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银货币化始于战国时期的错银青铜器装饰,但直到明隆庆元年(1567年)解除海禁后,随着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年均300吨),才真正成为主流货币。考古数据显示,宋元时期银锭出土量只不过占历代总量的7%,而明清银锭占比高达83%。
究其原因是西方殖民掠夺与全球贸易的结果,仅1571-1821年间,全球1/3的美洲白银经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流入中国。
美洲白银
那么,这些白银最终都去了哪里呢,我们可以沿着历史的足迹,梳理出它们消失的完整链条。
首先就是被当作陪葬品,墓葬消耗的惊人数字令人震撼。考古发现证实,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银器287件,总重120公斤,相当于当时2000户中产家庭年收入。清代慈禧地宫陪葬白银估值800万两,约合今人民币50亿元,仅棺内填充的珍珠就价值白银400万两。据洛阳邙山墓葬群出土统计,东汉至唐墓葬中白银随葬比例从12%升至34%。
其次,战争掠夺带走了大量白银。辛丑条约单次赔款4.5亿两白银,含利息9.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2年财政收入。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时,运往台湾的白银达5.4亿盎司,约合今4500吨。甲午战争后日本掠走的2.3亿两白银,可建造4艘定远级铁甲舰。
还有就是自然损耗,流通损耗的规模同样不容小觑。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出土的碎银渣显示,银锭流通10年后平均磨损率达23%。清代钱庄账簿记载,光绪年间北京银楼每年回收碎银屑达1.2万两,这些损耗白银最终进入熔炉。
还有就是被重新熔铸了,熔铸再造让白银获得了新生。江西藩库档案显示,太平天国战后江西一省就熔铸旧银180万两改铸新锭。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全国熔毁银两超过2亿枚,改铸成22.5克标准银元。
还有就是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因素被深埋海底或地下,或者自然遗忘了。比如说,内蒙古黑城遗址出土的西夏银铤,因河道改道被埋藏达700年。2019年广东南海I号沉船打捞出银锭3.2吨,印证了宋史记载的海舶岁入银数十万两。
南海I号打捞的沉船
那么,从整体数据来看,白银最终流向如何呢。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50年统计,全国白银存量仅剩4500吨,较晚清时期减少82%。这个数字背后是,37%因战争外流,主要流向日、英、俄,29%埋藏于地下,含墓葬、窖藏、自然掩埋,18%熔毁改铸,16%日常损耗。
现存古代白银中,博物馆藏品占比71%,约3200吨,民间收藏26%,仍在流通的不足3%。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流转的白银,最终以文物形态讲述其千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