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场尾水处理,人工湿地构建,磷氮去除率,环保验收达标
在特种养殖领域,水貂养殖是一门独特的学问。水貂,这种小巧灵活的动物,皮毛柔软且富有光泽,在服装行业有着极高的价值,制作出的貂皮制品颇受高端市场欢迎。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像黑龙江的某些山区,气候干冷,这里的养殖户们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起了水貂养殖产业。
不过,水貂养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头疼的问题。就拿养殖场的尾水来说吧,这尾水里面含有不少污染物,如果不处理好,不仅对养殖场的周边环境有负面影响,而且还不符合环保要求。比如说,在养殖场运营一段时间后,周围的土壤和水源可能因为尾水排放而受到污染,这就容易引发周边居民的不满,也可能会导致养殖场面临处罚。这里面的数据也很关键,像有的养殖场尾水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其中的磷氮含量可能会超标数倍。
就拿山东德州有位李老板的水貂养殖场来说吧。李老板搞水貂养殖也有些年头了,养殖场的规模不算小。在刚开始养殖的时候,他并没有太在意尾水处理。可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他发现养殖场周围的植被都没有以前旺盛了,还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他想这肯定是尾水的问题,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在和一些同行交流后,他知道了人工湿地构建可能是解决尾水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人工湿地可不是简单弄个有水有泥巴的地方就行,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比如说,在选择湿地里的植物方面就很有讲究。我给大家说几种不同的水生植物。首先是芦苇,这可是比较常见的湿地植物了,它可以适应多种环境,在净化水质方面效果也不错。但是它也有缺点,在寒冷的北方干冷环境下,冬季可能会有部分枯死。还有就是菖蒲,菖蒲的生命力比较顽强,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也还算可以。它和芦苇比起来呢,在寒冷天气的耐受性可能会更好一点。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冷门的水生植物叫苦草,在南方湿热的环境下,它的生长速度会很快,对磷氮的吸收效果特别好。如果把它放在南方的水貂养殖场尾水处理的人工湿地里,那磷氮去除率很可能会大大提高。再比如说凤眼莲,这在南方也很常见,繁殖能力超强,不过它可能会泛滥成灾,得好好管控。还有像水毛花这种北方比较少见的冷门植物,在北方的湿地里如果能养好了,对净化水质也有一定的作用。
那李老板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先对养殖场的尾水进行了分析,发现磷氮含量比较高。然后他选择了在一些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构建人工湿地。在植物的选择上,他既考虑了北方干冷的环境因素,也考虑到要尽量提高磷氮的去除率。他除了种了芦苇,还引进了一些水毛花。刚开始的时候,还不是很顺利。因为构建人工湿地需要一些时间来培养微生物群落,一般得2 - 3个月才能看到初步的效果。在这期间,他也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说水流的速度不好控制,要是水流速度太快,植物不能充分吸收尾水中的污染物,要是水流速度太慢,又容易滋生细菌。
但是李老板没有轻易放弃。他不断地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还上网查了很多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人工湿地开始发挥作用的。大概过了一年左右,经过检测,尾水中的磷氮去除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他的水貂养殖场也因为环保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周围的环境变好了,和周边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了。
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说在南方的广东,那里的气候湿热,水域面积比较大。有个梁老板的水貂养殖场规模也很大。他在处理尾水的时候,除了构建人工湿地,还采用了一些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但是他也发现,随着养殖年限的增加,尾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越来越高,如果单纯依靠物理化学方法,成本会很高,而且效果也不是很稳定。后来他决定也构建人工湿地。他选择了菖蒲和凤眼莲这两种植物搭配。菖蒲可以有效地吸附一些重金属离子,凤眼莲则对有机物有比较好的分解能力。不过由于凤眼莲繁殖太快,他得经常打捞,不然湿地的水面就会被凤眼莲盖住,影响了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在构建人工湿地的过程中,南北地域差异是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北方的干冷环境下,在冬季,人工湿地里的一些植物可能会停止生长,这时候就需要做好一些保护措施,比如对湿地进行部分覆盖,防止水温过低影响植物根系。而在南方的湿热环境下,雨水比较充足,水的来源相对容易一些,但是要特别注意防止洪涝灾害对人工湿地的破坏。比如说,有些南方的养殖场在遇到暴雨的时候,人工湿地的堤坝可能会被冲毁,导致处理尾水的过程被打乱。
对于水貂养殖场的尾水,如果磷氮去除率能够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标准,环保验收也就达标了。像相关部门规定,水貂养殖场尾水排入自然水体时,磷氮的含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来说,氮的含量不能超过每升多少毫克,磷的含量也有相应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根据保护当地水资源环境的要求制定的。
再说说我的一个网友的经历吧。他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有个朋友开了个小型的水貂养殖场。那个养殖场虽然不大,但是尾水排放也造成了小范围的污染。我这个网友啊,比较热心肠,就给他朋友出主意弄人工湿地。他们在湿地里种了各种不同的植物,包括芦苇、菖蒲还有一些当地的小水生植物。在构建湿地的初期,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说找不到合适的土壤。因为要把尾水处理好,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都很重要。后来经过不断的尝试,他们找到了一种混合土壤,既有很好的透气性,又能保住一定的水分。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育,他们的人工湿地里的植物逐渐生长起来了,尾水的磷氮去除率也逐渐提高。到了年底的时候,再检测尾水,各项指标都已经达到了比较可观的程度,离环保验收的标准也不差了。
还有一个例子,在东北地区的一些水貂养殖场。那里的环境比较寒冷,冬季漫长。有个养殖场的老板老张,他深知尾水如果处理不好,冬季时周围的土壤和水源就会受到很大污染。他看到别的大养殖场构建人工湿地,他也跟着学。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老是失败。他发现原来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和适应性不同。他原来种的一些南方植物,到了北方干冷的环境下,根本活不了。后来,他在专家的指导下,重新选择了芦苇、水毛花等耐寒的植物。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他的人工湿地逐渐稳定下来,每个月对尾水进行检测,磷氮去除率也比较令人满意,终于达到了环保验收的标准。
在水貂养殖场尾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构建过程中,除了植物和地域差异,还有很多小细节也不能忽视。比如说湿地的底泥成分。不同的底泥成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尾水处理效果都有影响。在一些酸性土壤的地区,可能有些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还有一些养殖场在构建人工湿地的时候,忽略了水流量的动态变化。如果在繁殖季节,水貂数量增多,尾水的水量也会相应增加,如果按照平时的流量来设计人工湿地,就会出现处理不过来的情况。
而且,人工湿地的构建不是一次性就万事大吉的。像北方有些水貂养殖场的人工湿地,在冬季枯水期,如果不进行适当的管理,植物根系可能会因为冻结等原因受到损伤。到了春天,植物就不能很好地生长,从而影响下一年的尾水处理效果。这就需要养殖户在每个季节都做好不同的维护工作。
再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来看,构建和维护人工湿地也是有一定成本的。南方的养殖场可能在植物采购和人工成本上相对较低,因为当地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北方的一些养殖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植物运输成本可能会增加。而且,在寒冷的冬季,为了保护湿地里的一些耐寒植物,可能需要投入额外的能源来取暖。
在环保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水貂养殖场的尾水处理不仅仅是养殖户自己的事情,也是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表现。各个地区的养殖户都在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人工湿地构建方法。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养殖场,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希望能够让水貂养殖和环境保护实现良好的平衡。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水貂养殖场尾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构建中,你们觉得是植物选择更重要,还是地域环境差异的应对措施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