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大秦铁路时,曾利用上工地的机会,游过一次云冈石窟。在之后的岁月中,又相继游了敦煌、龙门、麦积山等“四大名窟”,还有一些排在前10或之后的石窟。
这次重游,完全是打的一个时间差。
因为我这次旅行是由东北转向西北的,而到西北的第一站,就是想到杀虎口去看看。杀虎口在山西右玉县,需从大同转车,我就是想用这个机会,再去一趟云冈石窟。
说来也很凑巧。9月7日,当我从长春乘火车到达北京,再转车到大同时,已是上午10点多钟,走出车站,刚好有一台大巴车接站去云冈石窟。乘大巴车经大同市区直达景区,下车后,第一感觉便是景区的巨大变化,那时的石窟几乎是暴露在一片岩壁上,一眼就能看穿。而现在却处于层层包装之中。单就景区外,宽阔的景区广场还在扩大中,按理说已经过去的旅游旺季而进出的人流仍然络绎不绝。
随人流进入景区内,还要继续花钱乘坐区内交通车,才能到达景点。
云冈石窟,被称为魏体书法的起点。这是景区前的一幅魏体字,应该是其中的代表作,可惜在石窟中我没有找到它的出处。
这篇书法如同一部伟大作品的序言,翻过之后使是正文。
之后的每个石窟都统一编了序号,并配有标牌说明。参观的人很多,我也来不及细看,便一一拍照,想日后有时间再好好研究。但后面有的石窟没有开放,有的正在维修,拍着拍着就乱套了。
下面的图片就只能是举其要者了。
第1、2石窟,虽然小,但游客仍是人满为患。
编号我虽然搞的有点乱,但内容却基本搞清楚了。就造像题记而言,从数量和质量上,它虽然无法与洛阳龙门石窟相比,但从时间上它却先于龙门石窟。正是北魏政权先后建都迁都于大同、洛阳,才分别留下了云冈和龙门这两大数一数二的石窟。
可以说先有云岗,后有龙门。云冈石窟作为“四大石窟”之一,其造像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从第三石窟开始,造像开始大了起来。尤以第5、6窟,富丽堂皇,雕饰精美,为石窟群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
景区内仍有维修和未开放的部分。
在我们参观石窟,感叹它所达到的艺术魅力之时,不可忘记它的开创者一一沙门统昙曜。
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武州山成为从盛乐到平城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矅主持复法大业。罢曜即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石窟工程大部分于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成,但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历时达150年。
正是在昙曜大师主持下开创的这座高达17米的大佛,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性佛像之一。
注意上面那块不起眼的石碑,它记述的是:
公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皇家造像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改梵为夏的历史过程也至此完结。
重游云冈石窟,徜徉在这座历史的文化长廊,佛韵、石㾗、飞天、壁画,仿佛叫到了历史的呼吸,处处感受到古人的匠心和智慧……
2024.10.15于泉城济南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李勋修/尤宝清/张星华《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