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越冬防寒技术,北方冰封期管理,增氧设备改造,成本降低2成
在我国的养殖版图中,青鱼这种动物的养殖有着独特的地位。青鱼是一种体型较大、肉质鲜美的淡水鱼,它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经济价值挺高。在北方的养殖场,特别是那些面积比较大的露天养殖场,青鱼越冬可是养殖户们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先说这青鱼越冬的难点吧,北方的冬天一到,那池塘就开始结冰了。这一结冰啊,水里的氧气就变得特别少。就像网友小李说的,他在北京的养殖场,以前没太注意这事儿,结果有一年冬天,青鱼因为缺氧,死了一大批。青鱼不像有些鱼在低温下还能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它在冰封期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里的氧气和稳定的水温环境。
对于北方养殖青鱼来说,冰封期管理的要点之一就是增氧。传统的增氧设备在北方冰封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南方的一些养殖户可能觉得青鱼养殖相对轻松,像广东那边水域温度比较适宜,青鱼生长速度快,在冬季也能正常摄食生长。而北方的天气干冷,池塘的冰层有时候能达到好几十厘米厚。有一家山东的青鱼养殖场,面积有好几十亩,养了有一万多斤青鱼。老板老张就说,以前每到冬天就很头疼,增氧设备效果不好,还费钱。
咱们来看看增氧设备改造这个事儿。有些养殖户尝试对增氧设备进行改造,把那种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改成水车式增氧机,发现效果还不错。水车式增氧机在水面搅动得更厉害,能让更多的氧气溶解在水中。而且,水车式增氧机相对来说成本还能降低不少。老张把他那儿的增氧设备改造后,经过半年的观察,发现成本降低了大概两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这一万多斤青鱼,按照以往的耗氧量算下来,一年在增氧上的花费得有几千元,改造后少花了两成,这相当于几个月的利润呢。
在青鱼越冬的水域里,还可以种一些水生植物来增加氧气。不同品种的水生植物在增氧和调节水质方面有不同的效果。比如说铜钱草,它在温暖的水域里生长很快,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不少氧气。但是到了北方寒冷的冰封期,它就不行了,会被冻死。还有一些冷门的水生植物,像狐尾藻,它的生命力比较顽强,在低温环境下也能存活,虽然增氧量不如铜钱草在温暖环境时多,但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再比如苦草,它在北方比较适应,能扎根在水底,在冰封期只要水底还有点水,它就能正常工作,持续补充氧气。对比之下,在北方养青鱼的池塘,选择狐尾藻和苦草这些冷门但适合的水生植物就很重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池塘的结构和布局。有的养殖户是把池塘挖得比较深,这样在冬天虽然表面结冰了,但是底部的水温还能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在东北有户养殖青鱼的人家,那里冬天特别冷,他把池塘挖到两米多深,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浅水区。这个浅水区在冬天特别有用,就像一个小小的“暖池”,青鱼有时候会游到这个浅水区,躲过外面冰层的低温和缺氧环境。而且这种深浅结合的池塘结构,也有利于增氧设备发挥作用,水车式增氧机在浅水区搅动水面,能让氧气更均匀地分布到深水区。
北方青鱼养殖还有一个痛点就是饲料的管理。冬天青鱼的食欲会下降,而且饲料在水里扩散得也不像夏天那么快。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像有个河北的养殖场,以前冬天都是按照夏天的量来投喂,结果饲料浪费不说,还因为饲料在水里泡久了污染水质,导致青鱼生病。后来他们把投喂时间改到中午,这时候水温稍微高一点,青鱼比较活跃,食欲也好一些,而且投喂量也减少了一半,不仅减少了成本,还改善了水质。
