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北大毕业,可宁愿失联不做外交官,也要去国外“打工”。
他身价千万,但即便父母以下跪自尽相逼,受尽千夫所指,也要回老家种地养猪。
他就是杨舒春,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奇人”。
似乎杨舒春在每一次人生选择上,都会选那个看着错误的答案。
一次次放弃锦绣前程,现如今12年过去了,那个回村务农的杨舒春怎么样了?
什么支撑他做出来“匪夷所思”的选择呢?
杨舒春的家境一般,他的父母也都是普通人。
可他却是从小既聪明又努力。
1999年,杨舒春以无锡榜眼的成绩,成功考进了北大的西班牙语系。
在父母和村民们的眼里,杨舒春的未来就只有四个字了——飞黄腾达。
进入大学后,杨舒春一样地刻苦努力,依然能够在天才荟萃的北大学府里出类拔萃。
大三的时候,学校指派杨舒春为交流生,前往西班牙进修。
起初,杨舒春有点不太想去,担心会花费比较多的钱。
不过,学校承担了交流期间的所有学杂费和生活费,解决了杨舒春的后顾之忧。
如此,他才安心地坐上了飞往西班牙的航班。
可学校并不是无偿资助,而是和杨舒春“签了份合同”。
杨舒春需要在毕业后,前往外交部任职。
说是条件,可外人看起来,这不是血赚?
杨舒春既不花一分钱去进修,毕业后还能有这么一份体面的工作。
当时,杨舒春的父母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亲朋好友们也是不断夸奖杨舒春:
“这可是外交官啊!以后你们老两口享不完的福啊!”
到了西班牙后,杨舒春在学业之余,也干起了兼职。
因为自己热爱足球,又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便找了一家报社当体育记者。
更巧合的是,这家报社的老板是中国人。
他乡遇故知,本就是人生一大幸事。
更别说,这份工作又是兴趣,还能赚钱。
因此,那段时间,杨舒春过得非常开心。
在和报社老板聊天时,杨舒春发现老板是白手起家,一步步奋斗到现如今身价千万。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杨舒春被老板的经历深深折服了,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自己从小就按部就班,一步步考到北大,未来还要当外交官。这一切就像计划好的,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呢?”
毕业后,杨舒春成功通过了外交部的面试,但是他却没和父母商量,又悄悄地回到了西班牙。
他要留在西班牙,在这里干出名堂。
杨舒春又回到了那家报社,并准备考取马德里大学的市场营销硕士,放弃了外交官的工作。
父母一直以为杨舒春在北京呢,直到他们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是外交部,他们说联系不上杨舒春,按时间来说他该来单位报道了。
可这边的父母也联系不上杨舒春,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但外交部毕竟和杨舒春签的有合同,违约了是要交付违约金的。
二老也没一点办法,只好先把钱交上。
“这孩子,读书把脑子读傻了吧?这么好的工作,多少人挤破头还拿不到呢?”
