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到先秦,吃饭的家伙用什么

美术报 2020-05-03 11:41:23

古人以祭祀为最重要最隆重的大事,所用器具都分门别类,各司其职:烹煮肉食之器为尊为鬲,贮酒之器为尊为爵,盛装主食之器则是为甗[yǎn]为簋[guǐ]。

甗 [yǎn]

古时候的蒸锅”

甗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蒸锅,把黍粟蒸熟后供献祭用。甗字左为献,右为瓦,表明原是一种陶器,左下有鬲字,甗的下部确实就是一只鬲,它的上部是一只甑,如圆锅状,两者组合成一体,当中有一种叫箄的附件隔着。这是一块薄板,上面打了孔洞,蒸饭时把黍粟放在甑中,因为有箄隔着,它们不会漏下去。鬲里装了水,在外部烧火,水被烧开了后蒸汽从箄孔中上升,蒸熟黍粟。

西周早期的兽面纹商妇甗

圆甗为多,偶有方甗。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只四蛇方甗,它上部的甑是一只带耳的四方斗,下部仍是圆形的鬲,但却有四只足,上面盘旋着四条昂着头的蛇,形制非常奇特,是一孤例。它虽然看上去有点别扭,不过却巧妙地解决了款足与腹部的过渡问题,变三足为四足,是为了和方鼎配合用的。有的甗是上甑下鬲分体组合的,有的甗则是上下联成一体,中无缝隙。从陶器时代出现,一直到战国晚期,甗被使用了2000多年,它的形制虽多有变化,但其功能却是没有改变,因为蒸锅永远是人们的生活之需。

簋 [guǐ]

真的只盛饭的饭碗”

簋是盛饭或粥的一种重要器皿,当黍粟被放在甗里被蒸熟成饭之后,要被盛在簋里祭祖,它是地位能够与鼎相当的一种器具。天子祭祀时以九鼎配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而士则是三鼎二簋,鼎是奇数,簋是偶数。到现在广东还把八大碗菜称为八簋”,北京有簋街”。

西周早期兽纹簋

簋与鼎一盛主食,一烹肉食,地位显赫,于是就有铭铸于其上,承载一些重要的事件。江苏丹徒曾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宜侯夨[cè]簋,这件不大的器皿腹底部铸有157字的铭文,根据郭沫若和唐兰等人的考证,辨识出这是西周早期有关分封诸侯的诰令。大意是说,有一天王来到夨的住地,在察看了墙上挂的地图、了解了有关方位后,决定把夨封到宜地去。赐给他一些土地、士人、百姓和奴隶,还赐给他一些仪仗、武器和物资。为了感谢王的恩赐,夨特意铸造了这只簋,以纪其事。宜,就是他新得到的南方封地,侯,是他的爵位,夨是他的名字,而簋则是器名,联系起来读,宜侯夨簋的意思就是:被封在宜地的名叫夨的侯所有的簋。

西周的宜侯夨簋原件

这只簋的造型和纹饰并无什么特殊之处,它是只圆簋,有四只耳,下部无座,簋上是冏纹和夔纹,由于年深日久,纹饰已经略有模糊,长满了铜锈。但它最有价值之处在于铭文,这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一只铸有分封诸侯铭文的青铜器,内容涉及到北人南迁、周人与吴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宜地究竟在何处等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弥补了历史上的缺失,从而证实了一些上古的传说,证明了江南的开发历史已有3000年,所以弥足珍贵。

西周的宜侯夨簋( ‍ 复制品) ‍‍

一位诸侯被天子赐以一只簋,它的意义与被赐予一只鼎同样重要。簋是饭碗,天子赐以碗而封以南方之地,这就意味着他从此就可以在这块封邑上收租取食,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发号施令,一只簋就这样突破了一般容器的范围而升华为形而上。

盨 [xǔ] 、簠 [fǔ]

进阶的饭盒

簋到了春秋时演变成盨[xǔ]和簠[fǔ]。它们的上部都有盖,都为长方形,不同的是盨为圆角,簠是方角,作用和簋一样,都是装饭粥的食器,如同现在的带盖饭盒。盖上有钮,打开后盖被倒置,钮就做了足,一器二用,可供两人分食,十分便捷,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实用态度。

用来装调料也太奢侈了吧

豆是一种高足的容器,功能是装调料和副食,有肉酱醢”、有干果、有肉脯。豆有高足,使它在众多的祭器上露出头来。豆多是圆形,偶见方形的豆,分有盖和无盖的两种。山西浑源的李峪出土过一件战国时的豆,其造型缩短了足的高度,拼命夸大了它的身体,使之成为一种肥胖膨鼓的扁球体,两只细小的耳,豆身全部鎏金,用嵌红铜的方法做出了许多神奇怪异的图案,人物犬马,骑弋射猎。仅一只装调味品的器皿,已达到了流光溢彩、穷奢极侈的地步,令人咋舌。豆一这形制以后被漆器和瓷器都采用,到最后形成了高脚的菜盘,是一种长命而善变的器皿。

战国鎏金镶嵌纹有盖豆 ‍‍

奇怪又短命的器具

敦是一种奇怪的器皿,也是一种短命的器皿。它的外形如一只圆球,在下部装了足,上部装了钮,两侧加了耳,总体看上去奇形怪状,就像现在的一种武器水雷。敦基本上都是器盖同形,上下都是一样,呈轴对称。因为它的浑圆,被称为西瓜鼎”。因为它的浑圆,所以获得了人们的好感,以后称人老实都说敦厚”,敦确实够厚的。敦里面装的是饭粥之类的主食。

战国晚期几何纹敦

编 | 俞越

作者系江苏作家、画家

转载请 注明出处

-------------------------

-------------------------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