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寻访台北阎锡山故居及墓园

老醯儿谝史 2020-05-19 15:37:27

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飞离他统治了三十八年的山西,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最终在台湾阳明山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阎锡山故居位于台北市士林区永公路245巷34弄273号,尽管地势偏僻,交通不便,但自从两岸通航以来,慕名而来的山西人络绎不绝,也许与这一因素有关,阎锡山故居成为台北市市定古迹并被加以保护。

█ 阎锡山在台北

近些年来,很多人都从网络上看过到与阎锡山故居相关的图文,比如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上那篇反响强烈至今仍在流传的《寻故——寻找阎锡山的生前身后事》。

█ 1950年2月19日,阎锡山与梁化之长子梁安仁在太原五百完人招魂冢落成仪式上

█ 1950年3月14日,阎锡山向陈诚移交行政院印绶

2018年春节期间,利用前往台湾自由行的机会,我终于踏上了寻访阎锡山故居的旅途。通过谷歌地图搜索的信息表明,永公路馆地坪站只通一趟班次极少的小巴,与永公路相交的菁山路山猪湖站、干坑子站虽然也通公车,但下车后还要步行半个多小时。为方便起见,我坐了一辆计程车,由市区经仰德大道上山,用时二十余分钟。

█ 阎锡山故居入口

█ 入口处的文物铭牌

阎锡山故居的入口位于永公路西侧,很不起眼,由这个几家共用的入口进入,不久就可以看到挂有“阎院长故居”标志的台阶,扶阶而下,就是阎锡山故居的大门。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宣布复职,以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苦心撑持危局九个月的阎锡山递交辞呈,退出政坛,蜗居于台北的丽水街。为避开都市的喧闹与频繁的应酬,阎锡山租下了阳明山的一处旧农场,部属们自力更生,一面躬耕自给自足,一面建设草庐与窑洞。半年之后,阎锡山正式迁居菁山草庐。当时的阳明山,条件颇为艰苦,仅有一条土路上山,不通水电。阎锡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十年隐居,十年著作”的晚年生活。

█ 菁山草庐早期照片

著述与苦行的生活也许是对政治与军事双重失利的一种反思,但隐居并非避世,阎锡山一直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迁居当年,阎锡山就在菁山草芦接待了突然莅临的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老朋友陈纳德、陈香梅夫妇也曾上山探望,曾赠送了一台发电机。

█ 1947年6月2日,阎锡山与陈纳德、陈香梅夫妇在太原合影

█ 阎锡山晚年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组照及与部属和亲属合影

最令阎锡山欣喜的是,五儿子阎志惠挈妇将雏从日本归来团聚,他宽容地接受了二儿媳变成五儿媳的现实,而孙子孙女的到来,使得阎锡山暂时忘却了失意和乡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年双十节,阎锡山前往士林官邸赴宴时,还带上了孙子孙女,让他们向蒋介石磕头行大礼。

█ 阎锡山与阎志惠

█ 阎锡山与孙子树柟、孙女树枋

做为阎锡山唯一在身边的儿子,阎志惠参与了菁山草庐一些事务的管理,但是,因为在一系列事情上处理不当,阎氏父子渐生龃龉。阎志惠与二嫂的婚姻没有造成父子反目,但这短暂的一年相处却致使父子决裂,阎志惠带着妻小远走他乡,父子从此再也没有相见。

█ 1954年九月初八,阎锡山72岁寿辰与亲友合影,其中有阎志惠夫妇

阎锡山故居的主建筑名为种能洞,是一座仿造山西窑洞修建的单层住宅,它一方面抚慰着流亡者的乡愁,另一方面也有耐酷暑避台风的实效功用。

█ 种能洞石窑

所谓种能,体现着阎锡山的宇宙观,他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是种子,种子功能无穷大。

