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抗霾测试,PM2.5吸附,街道绿化,季度对比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都或多或少受到雾霾的影响,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这小小的PM2.5颗粒,几乎可以深入到人体的细支气管和肺泡,可能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而植树造林,尤其是种植具有特殊吸附能力的植物,就像是给我们的城市装上了一层天然的净化器。
咱们先来说说南方的情况吧。像在广东的一些城市街道,气候比较湿热。在这里有个小街区之前一直为雾霾和灰尘困扰。之前街道两旁种的都是常见的绿化树木和花卉,像樟树和月季。樟树呢,在南方的湿热气候里生长得倒是挺茂盛的,但是它对于PM2.5的吸附能力比较有限。月季花虽然好看,可主要还是起到观赏作用,在吸附灰尘和一些污染物方面也没太出众的地方。这里有个街坊老张,他说啊,每天早上一出门,就能感觉到空气中那种闷闷的、带着灰尘的味道,呼吸起来都不太舒服。
然后有人就想到试试用迷迭香来替代部分绿植。迷迭香可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普通香草。它的叶子是那种细细长长的,上面有一层细细的绒毛,这些绒毛就像是微型的“空气净化器”,能够抓住空气中的灰尘颗粒。有个南方城市的小型植物园做了个有趣的小测试。他们在园子的三分之一的区域种上迷迭香,还有三分之一的区域种上薄荷(薄荷也是有一定吸附能力的绿植),另外三分之一区域保持原有植物。在夏季这个雾霾相对来说也比较严重的时段,持续观察了一个月。
第一个星期就可以看到一些变化,种迷迭香的区域,靠近植株的地方明显比周围要干净一些,用手轻轻一吹,能看到有微小的灰尘在飘动,周围没种植物的地方灰尘就比较多。薄荷这里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迷迭香那么明显。到了两个月的时候,种植迷迭香的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比其余两个区域要好。这个植物园的工作人员小李说:“当时我们都很惊讶,原本以为薄荷也会很不错,谁知道迷迭香这么厉害。”
在北方,像河北的一些城市,环境就有所不同了。北方大多时候比较干冷。有个小镇,以前街道绿化主要是一些杨树和槐树。杨树长得笔直,槐树到了季节有香甜的花。但是在冬天,大量的灰尘被风吹起,这些树木能做的就比较有限了。一个网友之前在这个小镇做志愿者,他说一到冬天,整个小镇都被一种灰蒙蒙的气息笼罩着,他每次从外面回来都觉得鼻子里、喉咙里不舒服。
这个小镇后来也尝试种植迷迭香。不过因为气候不同,种植和生长的难度就不一样了。他们在温室里先培育迷迭香苗,到春天再移植到街道两边的花坛里。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和当地的一种叫沙葱(冷门植物)比较。沙葱是那种很顽强,在北方干旱环境里生长得还挺好的植物,也有吸附灰尘的作用。但经过一个季度的测试,发现沙葱在吸附PM2.5方面和迷迭香相比,在吸附微小颗粒的能力上要差一些。不过沙葱在保持土壤水分方面有优势,而迷迭香对于净化空气方面的表现更突出。
在山东南部的一个农场,这里的地形是那种微微起伏的丘陵。农场主老赵之前一直苦恼如何改善农场的微气候环境。他尝试了很多办法,之前种植过一些观赏型的花卉来美化环境,像牡丹(虽然牡丹在吸附PM2.5方面不是很擅长)。后来他听说迷迭香不错,就从外地引进了一些种苗。刚开始种植的时候,由于对当地土壤不太了解,迷迭香长得有点慢。他就调整了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迷迭香慢慢茁壮成长。
老赵发现,在春末夏初的时候,也就是种植迷迭香大概快四个月的时候,农场周围的空气质量变得好多了。他经常带着工人在外面干活,他说:“以前总觉得空气中灰尘大,现在已经能明显感觉到没那么呛了。”而且这个农场周围是农田,迷迭香的存在让农田里的害虫都少了一些,这一点也很意外。
再说说不同迷迭香品种之间的差异。常见的有蓝迷迭香和粉红迷迭香。蓝迷迭香它的叶子颜色比较深,看起来更有活力。在吸附PM2.5方面,它的吸附效率比较高,在一些测试中比粉红迷迭香要高出大概15%。粉红迷迭香呢,花朵颜色粉嫩,观赏性很不错,但是它在吸附灰尘颗粒的浓度上相对蓝迷迭香低一些。还有柠檬香蜂草(冷门绿植),这一款有清新的柠檬香味,在和迷迭香对比季度测试中,发现它对异味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在吸附PM2.5上整体比迷迭香弱。
我有个朋友叫小王,他家住在重庆的一个小街道。重庆属于山城,地貌是那种高低起伏、道路错综复杂的类型。他们那里气候潮湿,湿度比较大。他家的房子就在街边,以前每到下雨天,雨水裹挟着灰尘就会溅到墙根附近。后来街道进行绿化改造,在居民楼周围种上了迷迭香。这个改造是在春天开始的,到夏天就初见成效。小王说:“现在下雨天,灰尘明显少了很多,家里的窗户都能擦得更干净了。”
从这几个南北不同的地域、不同环境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迷迭香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下,对PM2.5吸附都有很好的表现。这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迷迭香会这么厉害呢?