当年杨舒春的父母面对亲朋好友的询问,也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在杨舒春顺利拿下了硕士学位。
不过他慢慢认为报社的工作虽然开心,但是前景一般。
因此杨舒春又跳槽到了一家贸易公司。
他在这家公司,一做就是五年,也积累了丰富的人脉。
可事业小有成就的杨舒春从来没有忘记报社老板的经历,于是他看准时机跳出了公司。
杨舒春二话不说,几乎把所有家产都拿出来开了一家贸易公司。
他意识到西班牙人对中国生产的很多小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杨舒春从国内以低价进货,高价卖给当地人。
因为西班牙的物价比较高,所以杨舒春的买卖做的很红火。
没过多久,杨舒春公司的收入就轻松过了千万。
父母看到儿子这么优秀,便也不再提外交官的事情了。
这下亲朋好友也是再一次对杨舒春刮目相看。
“看看人老杨家的儿子,做生意做到国外了,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
这样的称赞,杨舒春父母是百听不厌,但对于杨舒春自己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杨舒春出生在无锡的一个小农村里,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父母俩人都是工作努力踏实的普通人,但是迫于生计,每天也都是起早贪黑的。
杨舒春打小就聪明又勤奋。
他心里很清楚,想要走出农村,让父母真正过上好日子,读书是唯一的方法。
因此杨舒春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爱好,认准了死读书。
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很好,是妥妥的学霸。
不仅如此,杨舒春还经常帮爸妈干一些杂活。
因此,杨舒春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邻居们和老师教育孩子时,一直拿杨舒春举例。
在他们眼中,杨舒春未来一定很光明。
高中时,杨舒春的成绩一直拔尖。
他的班主任甚至感叹道:“自己教书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聪明又努力的!这学校里最出色的就是杨舒春了。”
果不其然,杨舒春高考时以全市文科榜眼的成绩杀进了北大。
在大学时,他的学习也很优秀,也早早收到了外交部的邀请。
但是他却选择了在当时几乎没人理解的路,放弃外交部,跑国外给人打工。
当时父亲气急了,甚至要和杨舒春断绝父子关系。
可杨舒春从小到大,认准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
因此,父母也只能由着儿子的性子来。
那几年,杨舒春和父母的关系一度接近破裂。
直到杨舒春的生意做大了,父母才理解了儿子当初的选择。
后来,因为杨舒春很忙,所以父母也总是飞去西班牙,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有一次,杨舒春的妈妈在西班牙超市买了一大兜子菜回家。
“他们这里的菜真干净啊!都不用洗。”
母亲简单的一句话,却在杨舒春的心里炸起了雷。
2011年,杨舒春也没有和父母商量分毫,直接关掉了公司回到了家乡。
此时父母很不解,若是公司效益差也就罢了,儿子生意做得这么红火,怎么说回来就回来了?
更让二老跌破眼镜的是,杨舒春竟然回到了老家,种起了地。
他们问杨舒春要干什么,儿子也不说。
不仅如此,杨舒春还养起了猪。
这一下,满山村的人都传了起来。
“他肯定是国外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种地呢!”
“北大毕业,回来种田,多可笑啊!”
可杨舒春一点不在意,每天一头扎进菜地里。
父母对这种做法更是深深的不理解。
他们每天说破了嘴唇,甚至母亲多次以上吊自杀相逼,劝儿子回西班牙继续开公司。
一生坚强的父亲也不惜下跪,求儿子哪怕去大城市要饭,也别回来种地。
甚至二老去请和杨舒春关系很好的中学老师,希望能够“说动儿子”。
一方面,他们接受不了北大毕业的杨舒春种地,另一方面,老两口也受不了满世界的风言风语。
但杨舒春不为所动,虽然心疼父母,但是依然每天浇菜喂猪。
原来,杨舒春听到母亲那句话后,认为国内的高品质生态蔬菜这个市场有很大的空缺。
现如今,国内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了,肯定会追求更上档次的食物。
因此,杨舒春找了几个北大的老朋友合伙。
他们创立了“北大杨哥”的品牌,一边钻研技术,一边投身于菜地里和牲畜场。
一群高材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可真是罕见!
他们刚接触这项行业时,对农业也是一无所知,甚至怎么用除草剂都不知道。
因此,杨舒春甚至会反过来请教父亲很多种田上的知识。
不仅如此,他们还轮流去欧洲的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农场上。
渐渐地,杨舒春团队真的琢磨出了高品质的蔬菜、大米以及猪肉。
但是起初销量很差,甚至很多合伙人直接撤资。
可杨舒春没灰心。
聪明的他意识到自己的产品差在宣传,并且销路很窄。
因此杨舒春找到了一位记者朋友。
在媒体的宣传下,杨舒春的产品逐渐提升了销量。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开拓各种销售途径,终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北大杨哥”的生态食物受到了国人的追捧,供不应求逐渐成为了常态。
现如今,杨舒春公司的销售额最高能达到一年2500万。
现在,他的身价上亿,赚的远比曾经的贸易公司多。
这一次,他的父母不得不感叹,自己儿子的确高瞻远瞩,总能看到市场的空缺,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百无一用是书生?
杨舒春的人生故事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努力奋斗、高瞻远瞩、坚持本心......
那么关于这位北大学霸传奇经历,您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