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张闻天原配,结婚六年丈夫离家再未相见,两个女儿均为普通人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8-28 09:09:23
前言

张闻天和妻子刘英是一对传奇的革命夫妻,他们共同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感情恩爱,令人羡慕。

但其实,张闻天和刘英是半路夫妻,在结婚之前,他们都曾有过婚姻经历,其中张闻天曾有过两段婚姻。在这三段婚姻中,张闻天唯独对原配没有感情,因为它产生于父母的封建包办。

张闻天和刘英

包办婚姻促成张闻天的文学创作

张闻天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张家宅一个殷实的农民家中,6岁时得以在本宅张家祠堂念私塾。第二年正月,私塾改办为养正小学,张闻天在这里度过了5年读书生涯。

11岁时,张闻天在男回下沙振兴小学寄宿读书,在这里,他对中国内忧外患的状况有了深入了解。

张闻天思想开放,崇尚自由恋爱。可生活在旧式家庭的他,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自由恋爱的机会。1918年,在父母的包办下,他与当地一个善良勤劳的女子卫月莲结了婚。

张闻天

在那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卫月莲成为了牺牲品。她温柔贤淑、孝顺公婆,是一位好妻子,但对张闻天来说,没有爱情的婚姻实在难以接受。

因此婚后不久,张闻天就回到了南京继续求学,并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婚姻的不如意和封建道德的约束,让张闻天苦闷不已。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才使得张闻天在文学创作上有了契机。五年后,他创作了一部小说《旅途》,用主人公的视角,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与无奈。

张闻天

最终,张闻天还是向封建道德低了头,在父母无后为大的强烈期盼下,他接受了卫月莲,并与她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就在大女儿三岁的时候,张闻天离开了家乡。在为决定拯救中国感到热血沸腾的同时,他也为远离没有爱情的婚姻感到一丝轻松。

之后,张闻天东渡日本,又远赴美国,回国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几十年中,张闻天再未回过家乡。

张闻天故居

1925年冬天,张闻天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任助教、翻译。在这里,他终于不需要受到封建道德的约束,可以大胆寻找他的爱情。于是,一位漂亮的苏联姑娘走进了他的心,她就是张闻天的第二任妻子古尔宾斯卡娅。

1928年,张闻天和古尔宾斯卡娅在中山大学主楼一楼楼梯旁的一个小房间里安了家。不久,张闻天就有了一个漂亮的混血儿子。

就在张闻天沉浸在幸福的婚姻中时,他收到了党组织要求他回国的通知。早在结婚前,张闻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样快。

张闻天

张闻天更清楚,妻子是不会随他一起回国的,但他还是祈求妻子跟他走。果然,古尔宾斯卡娅在听说他要回国后,呆愣半晌,含泪对他说:“你放心回去吧,我会好好抚养儿子的。”

怀着不舍,张闻天回了国,与古尔宾斯卡娅的婚姻就此结束。不幸的是,后来苏联陷入了苏德战争,张闻天的儿子也被冲散,至今下落不明。

回国后,张闻天立即投入了紧张的革命斗争中,在红军长征的途中,他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同样留学苏联归来的刘英。

刘英也是一位革命家,在与张闻天相爱前曾有过一段婚姻,但在一场动乱中,她的丈夫被国民党逮捕并残忍杀害。

刘英与张闻天志同道合,在之后的40年里,他们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婚后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张闻天虽然对第一段婚姻不满意,但作为一个父亲,他依旧挂念着在乡下的两个女儿。

张闻天、刘英和儿子

红军到达延安后,张闻天曾写信回老家,希望接两个女儿到延安接受文化。但发妻卫月莲舍不得女儿,因此没能实现。

张闻天与原配两个女儿均为普通人

卫月莲舍不得让女儿们去延安也有自己的考虑。

当年,张闻天参加革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时,被国民党悬赏通缉。南汇县的警察和自卫队经常到家中恐吓卫月莲和两个女儿。

在那个白色恐怖疯狂的年代,卫月莲精神一刻都不敢放松,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带着两个女儿外出逃避,曾经有几天几夜,母女三人就露宿在附近滨海的芦苇荡中。

有一次,因为躲避不及,母女三人被祝桥区的警察抓了去,警察要卫月莲拿出100块大洋及请人担保才能放她们走。为筹集赎金,卫月莲让大女儿张维英回家,讲祖传的3亩土地抵押了去处,又让家里人担保才出了监狱。

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卫月莲担惊受怕了一辈子,怎肯让两个女儿出去。

直到1949年,张闻天才见到了二女儿张引娣。

张闻天

张引娣出生时张闻天就离开了家乡,因此她从未见过父亲。1949年冬天,已经嫁人的她突然接到了父亲从东北借来的信。信中张闻问了家乡和她的嘉兴情况,并提出到东北见面。

收到信件,张引娣十分高兴,但同时又有些担心。她从未出过远门,再加上要和从未见过面的父亲相见,心里非常紧张。

通过和母亲、姐姐的商议,张引娣决定先把照片寄给父亲,以便父亲到车站迎接。随后,张引娣便在丈夫的陪同下一起去了东北。

不料,他们刚下火车就接到通知,父亲已经被调到了北京工作。于是,他们又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辗转到了北京。

刚见到父亲,张引娣就不由得流下泪来,父女俩伤感了一会儿,张闻天提出:“你们就留在北京读书吧,将来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张引娣虽然心里还惦记着母亲,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在黑龙江呼兰工农干校读书。1953年,张引娣毕业,被分配到外交部当打字员。

虽然心疼女儿,但张闻天一贯不喜儿女得到特殊照顾。1955年,外交部项英中央号召精简机构,张闻天立即让女儿带头离开外交部。

因此,张引娣返回了老家,临走前,张闻天嘱咐女儿:“回去时候不要对外说你是张闻天的女儿。”

张闻天晚年

张引娣谨记父亲的教导,回去之后积极找工作,坚决不向组织寻求帮助。一开始,张引娣找不到固定工作,十分焦虑,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才进入上海自行车一厂工作,在那里当打字员。

1951年,张闻天到上海考察时,见到了大女儿张维英。当年张闻天离开时,张维英只有3岁,此时她已经将近30了。当见到父亲时,张维英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父女俩一直谈到深夜,诉说着多年来的思念。

张维英家庭困难,有七个孩子需要抚养。她的丈夫是上门女婿,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张维英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上海羽绒厂扛大包、拉劳动车。

张维英和女儿

她忍不住向父亲提出能够给她安排一个工作,不料父亲却说:“我是绝不会利用我的关系来为你开后门的。你还是在农村种地的好,照顾好母亲和孩子。”

最终,张闻天只是将外孙女接到了身边供其读书,一直读到初中。而张维英,在没有得到父亲的帮助后,她依旧回家种地,一生都没有固定工作,在晚年时也没有劳保。

张闻天去世后,妻子刘英将家中所有积蓄8万元全都作为党费上交,没有留给儿女一分钱。两个女儿也非常理解父亲,张引娣当了一辈子工人,张维英则当了一辈子农民。

0 阅读:75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