迷迭香的叶片结构其实很特殊。它的表面有蜡质层,就像一层小小的盾牌,可以避免灰尘对叶片细胞的损害,同时也能附着灰尘颗粒。而且迷迭香的叶子有褶皱,这就增加了叶片的表面积,能够吸附更多的灰尘。另外,迷迭香散发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似乎也对灰尘颗粒有一定的凝聚和吸附作用。
如果把迷迭香应用到城市的街道绿化中,还有一些需要考虑的地方。在城市街道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车辆和行人的流量很大,灰尘产生的源头也多。要怎么布局迷迭香的种植,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是密密麻麻地种在一起,还是和其它植物搭配种植呢?这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生长的速度和状态是不一样的。就比如北方冬季寒冷,大部分植物都处于休眠期,生长缓慢或者停止生长,这时候迷迭香的吸附能力会不会也受到影响呢?南方夏季高温高湿,迷迭香又该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持续保持吸附的效率呢?这都是我们在推广迷迭香用于街道绿化的时候需要深入研究的事情。
而且,一个地区的PM2.5浓度可能会因为风向、周边工厂的排放等因素而发生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迷迭香的种植数量和布局,以达到最佳的抗霾效果呢?这是一个涉及到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难题。
再回到之前的那些案例,像南方的小镇在冬季有迷迭香后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南方冬季也有很多落叶植物在落叶堆里容易滋生细菌,迷迭香的生长习性会不会对这种环境的改善也有帮助呢?或者是有没有什么可以和迷迭香协同作用的植物,能够一起提升整个街道的环境质量呢?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
迷迭香在不同的季节,对PM2.5的吸附效果确实存在差异。以一个位于华东地区的城市街道绿化测试为例。这里的春季,万物复苏,迷迭香生长迅速。在春季的三个月内,迷迭香在吸附PM2.5方面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长趋势。这得益于春季较为温和的气候和充足的光照,使得迷迭香的叶片快速生长,表面积增大,从而能吸附更多的PM2.5颗粒。
到了夏季,天气炎热潮湿,湿度对迷迭香的影响开始显现。尽管有部分叶片因湿度较大而生长略显迟缓,但迷迭香整体的吸附效果依然显著,约占同期其他植物的60%左右。这是因为迷迭香具有特殊的内部结构,能够在较高湿度下依然保持对PM2.5颗粒的吸附能力。
秋季是植物生长的调整期,迷迭香的生长速度有所减缓,但叶片中的含水量和营养成分含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冬季,气温下降后,迷迭香进入休眠期,但仍能在叶片上保留一定的吸附能力,减少PM2.5的扩散。
我们还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街道绿化中植物群落的构建。迷迭香作为其中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要如何和其他植物和谐相处,共同打造一个功能完善的植物生态群落呢?比如,有些植物是喜阳植物,迷迭香也是喜阳的,把它们种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资源,互相促进生长。但如果是和喜阴植物混种,可能会对迷迭香的生长有一定影响。而且不同植物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也不一样,这都需要我们仔细平衡。
还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迷迭香的养护。在一些老旧小区街道种植迷迭香的时候,没有专业的园艺师定期维护。结果发现有些迷迭香因为缺水就长不好,吸附PM2.5的能力自然也下降了。而在一些管理比较好的大型公园街道绿化区域,迷迭香因为得到了定期施肥、修剪等养护,生长良好,抗霾效果就特别好。
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迷迭香虽然有很大的潜力成为街道绿化中对抗PM2.5的有效植物,但要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那我们不禁要问,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如果我们真的要大范围推广迷迭香作为街道绿化的主力植物,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呢?是技术上的难题,如繁殖速度跟不上,还是成本方面的问题,像种植和养护成本过高?或者是民众接受度的问题,毕竟迷迭香的特殊气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