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三峡大坝20倍!外媒突然发现,中国下血本在沙漠搞了件大事

模糊泪誓 2024-12-18 16:32:01

近年来,一场关于沙漠治理的竞赛在我国悄然展开。在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经过多年的努力,曾经的漫漫黄沙之地,如今已逐渐被绿色植被所覆盖。

这片沙漠的变化,是中国沙漠治理的一个成功典范,也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的国家之一。沙漠化问题给我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据统计,我国有261.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沙尘天气频繁发生,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阻碍。

在沙漠边缘地区,人们曾长期饱受沙尘的侵扰。漫天的黄沙无孔不入,家具、厨房、床铺等都被沙尘覆盖,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新建的房屋在黄沙的包围下艰难生存,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也难以抵挡沙尘的冲击。2000年,沙尘暴首次南下,波及到我国的宝岛台湾。

九年后,台湾遭遇了历史上最强的沙尘侵袭,101大楼被浓雾笼罩,全岛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数值超过100,空气质量达到不良状态,这一事件凸显了我国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尽管近年来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有所下降,但它对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却日益加剧。2021年第一季度,沙尘天气导致大陆地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0万元。

低能见度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连霍高速更是多次成为沙尘天气下追尾事故的发生地,2016年的8连撞起火事件令人痛心。

为了改善沙漠地区的生存环境,我国人民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治沙之路。早期,人们尝试在沙漠中种植防风固沙的树木。

然而,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每棵树苗的生存成本高达数百元,且在沙暴中常常被毁,树苗不是被风沙掩埋,就是被卷走。面对这一困境,植树人员尝试用沙柳枝“打方格”来固沙,这种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树苗,但树苗的存活率极低,几十棵中难有一棵存活。

在治沙的艰难探索中,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的出现,为沙漠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20世纪年代,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燃料能源供不应求,全球能源危机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积极探索可持续的新能源,太阳能、水能和风能成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

其中,太阳能在日照充足的荒漠地带具有显著优势,不仅是最佳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还因其广泛分布和充足的特点,成为治理荒漠、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著名企业家王传福曾指出,只需在1%的沙漠面积上铺设光伏板,就足以满足全国的用电需求。

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和用电量,这一技术的潜力巨大。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太阳能作为绿色环保的新兴能源备受关注。在沙漠地区,太阳能发电不仅能满足能源需求,还能充分利用干旱、高温的气候条件,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光伏发电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控制器和逆变器组成,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中国的广袤沙漠中,一种创新的生态模式正在兴起:光伏发电与板间种植的结合。在沙漠地带利用太阳能发电时,如何保护太阳能板免受沙尘覆盖是一个关键问题。

光伏发电基地的管理人员定期使用水清理太阳能板,同时将清洗太阳能板时产生的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供给板间种植的绿植。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还促进了沙漠地区的生态恢复,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为防止种植的植物过度生长影响太阳能板的光吸收效率,人们巧妙地引入了家禽养殖,通过人为干预来维持生态平衡。这一生态系统的构建,增强了光伏发电的可持续性,吸引了众多企业家投身于中国的荒漠化治理事业。

中国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的面积显著缩小。

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使得荒漠地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太阳能发电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2年底,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计划,拟在西北荒漠地区建设总装机容量达4.5亿千瓦的风电光伏基地。

该基地规模相当于三峡大坝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0倍,这一计划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基地建成后,将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效益。

光伏发电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能源产出上,还具有多种功能。在达拉特旗光伏基地,由19.6万块光伏板拼成的“骏马图”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吸引了众多游客,为光伏发电站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展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实力。这一发展不仅为中国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在沙漠治理和新能源开发方面不断探索,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