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拥有600万盎司黄金,9亿美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
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后,军费高居不下,政府已无法通过发行公债筹措军政费用,弥补财政赤字。于是政府便更多地倾向于由国家银行垫款。为应付政府垫款,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增发纸币。
2、内战打到1948年下半年,战场的失利,使政府的信用濒临破产。法币的发行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3、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市场上开始出现了1法币兑换200储备券(汪伪政权的货币)的情况。
4、1948年8月,国民党为了搜刮民间的黄金、白银以及美元等硬通货,发行了金圆券。
当时规定,金圆券一元相当于法币300万元,并且以4元金圆券合美元1元,4.5元金圆券合黄金1克,2元金圆券合银元1元的比例强制收购民间的金、银、美钞;谁不主动去兑换,抄出即被没收并处以刑罚。
5、由于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法币,导致严重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了。1947年12月到1948年7月的半年间,上海的五家印钞厂以每分钟1600万元的速度昼夜不停地印刷法币。
6、金圆券是国民党政府继法币之后发行的一种纸币,始于1948年8月20日,停于1949年7月3日,历时仅十月余,是中国历史上贬值速度空前的货币。
7、至1948年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81亿元。至1949年4月时增至5万亿;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比10个月前初发行时增加24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面值100万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各式买卖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
8、后来,一石大米竟要4亿多金圆券。当时流行着这样的笑谈:“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
9、因法币不断贬值,在金融市场上已经丧失信誉,大笔交易通常采用“黄白绿”即金条、银洋、美钞。人们纷纷抢购黄金、美钞。
10、法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1945年8月有5000多亿元,1948年6月已猛增到250万亿元;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里,更猛增到604万亿元,为抗战前的47万倍。
11、金圆券实行后,物价一日数涨,到解放夕的1949年5月,物价又上涨了150万倍,金圆券已变成废纸一般。
12、粮食涨价更是离谱,原来是四元一担大米,后来竟然要四亿元!若以每石米320万粒计,买1粒就要130多元。
13、1948年4月,低级职工的薪金在100-380万元之间。
14、按照当时物价,1948年4月,低级职工的薪金在100-380万元之间,而照当时物价,一天买两斤玉米面(每斤23000元),一月就得138万元。即使这些微薄薪金,还不能保证按时发给而经常拖欠。
15、图中是1948年3月的发薪奇景,堆积如山的法币,10亿法币与3400美元价值相当。
16、曾报道,当时在一家鞋店,不管是男鞋、女靴,布鞋皮鞋,甚至连清朝时裹脚老太太穿的小鞋都被哄抢一空。
17、因发行的金圆券扩大了钞票面值,从开始最大一百、两百到了五百、一千。
18、后来一张金圆券的面值有伍拾万元!金圆券钞票面额一直不断升高,甚至出现100万元的大钞,但是这仍不足以应付交易需求,各类买卖交易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最后竟出了个五千万元大钞!
19、到1948年10月6日,上海共收兑黄金114万两、美钞3452万元、港币1100万元、银子96万两,合计价值2亿美元,占全国兑换总数的64%。
20、随后,国民政府用金圆券套来的黄金全部秘密运往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