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外很多人说「《哪吒2》是中国人自己的狂欢」?

颜汐言说 2025-03-09 19:58:12

爆款背后的文化暗战

《哪吒2》首日票房破5亿时,东京电视台正循环播放着「中国动画崛起」的专题报道。当社交媒体被「藕饼CP」屠版时,《纽约时报》却刊出「自嗨式狂欢」的刺眼标题。这冰火两重天的舆论场,恰似混天绫与乾坤圈的交锋。

细看外媒的「酸葡萄」话术,总绕不开「政府背书」「民族主义」的陈旧标签。他们似乎选择性忽略了:北美观众可以对着漫威英雄尖叫,中国人为何不能为自家神话IP买单?当迪士尼把花木兰改成美式爆米花片时,怎么没人说那是「美国自嗨」?

国漫崛起的硬核密码

翻看《哪吒2》的幕后花絮,1800个特效镜头藏着更残酷的真相。追光动画的渲染农场全年无休,导演组三下云冈石窟采风,连申公豹的法器纹样都来自商周青铜器。这种较真劲儿,可比某些「眯眯眼」的刻板设计高级多了。

饺子导演在路演时说过金句:「中国神话不是素材库,而是精神DNA。」这次哪吒不再叛逆砸龙宫,反而在天劫中悟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东方哲思。当西方超英忙着拯救宇宙,我们的神仙在参透生死轮回——这格局差着维度呢。

傲慢与偏见的新战场

某些外媒的破防,本质是文化话语权的焦虑。就像当年《流浪地球》打开科幻大门时,BBC非要扯「太空战狼」。他们似乎没意识到,Z世代观众早就在TikTok上玩转敦煌飞天特效,用赛博朋克重构山海经了。

更讽刺的是,当《哪吒2》登陆北美时,AMC影院里金发碧眼的观众跟着敖丙落泪。文化差异的鸿沟,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傲慢能填平的。就像宫崎骏不会因为西方人看不懂物哀美学,就放弃拍《千与千寻》。

踩着风火轮看世界

站在上海电影节的红毯上,制片人擦着汗说:「我们要做世界的哪吒,不是中国的蜘蛛侠。」这句话藏着国产IP出海的终极密码——用全球通行的视听语言,讲中国独有的精神故事。

当迪士尼把《白雪公主》改成黑皮肤时,我们的神话新编反而守住文化根脉。这份底气,来自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来自三星堆青铜树的宇宙观,更来自每个中国孩子骨子里的「哪吒情结」。下次再有人说「自嗨」,不妨笑着回怼:我们嗨的可是五千年!

0 阅读:2
颜汐言说

颜汐言说

怀揣梦想|吃饭睡觉|保持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