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辞掉铁饭碗,去下海做生意,全家骂他疯,如今却靠他住大房子

锦书念君安 2025-01-11 19:18:52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80年代,我的老公李建国毅然决然的辞去了铁饭碗,准备下海去做生意,当时我们全家都说他疯了,想让他重新端起铁饭碗。可他还是一意孤行,第一次做生意亏了很多,我们全家更是对他“围追堵截”,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如今我们全家靠他住上了大房子。

01

我叫李秀娟,今年六十岁了,坐在窗边透过干净明亮的落地窗,看着楼下那片郁郁葱葱的小花园,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段让人又气又笑的日子。

那是1983年,改革开放的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对于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县城来说,变化似乎还很遥远。

我的老公王建国当时是在面粉厂工作,这份“铁饭碗”是当时人人羡慕的好差事,工资虽然不高,但胜在稳定,吃穿不愁,生病还能报销。家里有两个孩子,我在供销社做售货员,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有滋有味。

建国他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人,年轻时参军到大城市见过世面,总想着能干出点不一样的事业来。回到县城后,他考上了粮食局的工作,虽然稳定,但工作日复一日的单调枯燥让他感到压抑。

改革开放后,建国看到很多人靠着做生意发了家,一些原本不如他的人,如今已经买了自行车、甚至在镇上盖起了楼房。而他每天按部就班,拿着固定的工资,心里总觉得不甘心。

有一次他去镇上出差,看到路边有个小商贩在卖塑料凉鞋,那凉鞋又轻便又便宜,周围围满了顾客。

建国站在那里看了很久,问了一些做生意的事,商贩笑着说:“哥们,这生意比你那上班强多了,我这行情好的时候一天赚的比你一个月工资还多。”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了建国的心里。

回家后建国开始留意市场上流行的商品,也偷偷买了一些有关做生意的书来看。那时候县里的供销社和百货公司商品种类单一,很多人抱怨买不到合适的东西。

而他发现这些东西在省城的市场上不仅便宜,种类还特别多。建国心里隐隐觉得,改革的浪潮已经来了,做生意才是未来的出路。那天晚上建国忽然对我说,他想辞职。

“辞职?!”我当时端着碗,愣在了那里。

“我想下海做生意。”他抬起头,目光坚定。“你疯了吧?”我几乎要把碗摔在桌上,“面粉厂的工作多好啊!辞了你能干啥?咱们两个孩子要吃饭、要上学,你这是折腾啥啊?”

他没有回嘴,只是低头吃饭,嘴里嘟囔了一句:“总不能一辈子这样下去吧。”

晚上躺在炕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建国的想法就像个炸弹,搅得我心里乱糟糟的。那几天他总是神神秘秘地看一些书,还约了几个朋友在外头商量什么。后来我才知道,他那会儿已经在研究怎么做小商品生意了。

家里的矛盾爆发得很快,建国辞职的消息传得飞快,公公婆婆直接跑到家里大骂:“你是不是脑子被门夹了?!铁饭碗不要了,你这是让老婆孩子喝西北风吗?”我也跟着抹眼泪:“建国,你就听爸妈一句劝,别折腾了,好好上班不行吗?”

可建国的倔劲上来了,他不光辞了职,还把家里仅有的500块存款拿去买了一批小商品,说是要去省城摆摊卖。看到他扛着货物走的背影,我心里又气又怕甚至带着几分绝望。

02

建国第一次去省城呆了一个多星期,回来时却脸色灰白,一声不吭。我试探着问:“卖得怎么样?”他摇了摇头,说:“赔了。市场竞争太大,没经验。”

我听了心里一阵刺痛,但嘴上却忍不住冷嘲热讽:“早跟你说了,做生意哪有那么容易?还不如老老实实上班呢!”他没吭声,只是闷头抽烟。

然而建国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他很快又出门了,临走前跟我说:“娟子,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再不成,我就回来找工作,什么都听你的。”我看着他坚定的眼神,虽然心里不情愿,但还是点了点头。

