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战场上也同样如此,孤军深入,长途奔袭,往往是大忌。这种情况,往往只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以惨败结局。如果没有不断的据点,不断深入的基地,长途奔袭成功率太低了。西汉时期,霍去病率军破匈奴,打到哪里,吃到哪里,但这种勇冠全军的大胜利,毕竟是少数。大将军卫青的稳步推进,才是老成持国之道。打仗就是以正合,以奇胜。
在俄国历史上,在入侵中亚的历史上,就曾经过于自负,孤军深入最终一败涂地。大概19世纪二十年代,俄国征服了哈萨克汗国的中玉兹和小玉兹,成功破坏了哈萨克汗国的独立,逐渐控制了哈萨克疆域。基于此,俄国不断在哈萨克大草原上建立了一些前哨基地。但相对来说,这些前哨基地还是集中在中亚地区的西部,远没有深入中亚地区。19世纪三十年代,为了更大规模的入侵中亚地区,俄国又建立了新亚历山大罗夫斯克要塞。为了更好地保护贸易、掠夺领土以及跟英国在阿富汗、中亚地区的争夺,俄国发起了对中亚地区的一次大规模远征。这是由俄国彼罗夫斯基将军所率领的,对希瓦汗国的大规模远征。在出征之前,彼罗夫斯基对沙皇信誓旦旦。同时,这项军事行动还是秘密的。结果彼罗夫斯基选择在冬季远征,他的考虑是中亚地区干旱缺水,冬天下雪还能补充水。1839年开始的远征,花费巨大,结果一败涂地,实际上都没有到达希瓦城。在距离不远的地方,俄军就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无奈的宣布远征失败,往回撤了。这一次失败,大概损失了超过1000人,而且基本上大部分运输工具,比如骆驼、马匹等都损失了。俄国这次大规模入侵,从纯军事角度而言,可以说是俄军孤军深入,战线太漫长了,他们得穿过大概1000公里的荒漠和草原地区。虽然路上有几个据点,但这种据点是前哨,更准确的说,大概是敌情探查据点,不是正规基地,无法提供补给。这导致俄军长途奔袭,完全得仰仗后面巨大的庞大的漫长的后勤保障运输队。俄国在更深的中亚地区,没有正规的基地,而且还在冬季远征,荒漠,恶劣天气、草原,人烟稀少,对深入的孤军而言,风险太大了。没有更加深入的基地,俄军能走多远?光想没有意义,到最后那就是坚持不下去。疾病、饥饿、天气等原因,导致俄军不断减员。最后的结果,那就是一败涂地,连正式战役都没有,远征就失败了。有了这一次惨痛的教训,俄军后来不断在中亚地区建立基地,不断稳定而无情的推进。到了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已建立了不少的基地,叫要塞也好,叫城堡也好。这种基地能给俄军提供补给和休整地方。到了1853年,彼罗夫斯基再次远征入侵中亚腹地,途中建立了卡扎林斯克要塞。后来,他攻克了浩罕汗国的阿克麦肯特要塞,算是一雪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