩,吕后掌权。她再次派人传诏,命赵王即刻入朝。周昌依旧以赵王身体欠佳为由推脱。吕后震怒,直接下令召周昌入京面圣。

当周昌再次踏入长安宫门时,迎接他的是一位已经今非昔比的吕后。那位曾经对他施以跪拜大礼的皇后,此刻正冷冷地注视着他:"周昌,你可知罪?"

面对质问,周昌只是沉默以对。吕后继续说道:"你不是最讲忠义吗?为何屡次抗拒诏令?"周昌依旧保持沉默,只是深深叩首。最终,吕后虽然震怒,但念在周昌曾经的功劳,只是将他暂时扣留在长安。

就在周昌被扣留期间,吕后派人秘密前往赵国,趁周昌不在,终于将赵王刘如意骗入宫中。不久后,传来赵王饮下毒酒的消息。当周昌得知这个消息时,整个人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

这位曾经叱咤朝堂的御史大夫,最终未能完成先帝托付的重任。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踏入朝堂一步。

五、功臣末路:周昌的人生结局

在赵王刘如意遇害后,周昌立即上书请辞赵国相国之职。这位曾经在朝堂上口吃却力谏的直臣,如今只想远离朝堂的纷争。吕后虽然对周昌心存芥蒂,但念在他曾经力保太子刘盈的情分上,准许了他的请求。

汉惠帝元年春,周昌回到了家乡沛县。当年与刘邦一同起兵时的意气风发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垂暮老人。他在沛县老家置办了一处小院,整日躬耕自足。

当时沛县还住着不少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兵,他们时常前来探望周昌。每逢这时,周昌总会拿出家中珍藏的老酒,与这些老伙计们谈天说地。酒酣耳热之际,他们会谈起当年在沛县起兵时的往事。

有一次,一位老兵问道:"大人,您当年为何甘愿追随陛下起兵?"周昌端起酒杯,缓缓道来:"那时看到陛下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我便知道他日必成大业。"

周昌在家乡的生活十分简朴。他将御史大夫任上积攒的俸禄大部分都捐给了贫困的百姓,自己则过着与普通农夫无异的生活。当地百姓常常看到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在田间劳作,都会主动上前帮忙。

汉惠帝二年秋,一场秋雨过后,周昌染上重病。此时的他已经很少提及朝堂往事,唯独在病重时曾对前来探望的老友说:"我周昌一生,唯有负了先帝托付这一事耿耿于怀。"

临终前,周昌将自己积攒的最后一点财物分给了乡里的贫困人家。他留下遗言,要求按照最简单的礼仪安葬,不要铺张浪费。当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惠帝特意派人前来吊唁,并追赠他"忠肃"的谥号。

周昌的葬礼异常简单,但前来送行的人却格外多。不仅有当地的百姓,还有从长安特意赶来的故交。他们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消息:在周昌去世前不久,吕后曾经在私下里说过:"如果当年所有大臣都像周昌这样直言敢谏,或许朝廷就不会有这么多纷争。"

周昌的墓碑很小,上面只刻着他的官职和谥号。但在当地百姓中间,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有人说他是最后一个敢对刘邦直言的大臣,有人说他是最重情义的功臣,还有人说他是最清廉的官员。这些评价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印证了一个事实:一个真正的直臣,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保持着他的气节。

0 阅读:0

雾隐青山绘心语

简介:雾隐青山绘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