能种洞的外墙上,有一个硕大的“中”字。依据阎锡山的思想哲学,他认为处事、为人、为政,都有“发二仁,归于中”。“能种”是仁的本质,“中”是仁的收获。

█ 阎锡山故居参观导览中的地图

█ 阎锡山故居导览中的种能洞平面图

█ 种能洞的屋顶

█ 种能洞左侧

█ 种能洞左侧旧宅

█ 种能洞背后的红砖楼,兼有岗哨与防空洞的职能

在导览简介中,对于阎锡山有如下评价:“阎锡山一生坚守了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是一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儒学实践者”。导览简介中,对阎锡山“中”的思想做了如下介绍:“‘中是理之极则,对是事之极则,在理谓之中,在事谓之对’,‘适中求对’也是阎锡山治事的最高原则。所以他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不同的应变,这从其一生主政山西38年之久,到入主中央,迁台后虽面对横逆,却始终处变不惊,庄敬自强,并适应出各个不同的生活面,可见一斑”。

种能洞目前正在举办《阎锡山与种能洞特展》,展览的副标题是《战后重要人物防御性及避世概念的故居之展》,每天由志工服务,今天值班的志工是位退休的老伯,他每个月来这里值班两次。

█ 种能洞门厅

█ 特展说明:一间茅屋,承载着山西王最后的岁月

为了准备这次特展,种能洞的建筑外观和内部陈设都有调整,接待室里不再是熟悉的场景。展览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的形式展示了阎锡山的最后岁月,对阎锡山评价甚高,导览简介上的副标题写着“英雄仁者”四个大字。不过,台湾人对于阎锡山并不了解,两位近逾五旬的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阎锡山,故居的志工受过专门培训,但培训内容也存在不准确的地方。阎锡山在台湾,已然是一位被淡忘的人物。我参观的过程中,也只遇到三拔客人,其中一拔是几位台湾当地的自行车骑友,只是上阳明山看樱花途中顺便参观。

█ 特展之前,种能洞内原有陈设

█ 种能洞特展陈设

隐居阳明山的十年里,阎锡山完成了三千多万字的文章,平均每年著述30万字,共出版近20部书册。

█ 阎锡山在台湾与侍从们合影

█ 阎锡山部分著作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不能追随蒋介石重回大陆的遗憾中去世,终年78岁。

█ 晚年阎锡山

特展的解说词介绍说:“先生一生与人为善,……对于部属爱护有关,……先生过世后,阎夫人拿私人存款,发给剩下未离去的随员,相当于五年月俸的生活资遣费。无怪乎先生灵柩回山上,每户人家自发性地在家门口摆设鲜果祭品,部分随员照顾打理能种洞至今。先生的为人不言而喻。

█ 蒋介石等政要参加阎锡山葬礼组照

█ 阎锡山葬礼组照

前文所说的“部分随员照顾打理能种洞至今”,指的是阎锡山的侍卫张日明,他的故事已经广为熟知,跟随阎锡山仅十年,却为长官守了五十余年的墓,穷其一生来诠释山西人的忠义精神。遗憾的是,我这次未能遇到张日明。

█ 上世纪80年代,梁化之之子梁安仁前往台湾祭扫太原五百完人成仁冢时与张日明合影

█ 《寻故——寻找阎锡山的生前身后事》一文作者韩雯寻访阎锡山故居时偶遇张日明

阎锡山墓距离故居不过几百米,步行十余分钟即到。

墓园地形分为四层,墓冢位于最高层,其余三层均为台阶,每一层的两侧台阶中间都有拼装的汉字,分别为“中”、“种能”、“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阎锡山晚年谋求安和世界、造福人类的最高希望,更是仁的具体实践目标,他晚年最重要的著述,除了《三百年的中国》,便是《世界大同》。

█ 通往阎锡山墓园的小路

█ 阎锡山墓园的“世界大同”、“种能”与“中”

█ 阎锡山之墓

█ 阎墓背后的蒋介石对阎锡山的褒奖令

█ 墓上的中字

█ 英雄仁者

阎锡山之墓,面朝着大陆的方向,那里有他回不去的故乡。如今,台湾已经快要遗忘这位前行政院长,但家乡的人依然记得他。墓碑之前,摆放着来自山西的老陈醋和汾酒,那是他与故乡割舍不断的联系。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