第二次回来时,他带回了1000块钱。我瞪大了眼睛,几乎不敢相信。“这次我去批了些布料,专门找那些缺货的小摊贩批发给他们,利润比直接卖货高。”他边说边把钱递给我,“娟子,你放心,我不会让你们受苦的。”

慢慢地他的生意开始有了起色。建国似乎天生是做生意的料,跑市场、找供货渠道、和人谈价钱,他样样都得心应手。半年后他带回了一笔不小的钱,说要在县城开一家小百货店。我心里虽然还有疑虑,但看到他干劲十足的样子,也不好再说什么。

百货店开张后,生意竟然出奇地好。那时候县城里的店铺不多,建国又勤快,什么东西畅销他就进什么货,价格也公道,很快就吸引了不少顾客。我们家渐渐从入不敷出变成了小有积蓄。

我们日子越来越红火,而我们当年的邻居老李,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老李和建国一样,也是国营厂的职工,工作稳定,还时常嘲笑建国“不务正业”,说什么“下海都是瞎折腾,迟早会后悔”。

可谁知到了90年代中期,下岗潮席卷而来,老李所在的厂子因经营不善倒闭了,他一下子失了业。为了维持生计,老李不得不去工地干零活,搬砖、和水泥,风吹日晒,人也瘦了一大圈。

他的妻子更是常常哭着抱怨:“还不如早些做点别的,不至于现在这么惨。”每次见到我们,老李都叹着气说:“建国是真有眼光啊,当初我哪能想到会有今天?”

这让我感慨万分,当初建国的选择虽然冒险,但也正是这份冒险,让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而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铁饭碗”,却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无情打碎。

可就在日子好转的时候,我和建国的矛盾却越来越多。每次他一提扩大规模,我就忍不住泼冷水:“现在这样挺好的,干嘛非得折腾那么多?”他却不以为然:“现在是机会,要抓住了才能赚大钱!”

建国的胆子越来越大,他开始往省城的大市场跑,甚至还合伙租了一个小仓库。有一次他拖回来一车电风扇,我当场气炸了:“这么多风扇,卖不出去怎么办?”他说:“放心,现在天热,肯定好卖!”结果还真被他赌对了,短短一个月就全卖光了,净赚两万多块。

时间一晃到了1990年,建国的生意越做越大,县城里的几家百货店都成了他的固定客户。我们家从漏雨的小瓦房搬进了宽敞的二层小楼,还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公公婆婆对建国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逢人就夸:“我家建国是真有本事!”

然而我却没法完全高兴起来。建国每天早出晚归,连过年都不着家,孩子们都埋怨爸爸陪他们的时间太少。那时候我夜里一个人躺在床上,脑子里总会冒出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他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赚这么多钱,会不会有人惦记?有时候甚至会怀疑,他是不是在外头有人了。

直到有一天他从省城回来,带回了一份厚厚的文件,兴冲冲地对我说:“娟子,我要开厂了!”

我愣住了:“开厂?开什么厂?”

“塑料制品厂!现在市场上塑料盆、塑料桶特别畅销,我打听过了,利润很高。”我顿时急了:“建国,你是不是疯了?开厂得投多少钱?咱们这点积蓄全砸进去,不怕血本无归吗?”

他却笑了:“娟子,你得信我一次。这几年我哪次看走眼了?”最后我还是拗不过他。厂子开工后,他更加忙碌了,每天不是在厂里盯生产,就是跑市场谈订单。起初我心里一直悬着,生怕赔得一干二净。可没想到厂子刚投产半年就赚回了成本,订单也越来越多。

1995年建国成了全县有名的企业家。我们家的生活彻底变了样,孩子们上了好学校,家里添置了彩电、冰箱,还买了一辆小汽车。这一切都是他用拼命换来的。

如今建国已经退休了,厂子交给了儿子打理。我们住在城里的一套大房子里,晚饭后一起去小区花园散步,有时候聊起当年的事,我总会感慨:“建国,要是当初听我的,你现在还在粮食局拿几十块工资呢。”

他哈哈一笑:“所以说关键时候得敢闯。”是啊,他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虽然这一路走得惊险,但回头看,我庆幸自己最终支持了他,也庆幸他用坚持和努力给了我们这个家一个全新的未来。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