老张在改造增氧设备的同时,也在饲料投喂上做了很多尝试。他发现青鱼在冬天的时候对颗粒饲料的新鲜度要求更高。以前他都是批量购买饲料,结果到了后期的饲料,老青鱼不太爱吃。后来他就和小饲料厂协商,每周供应一次饲料,确保饲料的新鲜度。这样一来,青鱼的摄食量明显增加了,生病的也少了。
从1年的养殖周期来看,如果能在青鱼越冬这个关键的时期把这各个方面都管理好,那效益是相当可观的。除了增氧设备和饲料,在防治鱼病方面也有不少讲究。南方的青鱼养殖可能会更多地面临水质过肥导致的鱼类疾病,因为他们那里的水比较肥沃,藻类生长旺盛。而北方因为水温低,疾病的种类又不太一样。老张发现他那里的青鱼冬天容易生水霉病。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一个养殖户分享的经验,说在水霉病高发的时候,在池塘里投放一些食盐水,浓度大概在百分之三左右,能有效抑制水霉病的生长。他回去试了试,果然有不错的效果。
再来说说不同养殖场景下青鱼越冬的特点。要是家养青鱼的话,可能规模比较小,但是要特别关注水温的监测。有个城市里的青鱼养殖爱好者,在自家的地下室弄了个小水缸养青鱼。他就经常用手去感知水温,虽然不太精确,但是也能大致掌握青鱼的生存环境。而养殖场就不一样了,养殖场的青鱼数量多,规模大。像北方的养殖场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监测系统,从水温、溶氧量到水质的酸碱度,都要实时监测。
在北方,冬季的风比较大,这对池塘的保温也是一个挑战。有的养殖户会通过在池塘周边设置防风林或者防风墙的方式来减少风的侵袭。有一户辽宁的养殖户,他在池塘周围种了一排小黑杨。小黑杨这种植物比较耐寒,长起来之后确实能减少池塘边缘的散热,对池塘里的水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从3年的长期养殖来看,青鱼的生长环境稳定很重要。老张发现他只要把越冬的管理做好了,接下来几年青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都会提高。有一年他没有搞好越冬管理,到第二年青鱼的生长就特别缓慢,成活率也下降了。而把越冬管理做好了之后,青鱼的品质和产量都在稳步提升。
对于青鱼越冬的水温控制,在南方和一些室内养殖场可以通过加热设备来实现相对稳定的水温。但是北方的露天养殖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老张在几年的经验里摸索出了一个办法。他在池塘底部铺了一层厚厚的稻壳,这层稻壳就像一个天然的保温层。冬天到了,稻壳能减缓池塘底部水温的下降速度。他算了一下,以前池塘底部水温能降到2 - 3度,铺了稻壳之后能保持在4 - 5度左右,这对于青鱼的存活有很大的好处。
在青鱼越冬期间,还要关注池塘的水位。老张发现,池塘的水位越高,水的深度就越大,水的比热容就越大,水温下降得就越慢。所以他在冬天来临之前,都会把池塘的水位提高一些。但是水位也不能无限提高,太高的话可能会增加池塘的负荷,导致渗漏等问题。
不同的水质对青鱼越冬也有影响。比如硬水水质和软水水质,硬水里的矿物质含量高,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像老张那边的水是偏硬的,他就发现青鱼在这种水质里好像更能适应冬季的低温。而软水水质相对比较纯净,缺乏矿物质,保温效果就差一些。
在增氧设备的改造过程中,也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水车式增氧机的叶片如果太长,容易被冰刮坏。老张就把水车式增氧机的叶片稍微缩短了一点,结果运行起来更稳定了,而且没有影响到增氧的效率。
从整个青鱼养殖的产业链来看,越冬防寒技术做好了,对下游的销售也有好处。因为冬天青鱼如果在好的环境下生长,品质就好,市场上也更好卖。有个在上海开鱼店的老板就很喜欢从北方的养殖场进货,他说北方冬天的青鱼肉质特别紧实,口感好。
南方的青鱼养殖在冬季还可以利用冬季养殖的淡季进行池塘的修整。比如把池塘底的淤泥清理一下,补充一些新的塘泥。北方由于冬季的特殊性,这样的修整就没那么方便。老张就只能在冰封期来临之前尽量做好池塘的维护工作,比如检查塘埂有没有裂缝,及时修补。
老张在经历了这么多青鱼越冬的挑战和尝试之后,总结了很多经验。但他也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说,虽然现在增氧成本降低了两成,但是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继续降低成本或者进一步提高青鱼越冬的存活率呢?这是一个值得广大青鱼养殖户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